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這兄弟倆怕不是串謀好了

字數:4417   加入書籤

A+A-


    “繼續說!”
    趙淩本意就是先特許儒家之人前往郡縣鄉裏傳揚學說,救濟百姓。
    等著其他大臣來勸誡,如果沒有,就讓張良或者尉繚在朝堂之上提出來。
    先起個頭,後麵慢慢完善。
    趙淩之前是沒想過扶蘇會反對的,但扶蘇提出異議,並且將重點都一一當著群臣的麵說出,那當即解決更是再好不過。
    孔鮒與淳於越等儒家門生已經被趙淩畫下的大餅給衝昏了頭腦,取上得中,若中也得不到,得下也是不錯,總比什麽都沒有的好。
    趙淩料定最後扶蘇說完,他再提出諸多限製和條件,儒家也一定會同意。
    其他勢力見儒家同意,隻要在郡縣鄉裏立功德碑和將生平功績上承皇帝這兩件事不變,他們也一定會插上一腳。
    目前一切都朝趙淩預計的方向在發展。
    隻是趙淩不知扶蘇是否還能看得更加深遠一點的問題。
    扶蘇要是說不出來,他就隻能再把希望寄托在張良和尉繚身上,再不行,便隻有等回去跟張良他們私下說好,讓他們下次朝會提出來。
    孔鮒已經徹底按捺不住了,連忙出言道:“陛下,儒家對大秦忠心耿耿,教化百姓,必告知其,此乃陛下之仁政,對陛下歌功頌德,萬不可能造/反。”
    西文彥也站了出來:“陛下欲為往聖繼絕學,臣等身為大秦臣子,受陛下恩惠,定不敢忘,救濟百姓隻為天下百姓不再過饑寒交迫的日子,百姓亦當對陛下感恩戴德,豈有造/反之理?”
    孔鮒是不想讓扶蘇繼續再說下去了。
    僅僅兩條,分明已經動搖了趙淩的決心,若是讓他繼續說下去,那這條政令恐怕就要廢掉了。
    西文彥則是在揣摩趙淩的心思,他認為趙淩是下定決心要實施這條政令的,扶蘇反對,那他必須及時站隊,讓趙淩的這條政令能夠實施下去。
    白祈和孟巍然也跟著站了出來:“西文彥常奉言之有理,陛下實施的是仁政,不可因扶蘇一己之見而動搖。”
    儒家和三大氏族難得站在了統一戰線。
    趙淩卻是笑了笑,沉聲道:“扶蘇言之有理,諸位不妨讓他說完。”
    此言一出,孔鮒和西文彥等人也不敢再多說。
    扶蘇也是疑惑地看著趙淩,趙淩難道不是要對付他嗎?
    怎麽感覺趙淩是站在他這邊的?
    他公然反對趙淩的政令,這無疑是對趙淩皇帝權威的質疑和打擊。
    趙淩竟然能容忍這種事情的發生?
    話已至此,扶蘇隻能繼續說道:“其三,士族門閥以及諸子百家爭先恐後地救濟百姓,給其錢財和糧食。”
    “此會讓百姓不勞而獲,好逸惡勞,長期以往,何人還願開荒墾地?”
    “百姓都有錢財,錢幣的價值也會降低。”
    趙淩眼底閃過一絲異彩,扶蘇當真是不簡單啊,這問題他是想到過,但他在後世狩獵極廣,見識也非當今絕大多數人可以比擬的。
    扶蘇竟然看到了這一點,真是叫人佩服。
    說白了就是,相當於有錢人在政府的慫恿下散財散糧給百姓,如果窮人就能獲得救濟,那麽誰又願意辛勤地勞作?
    等著發錢發糧不就完事了。
    可能你辛辛苦苦幹一年,還不如窮人躺著等救濟來得多。
    特別是當窮人都有了錢,又不勞作,錢幣的價值就會失去意義,造成通貨膨脹。
    牽一發而動全身,引起經濟危機,若是惡性循環下去,大秦的經濟就會迅速崩塌。
    扶蘇的話說完,朝堂之上一陣議論紛紛。
    有科農院的學子是跟著趙淩學經濟學的,早就看出了這一點,他站起身來,對趙淩行了一禮,道:“陛下,臣以為,扶蘇公子言之有理。”
    科農院的官員都是趙淩的門生,也是他的嫡係。
    趙淩當了皇帝之後,這些人也直接從一介白丁進入朝堂。
    “馮瑜,先等等,朕知你早就看出倪端,朕現在想問問扶蘇,可還有什麽問題,若朕非要實施此政令,可有改善之法。”
    馮瑜是趙淩的得意門生,他的心思縝密,被趙淩也教得很好,趙淩也相信馮瑜有解決的辦法,但他現在想看的是扶蘇的才幹。
    自家學生有什麽本事,他這位當老師的還能不清楚嗎?
    扶蘇和朝堂上的大臣們紛紛看向馮瑜。
    什麽意思?
    科農院的官員是趙淩的門生,這件事他們都是清楚的。
    趙淩這話是想說,這個名不見經傳的科農院官員可以解決扶蘇提出來的三個弊端?
    趙淩還知道他能解決……
    豈不是說,趙淩早就知道這條政令存在諸多弊端。
    孔鮒和淳於越他們細思極恐,趙淩從三川郡帶來的都是些什麽人?
    扶蘇深深地看了馮瑜一眼,這個年輕人亦不過弱冠之年,白白淨淨,相貌也不算英俊,卻是神采飛揚,他的眼中似乎藏著一團炙熱火焰。
    趙淩有解決之法,他是故意在考自己?
    扶蘇再次轉過頭看向趙淩,四目相對之下,扶蘇從趙淩的眼中看到了期待。
    趙淩的眼眸也特別的亮,那種光亮仿佛要照耀整個天下。
    扶蘇沉吟了片刻,說道:“陛下若非要實施此政令,亦有辦法。”
    趙淩點了點頭,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此時朝堂之上再無人敢出言打斷。
    扶蘇侃侃道來:“若要解決第一個問題,可由常奉府撰寫一套教化百姓的典籍,天下百姓皆習之,典籍之中,教其忠君愛國,禮儀廉恥,耕種醫術,諸子百家皆可擇其優,錄入其中。”
    “天下一統,世人共同習之。”
    統一!
    就是始皇帝的統一。
    卻不是獨尊某家,而是百家爭鳴,擇優而錄。
    從而也達到一個平衡。
    趙淩問道:“此典籍若成,融合諸子百家,何人為師?”
    扶蘇道:“為師者,當精通百家之學,上報皇帝,方可至郡縣鄉裏教導百姓。”
    趙淩臉上笑意漸濃,卻一點不作停留,繼續問道:“天下何來如此多精通百家之學的有識之士?他們又為何願去鄉裏教書育人?”
    扶蘇對答如流:“因此不可急於一時,儒家若是願意,可先教百姓識字,不教儒家典籍,待國強民富,陛下以三年時間培養有識之士,以紙質書籍成冊,編寫典籍,再令人去郡縣鄉裏教黎民典籍。”
    “善!”趙淩哈哈大笑,目光落在孔鮒身上,問道,“孔老先生意下如何?”
    扶蘇這一策,讓儒家一馬當先,先教百姓識字,卻不教儒家典籍。
    等三年之後,再由趙淩去培養的人才去教他們編寫的典籍。
    儒家的確占了先機,在百姓之中會取得一些名望,但有點為他人作嫁衣的意思了。
    趙淩和扶蘇這兄弟倆一問一答,直接給儒家挖了個大坑,費時費力的事情交給他們做了,看似有些好處,但又不多。
    隻是教人識字,可不能立碑留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