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淨土三經8
字數:6438 加入書籤
我們繼續分享善導思想。
其實所謂的《觀經》上講的九品往生是一種方便說,我們也可以理解成我們功夫越好,越得力、越專注,信念越強,求願生之心越強。每天我們用於念佛的功夫越得力、越專注,那麽我們在西方極樂世界中品位就越高。其實都是方便說,真正西方極樂世界一切平等,無有高下。
善導大師判極樂世界是報土,是實報莊嚴土,凡夫入報。各位,其實報土就談不上有品位差別。不過呢,這個報土有兩種往生形式:一種是胎生,一種是化生,胎生蓮花開放的時間有早有晚。根據《無量壽經》所說:“專修念佛,蓮花化生,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自然就沒有品位高下,沒有品位高下那就是超越品位,超越品位就是不分品位。就是所有的江河、湖泊,它的水流入到大海,流入到大海以後一切平等無高下。但是在流的過程中間,在還沒有流入之前,這是長江水,那是黃河水,這是涇河水,那是渭河水,各不一樣。隻有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功了,花開見佛了,就平等了。而在此之前,每個人修行品位不一樣,每個人修行行持功夫不一樣,根機不一樣,根器不一樣,願深心強弱不一樣,各種不一樣,所以我們方便說說這個三輩九品。
善導大師原話:“托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善導大師把人、天乘、聲聞、緣覺、菩薩稱為五乘。五乘齊入是平等的,凡夫跟菩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後,都是很平等的。“人天善惡,皆得往生,到彼無殊,齊同不退。”善導大師的原話。我們娑婆世界雖然有善惡的差別,但是到了極樂世界那是完完全全平等的。《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上麵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令如佛。”到極樂世界都是平等一相,身皆金色,沒有好醜之分。各位,這點要明白。《無量壽經》上說:“智慧高明,神通洞達,鹹同一類,形無異狀。”大家完全都一模一樣,“但因順餘方,故有天人之名。”為了隨順我們娑婆世界的習俗,為了隨順我們娑婆世界說話的方便、習慣,所以有天人、有人、有聲聞、有緣覺、有菩薩,隻是示現的相不一樣。其實他們的功德、智慧、身相完全都一樣的,都平等的。五乘齊入嘛,五乘繁盛,差別都不存在,哪裏會有九品的差別嘛!
其實這些個點兒都沒必要探討,天台宗還要加上四土、三輩、九品,與其在此地討論品位的高下,不如斷惡修善,依教奉行,老實念佛,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等到了極樂世界,我們自己去看個究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鄧爺爺說的,這是最實在的方法。自己看到了實實在在怎麽回事兒,聽到了實實在在怎麽回事,那才是正兒八經錯不了。在這裏講不明白的,那是佛的智慧,唯佛與佛能究竟。隻有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到了佛的智慧了,才能徹底明了佛的智慧,明白世尊所說的法,明白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真意之所在。
那麽關於《觀無量壽經》到此暫過,《阿彌陀經》也有幾個要點。《阿彌陀經》的幾個要點,我倒是覺得特別值得注意一下。《阿彌陀經》因為是小經,他短。像筆者,如果很快速的讀一遍《阿彌陀經》,大概也就是三分鍾,是我們日常經常早晚課要用到的經。關於《阿彌陀經》有幾處重要的經文我們需要闡述一下。
第一,經文:“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首先說不能往生的是少善根福德,沒有善根的因、沒有福德的緣,他沒有辦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接下來呢,世尊又說“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又說可以往生,但是怎麽做呢?聽聞阿彌陀佛的名字,於是一向專稱彌陀名號,執持名號,最後變成可以往生了。那邊說少善根福德不行,這邊說聽聞阿彌陀佛名、執持名號又可以往生,說明什麽?說明執持名號就是多善根、多福德,這是經文的次第關係。稱名一行,總超萬行,福善同佛。稱名專修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我們一向專稱彌陀名號,這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稱名就是多善根福德。以阿彌陀佛因地的大願作為我們多善根福德的因,以阿彌陀佛因地的修行的大行作為我們多福德的緣,所以一向專稱彌陀佛號,聲聲具足阿彌陀佛的善根,與佛的善根福德相等啊!在這一點上,曆代祖師大德,不管是大家接觸比較多的經典,如善導大師的五部九卷、蓮池大師的這個《彌陀經疏鈔》、蕅益大師的《彌陀經要解》,還是圓照律師曆代祖師大德在解釋的時候都千篇一律的以執持名號作為多善根福德往生的資糧。這個多善根已經不是多少的多了,是一個絕對的概念。因為彌陀名號萬德洪名,總概一切所有善法,總概一切所有修行資糧,所以這個多善根是多到盡虛空遍法界。如果不了解這一點,那就把念佛擱到一邊了,去做其他種種愚行。我今天造了希望小學,明天我去幫助寺廟造一個地藏殿,造一個阿彌陀佛殿,去幫廟裏造個佛像。然後我修六度萬行,然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按照淨業三福好好地做各種的善事。實在說,凡夫都做不到,太難了。根本沒有辦法做到,就算做到了一丟丟,也是有漏有為的善法。這個是很少很少的資糧,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資糧。螢火蟲之光跟太陽的光是沒法比的,這一點大家要明白。稱名一行,總超萬行,福善同佛。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然後我們要說一說這個一心不亂。《阿彌陀經》上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後麵說一心不亂。對於一心不亂的解釋,自古就有兩種:一種是修行,是行持上的功夫,達到的這個一心不亂是禪定上麵的標準的要求。依照天台宗的教法,有事一心不亂,再往上有理一心不亂,這是真正的禪定功夫,這個定功非常不得了。實實在在講達到一心不亂,已經出六界輪回了,已經證悟到阿羅漢菩薩的智慧了。這個一心不亂,凡夫很難做到。根機不夠,根器不夠,智慧不夠。
另外一種一心不亂的解釋,就是善導大師解釋的一心不亂:就是指一心一意,專念彌陀名號,不夾雜、不摻雜,專修念佛法門,認認真真、踏踏實實,這就叫一心不亂。有妄念來,隨他去,不要管他啊!妄念來了,咱不起心動念,不執著,不想著去滅掉他,因為我們凡夫滅不掉他。妄念走了,咱不起心動念,不執著,不想著去留住他。“去留無意,看庭前花開花落,寵辱不驚,觀天上雲卷雲舒出自《小窗幽記》?《菜根譚》)。”我隻管我自己老實念佛,妄念你要來就來,你要走就走,我管不住你,因為我是凡夫,這就是善導大師解釋的一心不亂。
善導大師在五部九卷中間經常提到一心,怎麽也得有幾百遍。一心稱佛不亂、一心願生、一心專念。“二河白道喻”中“一心正念直來”,特別特別多的“一心”。他的意思就是信順不移,不要有懷疑,不要有夾雜,對阿彌陀佛不要有懷疑,對世尊所介紹的阿彌陀佛的法門,不要有疑心,不要有退失心,不要有退轉心。一向稱念彌陀佛號,堅持到不懷疑、不退轉、不夾雜。所以《法事讚》裏麵教念彌陀專複專呐,專而又專來解釋一心不亂,不要三心二意,不要今天念念佛,明天拜拜禪,後天持持經,老老實實、一心一意,就把這句佛號念到底。這是三根普被的法門。上智之人能做到,上根機之人能做到,下智下愚、愚夫愚婦,就像這個諦閑老法師的同鄉“鍋漏匠”,他依然能做到。善導大師用了兩個“專”呐,苦口婆心懇切地來教導我們後世子弟,教念彌陀要專複專。我們執持名號,信順名號,就是用信順之心相續念佛,這就叫一心不亂。這樣的一心不亂簡單,我們能做到,如果是禪定功夫的一心不亂,我們根器不足,真的很難做到啊!那就不是善導大師的思想了。
那麽我們來複習一下《阿彌陀經》中這段經文:“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既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各位,這是原文。通篇原文裏麵有八個字,在解釋這八個字的時候就是我們講的兩個,一個是在禪定的基礎上去理解,一個是在善導大師的視角。哪八個字呢?“一心不亂、心不顛倒。”
咱們來從善導大師的角度理解一下,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前麵咱們說了一心不亂,那麽保證臨終心不顛倒,這裏有幾點:第一,我們一向專稱彌陀名號,善導大師說這是正定之業,平時專稱彌陀名號,則平時叫平生業成。平時一向專稱彌陀名號,斷惡修善、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平生之業就決定了我們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國,彌陀加佑、保佑,使我們心不顛倒,使我們一心不亂。第二,根據《阿彌陀經》的經文,專修念佛之人,臨終的時候正念現前,他心自然不顛倒,自然一心不亂。這個臨終要一心不亂,不顛倒,靠我們自己修行,靠我們自己的力量,說實在話,末法時代眾生越來越難。但是不要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我們靠佛的力量,他力法門易行道,我們平常老實念佛、斷惡修善、依教奉行,一向專稱彌陀名號,那麽到臨終的時候,一心不亂,這個心不顛倒,這個一心不亂、心不顛倒是怎樣一種狀態?“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這是經中的描述。專修念佛法門的人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與諸聖眾就來了,來接引了,這是到了得利益的時候。這個時候其實不談修行功夫深淺,隻看我們是否一向專念彌陀名號,隻要我們依教奉行,一向專稱彌陀名號,自自然然佛與聖眾就來在麵前。各位,佛都來到麵前了,怎麽可能會一心亂?怎麽可能會顛倒迷惑?佛都來麵前了,諸天海會、大聖賢都來到麵前了,那肯定一心不亂,肯定心不顛倒。
但是有人理解這個是要靠自己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才能保證自己臨終的時候心不顛倒。有人說了,你的理解雖然讓我聽了更生歡喜心,你的理解雖然更簡單,但是有很多大德祖師的理解,這個一心不亂是禪定功夫的一心不亂,心不顛倒是在禪定功夫的一心不亂的前提之下,才能做到的心不顛倒。那你也是凡夫,你這麽理解不一定對呀!各位,第一,這不是筆者的理解,這是善導大師原作裏麵有,大家如果懶得買書,可以直接百度上搜善導大師的五部九卷,自己慢慢分析他的原文。善導大師是唐代的祖師大德,彌陀化身,他的文字不是古印度梵文翻譯過來的,那是中文,我相信有點古文根機的多看幾遍都可以慢慢去消化。另外呢,再舉個例子,對於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佛聖現前,光明加持,自然令他心不顛倒,為什麽呢?拿什麽來解釋一下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各位,《佛說阿彌陀經》有兩個版本,通常用的或者說通常用的就一個版本,就是我們這個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佛說阿彌陀經》。除了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佛說阿彌陀經》之外,我們唐玄奘也翻譯過《佛說阿彌陀經》。玄奘法師翻譯經文有一個特點,玄奘法師是學法相唯識宗的,法相唯識宗的高僧翻譯經典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如實翻譯,對照翻譯,對文翻譯。原來文裏麵有這個文字,他就一定把它翻譯出來,原來文裏麵有這句話的,他就一定把這個意思對照的也翻譯過來,行文完完全全跟古梵語、古梵文的原文是完全對仗著來的。法相唯識宗嘛,他就死板、摳死理兒,所以法相唯識宗翻譯的經典很多都佶屈聱牙。大家如果有興趣去看一下玄奘法師翻譯的《阿彌陀經》,要是沒有一點對於專有名詞基礎的認知,那個經文看不懂,很累,但是他的特點是跟原文完全對仗。而鳩摩羅什翻譯經典往往是取義文,取它的意思。我們為什麽說《金剛經》特別讚,讀《金剛經》讀得渾身舒暢,法喜充滿,這金剛經的古文寫得實在太漂亮了。為啥?那是取義文。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佛說阿彌陀經》也是取義文。原文是講了十方諸佛,而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時候,按照我們漢人的習慣,按照我們中國人的習慣,他是取了六方諸佛: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個方向的佛他沒翻,但是在玄奘大師翻譯的《阿彌陀經》裏麵,那就是十個方位的佛他都翻了。那麽玄奘大師關於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原話大家去看,八個字詞,“慈悲加佑,令心不亂。”什麽意思啊?就這個人臨終的時候,你說一天到七天,然後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來了以後,慈悲加佑,誰慈悲加佑誰呀?誰保佑誰啊?阿彌陀佛,慈悲,不是慈憫是慈悲。阿彌陀佛慈悲加佑念佛的人,誰令誰心不亂啊?阿彌陀佛令念佛的人臨終心不亂,心不顛倒。所以說念佛是他力法門,念佛念到最後臨終的時候,隻要能夠斷惡修善、依教奉行、老實念佛,那麽我們到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與諸聖眾來接引我們的時候,阿彌陀佛慈悲加佑我們、加持我們、護佑我們,令我們臨終的時候一心不亂、心不顛倒。
我們看玄奘大師翻譯的《阿彌陀經》,一目了然,他的翻譯跟善導大師的意思是一樣的,不是靠自己證到一心不亂,不是靠自己修行到臨終的時候讓自己心不顛倒,而是我們作為凡夫妄想多,我們不要管他,就老老實實、踏踏實實念佛。從接觸到佛法開始,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就老老實實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直到我這輩子要斷氣了,在這之前,阿彌陀佛來接引我了,他慈悲加護我、加佑我、護持我、加持我,令我一心不亂,令我心不顛倒。所以結合一下唐玄奘大師的翻譯版本,我們會發覺善導大師的意思跟玄奘法師翻譯的經文是一模一樣。這樣來解釋一心不亂,來解釋心不顛倒,一下就簡單了,如釋重負啊,一下就輕鬆了。這個一心不亂就是一心一意,老老實實念佛。這個心不顛倒,不用管,阿彌陀佛慈悲加佑我,令我心不亂,這是阿彌陀佛的事兒,我隻管念佛就好,輕鬆、簡單、易行道。就像龍樹菩薩說的,“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既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每一個專修念佛法門的人,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現前接引,這是大利益,絕對不用擔心。念佛的人當下進入禪定境界,正念分明,心不顛倒,那是阿彌陀佛慈悲加佑造成的,不是靠自己修行,這一點大家要明了。
如果說要靠我們自己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念到心不顛倒的功夫,才能夠保證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各位,那次第關係反啦!我們隻要念佛,阿彌陀佛負責過來接引我們,讓我們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這才是易行道。要靠自己念佛,證到禪定的地步,證到禪定的水平,證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的水平,然後阿彌陀佛才來接引我們,這是難行道嘛,這跟其他聖道門沒區別了嘛!所以臨終現前接引,令我們念佛眾生一心不亂是阿彌陀佛的事。再說了,我們現在造惡凡夫,臨終的時候四大分離,種種業緣現前,冤親債主索命,哪裏能做得主啊!有幾個能做的主啊!阿彌陀佛知道我們是受這樣的搗亂之苦、顛倒之苦,所以才要加持我們,使我們一心不亂,正念分明、心不顛倒嘛!
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中間解釋“我見是利,故說此言。”這句話是“佛見眾生臨終倒亂之苦,特為保任此事。”大家看看,阿彌陀佛看到我們這些凡夫眾生臨終各種顛倒、混亂,沒有辦法做到心不顛倒,特為此事來保證我們、保護我們,讓我們用他的加持,達到一心不亂、心不顛倒的狀態,自自然然讓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各位,這是一心不亂、心不顛倒的善導大師的理解。
喜歡善導思想請大家收藏:()善導思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