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淨土三經2
字數:2160 加入書籤
我們繼續介紹《無量壽經》。
四十八願第二類是攝國土,這是什麽意思呢?法藏比丘成佛之後成就了微妙、莊嚴、圓滿的極樂世界。極樂國土如此微妙,佛身如此高貴,成就國土跟成就佛身的目的是為了什麽呢?是為了讓眾生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第一,要讓眾生對西方極樂世界生起極大的羨慕、向往之心。第二是十方眾生去了西方極樂世界以後,能夠受到無比殊勝的妙樂,乃至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如果沒有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麽阿彌陀佛成佛沒有任何意義,西方極樂世界成就如此玄妙的國土也沒有任何意義,所以他的目標就在於此。由此說來,其他四十七條願便都是從這第十八願根本願發出來的,所以曆朝曆代祖師都把第十八願稱之為“本願”。第十八願也包含攝受四十八願的內涵。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中說: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四十八願說了很多的內容,但是隻有一件事情標注明確說清楚“專念阿彌陀佛名號”。專念不是念了一聲就不念,也不是一邊幹著壞事一邊念。所謂專念者,斷惡修善,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說所有的願都是為了讓大家厭惡娑婆世界,欣慕西方極樂世界,最終大家能夠去成西方極樂世界。“國無三惡道”、“無更三惡道”,現在我們這兒充滿了三惡道,而且久遠劫以來百劫千生我們就待在三惡道中間,太苦了。所謂阿彌陀佛是“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阿彌陀佛無量光明所起的作用就來自這四十八願,阿彌陀佛無量光明的作用就凝聚到四十八願中第十八根本願,因為他要讓十方眾生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回歸西方極樂淨土。所以法藏比丘發願成為無量光明的佛、無量壽命的佛,因為要盡未來際,度脫十方一切世界眾生。壽命無量才能夠有足夠的壽命來度脫;光明無量才能夠從空間上麵覆蓋十方三世所有的角落。因為稱名念佛最簡單易行、最殊勝無比,所以用這個方法來普度眾生,發願讓十方諸佛稱揚讚歎阿彌陀佛的名號。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眾生可以用最簡單的方法去到最完美的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建成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如此莊嚴、殊勝、完美、高妙,目的是把十方眾生都移民過來,移民到西方極樂世界就速超生死,永出輪回,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十方眾生、欲生我國”,這是阿彌陀佛成佛的目的。所謂“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法藏比丘成佛道的目的,是為了下化十方眾生。以此為目標,他設計了四十八願。在這四十八願中間,他設計了持名念佛最最簡單的法門。也正是因為有第十八願,能夠讓大家輕鬆自在、直接了當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才把四十八願融會貫通成一個整體。
我們仔細看四十八願,除了字麵意思之外還有深層的理解。提到第十八願根本願“六字名號,念佛往生”,這四十八願都有了。如果說任何時候都必須講解四十八願中每一願才叫完整,那這四十八願本身就不完整了。四十八大願渾然一體,六字名號貫穿其中,這是一個整體。
善導大師在解釋“三輩往生文”的時候,他不談往生淨土之後輩品有差別,而是說這三輩都是指娑婆世界的眾生,隻是娑婆世界眾生根機有差別。佛說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根、中根、下根,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善導大師原話是:其上輩者,舍家棄欲而作沙門。這樣的人應當專念無量壽佛名,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中輩的人: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這些說什麽?這個人不能夠出家,沒有上輩那麽好的根器,但是也應該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下輩的人: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憶,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即使沒有辦法出家,沒有辦法做各種功德、行各種淨業三福,也應該要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憶、專念彌陀名號,並且斷惡修善,老實念佛,願生其國。如果能夠聽聞淨土法門,要歡喜信樂;聽聞阿彌陀佛法門要不生疑惑。於是開始老實念佛,一直念到臨終,乃至一念念佛,以至誠心,願生彼國。意思就是不管是哪一個根器,都要發無上菩提之心。首先是信,信了以後要發願,百年之後求生彼國。然後就要行,怎麽行?斷惡修善,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善導大師說:唯發一念厭苦,樂生諸佛境界,速滿菩薩大悲願行,還入生死,普度眾生,故名“發菩提心”也。願生極樂世界才可以往生,往生決定了才可以成佛,成佛決定了才可以度眾生,所以說願生心就是菩提心啊!如果修其他難行道,修自力法門就不一定了。為什麽呢?容易退失。舍利弗尊者多少劫以前就已經修到菩薩的果位了,最終在度眾生的時候,因為眾生實在太難度,他起了一念退轉之心,一下子退轉到小乘。舍利弗尊者是今生在世尊的法華會上重新回小向大再修大乘菩薩,菩薩都退失成小乘羅漢,何況我們久遠劫以來造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在下三道受苦,無有出期。
喜歡善導思想請大家收藏:()善導思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