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責任感教育
字數:3808 加入書籤
完成與燕京兩所全國最好的高校交流後,本次香港大學生“認識祖國”內地行活動,就算圓滿結束了。
喻副校長跟學生會等本次活動主要成員進行了一次座談,大家一致認為這樣的活動很有意義,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通過此次活動,增加了見識,加強了對內地的了解。讓大家對書本以外的知識更加的豐富了。
由於與電視台合作的競賽節目很受歡迎,學校已經決定將競賽活動長期化,這樣能源源不斷的為活動提供部分資金,加上社會團體企業資助部分,活動資金也有保證。所以大家都覺得可以每年分兩次,分別在寒暑假期舉行。
這樣的話該活動將長期舉行,有助於香港大學生以及民眾們正確的認識祖國,避免因誤解引起的回歸心理恐慌。
第二天上午,我在首都機場將同學們及此次隨行的媒體人員送上了飛機,這次東航調了架747大型客機,一架飛機就將近三百人全接回了香港。
由於到開學還有一個月的時間,所以我暫時不回香港。打算在燕京留兩天,再回巴省看望一下奶奶和母親。
我回到市裏,便匆匆的去了蔣教授的房間。我輕輕敲了敲門,聽到裏麵傳來蔣教授溫和的聲音:“請進。”推開門,屋內的景象映入眼簾。蔣教授正與一位身材清瘦、目光睿智的男子相對而坐,桌上攤著幾張稿紙,上麵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字跡。
“仕林,快來。”蔣教授笑著向我招手,“這位是燕大經濟係的厲教授,厲以寧。”我趕忙走上前,恭敬地向厲教授問好。厲教授微微頷首,臉上帶著親切的笑容,他的眼神中透著一種學者特有的深邃與洞察。
蔣教授向厲教授介紹了我,還提到了前天我提出的關於“中小學生思想品德”課中增加責任感教育內容的提議時,厲教授眼中閃過一絲興趣:“哦?這提議倒是新穎,如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青少年的教育問題確實值得深入探討。”
我坐在一旁,心中既緊張又激動。作為一個重生自 2025 年的人,我深知未來社會將麵臨諸多棘手的問題。那些精致利己主義的盛行,丁克家庭的增多,以及令人痛心的青少年自殺率上升等現象,追根溯源,都與責任感教育的缺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我清了清嗓子,鼓起勇氣說道:“兩位教授,我雖年輕,見識或許淺薄,但這些日子思考頗多。如今我們國家正處於快速發展的階段,物質生活逐漸豐富,可人們的精神世界卻似乎在悄然發生變化。在香港,已經出現一些年輕人隻注重自身享受,不顧家庭責任、社會責任,丁克家庭就是一種體現。而青少年,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因為缺乏對自身價值和責任的認知,在麵對困難和挫折時,容易走向極端,導致自殺率升高。”
厲教授微微皺眉,沉思片刻後說道:“你說的這些問題,確實值得重視。但要在中小學生思想品德課中增加內容,並非小事,需要嚴謹的論證和規劃。”
蔣教授也點頭附和:“是這個道理,不過這提議的方向是好的。我們不妨先梳理一下,責任感教育應該涵蓋哪些方麵。”
於是,我們三人圍坐在桌前,開始了緊張而熱烈的討論。我們從家庭責任感談起,認為要讓中小學生明白,對父母的孝順、對兄弟姐妹的關愛,都是一種責任。在學校裏,遵守紀律、團結同學、努力學習,是對自己和集體的責任。而在社會層麵,愛護環境、遵守公德、關心他人,更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
談到如何將這些內容融入思想品德課中,厲教授提出:“可以結合具體的案例進行教學。比如講述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他們如何在困境中堅守責任,做出偉大的貢獻。這樣能讓學生們更直觀地感受到責任感的力量。”
我補充道:“還可以組織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們親身去體驗責任。比如去養老院做義工,參與社區的環保活動等。通過實踐,他們能更深刻地理解責任的含義。”
蔣教授在一旁認真記錄著我們的想法,不時提出一些中肯的意見。他提醒我們:“在編寫教材和教學內容時,要注意語言的通俗易懂,符合中小學生的認知水平。不能過於枯燥,要采用生動有趣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流逝,窗外的天色漸漸暗了下來。我們打開電燈,繼續著討論。從課程的具體章節設置,到教學方法的創新,再到如何與現有的思想品德課體係相融合,我們都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在討論丁克家庭現象對社會責任感的影響時,厲教授感慨地說:“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丁克家庭的增多,雖然有其個人選擇的自由,但從宏觀角度看,也反映出一部分人對家庭延續和社會責任的忽視。在責任感教育中,要讓學生明白家庭傳承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我想起 2025 年那些冰冷的社會數據,心中一陣刺痛:“是啊,很多年輕人沒有意識到,他們看似自由的選擇,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的平衡。如果能在學生時代就培養起他們的責任感,或許未來的社會會有所不同。”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而對於青少年自殺率高的問題,我們一致認為,要在責任感教育中加入挫折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內容。讓學生們明白,生命來之不易,每個人都肩負著對自己生命的責任。遇到困難時,要勇敢麵對,因為逃避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且自己的生命不僅僅屬於自己,還關係著家人和朋友。
當我們初步梳理出責任感教育的大綱時,已經是深夜。蔣教授揉了揉疲憊的眼睛,笑著說:“今天這一番討論,收獲頗豐。不過這隻是個開始,接下來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厲教授也點頭微笑:“能參與這樣有意義的事情,也是一件幸事。小友,你這提議很有價值,我們一起努力,爭取讓這份提議能真正落地。”
我望著兩位教授,心中充滿了感激。在這個 1989 年的夜晚,我們三人在這小小的房間裏,為了未來的青少年教育,為了重塑社會的責任感,共同邁出了第一步。我深知,前方的道路還很漫長,會遇到諸多困難和挑戰,但隻要我們堅持下去,或許就能改變未來的走向,讓那個我曾經經曆過的有著諸多問題的社會,變得更加溫暖、和諧,充滿希望。
我們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文稿,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反複斟酌。對於責任感教育在不同年齡段的側重點,我們進行了細致的劃分。小學階段,側重於培養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對家庭的初步認知;初中階段,逐漸引入社會公德和集體責任的概念;高中階段,則進一步深化到對國家、對民族的責任意識。
在撰寫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不少難題。比如如何平衡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讓學生既能學到知識,又能真正將責任感付諸行動。還有如何在有限的課程時間內,高效地傳遞責任感教育的核心內容。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走訪了燕京的多所學校,與一線教師交流,了解他們在教學過程中的實際需求和困惑。我們還組織了一些小型的研討會,邀請教育界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
五天後,當那份凝聚著我們心血的“中小學生思想品德課中增加責任感教育內容的提議”初稿完成時,我們都感到一種難以言喻的成就感。這份提議,不僅僅是幾張紙的文稿,更是我們對未來教育的一份期許,對社會責任感重塑的一份擔當。
我們將提議提交給相關教育部門,同時也交了一份給共青團的陳書記,希望他也能從中幫助,能將此提議盡早落實。我不知道這份提議最終能否被采納實施,但我知道,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已經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如果它能為未來的青少年教育帶來一絲改變,讓更多的孩子成長為有責任感的人,那麽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喜歡失敗者重生記請大家收藏:()失敗者重生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