第139章 遊燕京

字數:4217   加入書籤

A+A-


    到達燕京已經是晚上九點了,大家都急匆匆的洗漱休息了。因為明天要去看升旗儀式,香港的同學們都十分的期待。
    淩晨五點過,燕京的天空還籠罩在一片深藍之中。兩百多名香港學生站在天安門廣場上,清涼的晨風拂過臉頰,卻無法冷卻他們內心的期待。
    "升旗儀式真的這麽震撼嗎?"吳珍妮搓著手。
    "等會兒你就知道了。"我微笑著回答。作為這次"認識祖國"活動的發起人,我特意安排了這次升旗觀禮,因為我知道——沒有什麽比親眼見證五星紅旗在晨曦中升起更能讓人感受到"國家"二字的分量。
    天色漸亮,廣場上的人群越聚越多。忽然,一陣整齊的腳步聲從金水橋方向傳來。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吸引過去——國旗護衛隊的戰士們踏著正步,軍靴叩擊地麵的聲音如同心跳般震撼。
    "好整齊……"麻理遜低聲驚歎,手中的相機早已舉起。他是學生會副主席,一向理性冷靜,但此刻,他的眼神裏閃爍著難以掩飾的震動。他不斷的按下快門,對著護衛隊的戰士留下一個個威武雄壯的形象。
    當國歌奏響,五星紅旗在晨風中冉冉升起時,整個廣場陷入一種莊嚴的靜默。珍妮的嘴唇輕輕動著,似乎在跟著旋律默念。許多香港同學不自覺地站直了身體,目光追隨著那麵鮮紅的旗幟,直到它升至頂端,在朝霞中獵獵飄揚。
    "我從來沒想過……看升旗會讓人這麽……"珍妮的聲音有些哽咽,她沒說完,但我知道她的意思。
    "因為這不是一麵普通的旗。"我輕聲說,"它背後,是一個民族從屈辱到站立的曆史。"
    離開天安門,我們穿過端門,走進紫禁城。陽光灑在朱紅的宮牆上,金色的琉璃瓦熠熠生輝,仿佛在訴說著明清兩代的輝煌。
    "這裏……比電視上看到的還要壯觀!"有同學驚歎道。
    我們沿著中軸線前行,從太和殿到乾清宮,每一座宮殿都讓香港學生們駐足良久。麻理遜站在太和殿前的丹陛石旁,仰望著那巍峨的殿宇,喃喃自語:"這麽大的建築,幾百年前是怎麽建成的?"
    "人力、智慧,還有無數工匠的心血。"陳老師我們的帶隊老師)解釋道,"紫禁城不僅僅是一座皇宮,它代表的是中華文明的建築藝術、禮製文化,甚至是整個東方美學的巔峰。"
    珍妮站在坤寧宮前,望著殿內的陳設,忽然問道:"那香港呢?我們的曆史,和這裏有關係嗎?"
    "當然有。"我指向一塊展板,"你看,清朝時,香港雖是小漁村,但它的命運始終與祖國相連。鴉片戰爭後,香港被割讓,而紫禁城裏的皇帝卻無力挽回——這段曆史,香港和內地是共有的。"
    她沉默了一會兒,點了點頭。
    圓明園:沉默的控訴
    下午,我們來到圓明園。與故宮的輝煌不同,這裏隻剩下斷壁殘垣。
    "這裏……曾經是"萬園之園"?"有同學不敢相信地望著眼前的廢墟。
    "1860年,英法聯軍燒毀了它。"我的聲音有些低沉,"他們搶不走的,就砸碎;帶不走的,就燒掉。"
    我們走在西洋樓遺址前,那些精美的巴洛克式石雕如今隻剩殘骸。麻理遜蹲下身,手指輕輕撫過一塊斷裂的石柱,上麵還留著精細的雕花紋路。
    "我在英國讀書時,大英博物館裏有很多中國文物。"他低聲說,"他們說是"保存",但現在站在這裏,我才明白——那是掠奪。"
    珍妮站在大水法遺址前,久久不語。風穿過殘破的石拱門,發出嗚咽般的聲音,仿佛曆史的歎息。
    "徐仕林,"她忽然開口,"香港的殖民曆史,是不是也是這樣?"
    我點點頭:"所以,我們才要記住。深深的記住過去,為我們祖國輝煌的未來而努力。"
    第二天,我們登上了八達嶺長城。
    "不到長城非好漢!"有同學笑著喊出這句話,大家紛紛附和。秋日的陽光灑在古老的城磚上,遠處的山巒層林盡染,宛如一幅壯麗的畫卷。
    "這城牆……真的是兩千年前建的?"珍妮氣喘籲籲地爬上一段陡坡,扶著城牆喘息。
    "秦朝開始修建,明朝大規模重修。"我拍了拍厚重的城磚,"它不僅僅是軍事防禦工程,更是中華民族堅韌精神的象征。"
    麻理遜站在烽火台上,眺望遠方。長城如巨龍般蜿蜒於群山之間,氣勢磅礴。
    "我在英國時,老師總說長城是"封閉的象征"。"他忽然說道,"但現在站在這裏,我才明白——它代表的不是封閉,而是守護。"
    我笑了:"沒錯,長城不是為了隔絕世界,而是為了保護家園。"
    “不過,”我頓了頓。“還有另一種有意思的說法。”
    “什麽有意思的說法?快說來聽聽。”吳珍妮一下來了興趣,拉著我的衣袖,讓我快講。
    我笑了笑說道“這個說法隻是民間的玩笑而已,我說給大家聽聽吧。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說長城不是防禦外敵的,而是為了保護草原牧民的生存環境。”
    大家一聽都愣住了,都第一次聽到這種的說法。紛紛發聲問道“為什麽?”
    “你們知道華夏人最執著的是什麽事嗎?”我問道。
    大家略一思索,紛紛說出了自己的答案,有當官的,有發財的,有讀書的,有修道的,五花八門。
    麻理遜想了想開口道“吃。”
    我點點頭,說道“吃可以說是對的。華夏人對吃可以說是極致的追求,你看世界上還有哪個國家和地區有華夏的食物,這麽的種類繁多,精致的?”
    “但是,華夏人對吃的東西的獲取跟西方人不一樣。西方人沒有的東西,想要的話第一想法便是搶別人的。華夏人是想方設法自己種出來,包括吃肉,也是種出牧草養牛養羊再吃肉。所以華夏人對種地異常執著,你們去歐洲、美國,隻要看看他們的院子,栽花種草的都是歐美人。種菜的肯定是華夏人。”我對他們說道。
    “沒錯,”麻理遜說道“在英國一些華人居住區,哪怕有一小塊空地,都會被種上菜。英國人一般是種點花草什麽的。”
    “所以才有人說,長城是為了防止華夏人去把草原全種上了糧食蔬菜,才修建起來的。”我說完,大家都哈哈大笑起來。都覺得這是個有意思的說法。
    回到賓館,我剛進門就看到蔣教授在賓館的大廳沙發上坐著。我連忙跑過去,叫了“老師。”
    蔣教授回頭看到我,臉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仕林,回來了,走,有人要見你一麵。”說著便起身,拉著我去了賓館的一個小型會議室。
    一進門,見裏麵坐著兩個四十來歲的男人,正在一邊喝茶,一邊聊天。蔣教授對我說“仕林,給你介紹一下。這位是共青團副書記陳援朝,”我愣了一下,忙上前叫了聲“陳書記,你好。”
    陳書記站起來,伸手拍了拍我的肩,“好,好,不錯。”
    然後給我介紹了另一位,他是共青團負責外聯和統戰工作的。
    他們詳細的詢問了我發起這次活動的出發點,以及一路走來的見聞,香港學生思想變化等細節。
    最後陳書記誇我想法非常好,很有實際意義,同時也表示看過了,我和老師發表的文章,觀點明確,有理有據很有說服力。我們的提案也是直切要害,正是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通誇獎讓我和老師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喜歡失敗者重生記請大家收藏:()失敗者重生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