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車同軌書同文算功績嗎
字數:4417 加入書籤
儒家之人講出這些話來,實在叫人震耳發聵。
尉繚站在下方實在忍不住高聲喝彩。
眾人的目光齊刷刷落在尉繚身上。
其他學派之代表也都陷入了沉思。
吳公的臉色更是有些不太好看。
他的印象中,儒家這些人不都跟茅坑裏的石頭一樣又臭又硬嗎?
他都準備好了,叔孫通脾氣火爆,說不定會當眾與他爭論一番,誰知道他也要順應時代,讓儒家變法?
我法家方才點了皇帝,你現在猛猛拍皇帝的馬屁?
拍完始皇帝拍秦武帝的?
偏偏還拍得這麽好!
這是儒家的風格嗎?
求你拿出一點大儒的風骨來好吧!
吳公找不到反駁的點,秦武帝的意圖都險些隨著大秦日報溢出來了,叔孫通說的這些話,應該全都合乎秦武帝的心意啊!
隨著尉繚的一聲喝彩,吳公知道,這儒家的天要變了!於是也隻能跟著喝彩!
“叔孫兄大才!吾心神往之!”淳於越說不出那些話,但並不代表他不會附和。
複辟周禮已是不可能了。
反抗不了,便接受吧!
從此儒家為大秦皇帝歌功頌德,為曾經批判為暴君的秦始皇歌功頌德。
分封製?
便再也不必提了!
除非他想儒家走向滅亡。
伏生咬著牙,不解地看著旁邊附和的淳於越,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在他看來,叔孫通和淳於越已經背棄了儒家先賢,哪怕不敢說,連內心的堅持也沒了嗎?
但他亦不敢反駁,咬得後槽牙都快碎了。
當眾人以為叔孫通已經講完,叔孫通卻又說道:“今日還又一論點,是科農院院長陸賈所說,老夫心中佩服,亦是認可,因輸了賭約,鬥膽將陸院長的話在此述說一遍。”
陸賈?!
那個剛剛被陛下封為科農院院長之人?
台下許多人都隻是剛剛聽說這個名字,對其知之甚少。
最多也就知道他是儒生,亦是天子門生,陳平因科農令貪汙一事受到牽連被撤職,他便擔任了這個職位。
但他有何高見?
竟然讓叔孫通都為之折服,而為何又要由叔孫通來講他的論點?
“陸院長有言,商人可增加天下糧食布匹的產量,諸位以為呢?”
叔孫通是會講課的,他沒有直接拋出觀點,而是先問在場的諸位老師和學子。
這個問題拋出來,立刻引起一群人激烈的討論。
商人不事生產,與國無利這個論點基本已經深入人心了。
可以說,儒家、法家皆以為如此,哪怕墨家、醫家、兵家這些老師皆是天才聞名的大能,首次聽到這個論點也皺起眉來。
王賁一個帶兵打仗的人都知道,商人不事生產,既然不事生產,如何又能增加天下糧食布匹的產量?
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陸賈為何會說出這樣的論點來?
叔孫通剛才那番話也奇奇怪怪的。
他究竟是認可了陸賈這個觀點,還是故意當眾提及來讓陸賈難堪?
這誰也說不準。
陸賈可是天子門生,皇帝之前扶持商人,說不定這個觀點就是皇帝借陸賈之口說出來的呢?
諸子百家的老師集體選擇了沉默,台下學子們卻百思不得其解,但也無一人敢站出來反駁。
能站在這裏的人,哪怕是學子,也都不傻。
若是當眾反駁,反駁對了呢,得罪陸賈。
若是此言當真有理,那丟臉的就是自己。
左右不討好的事情,誰願意去做?
叔孫通也任由台下的學子們辯論了半刻鍾,虛手一壓,眾人噤聲。
他這才將之前陸賈打的那個比方說了出來。
“若一人擅長織布,一人擅長耕田……”
叔孫通在台上滔滔不絕地說著,下麵學子再次陷入沉思。
當叔孫通的比方打完之後,一個個的如茅塞頓開,大夢初醒。
“商人竟然真能令提高天下糧食布匹的生產?”
叔孫通又繼續在台上講解商人對國家的用處,基本都是陸賈與他們講的那套說辭,再加了一些自己的見解。
下麵的人聽得一愣一愣的。
結尾之時,叔孫通還不忘再度升華主題:“可見陛下重商,此乃聖明之舉,商人不再是賤籍實乃仁政,亦是國之大計也!”
趙淩坐在遠處都聽得不斷點頭。
什麽叫自有大儒為朕辯經?
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了!
光他當皇帝的說有時候效果還不如叔孫通這樣的大儒來說。
趙淩可以在朝堂上與大臣說,那些大臣聽了也就聽了,或許他們心中是不支持這些觀點的,但也不會表現出來。
哪怕他們支持趙淩的政策以及觀點,但他們也不會到處宣揚。
叔孫通在天辯台之上,當著鹹陽城中權貴之子的麵說,那又不一樣了。
特別是這些觀點顛覆了大部分人的思想。
這些人會去討論,會去思考其中對錯。
話題會傳開,各種辯論之後,最後認定是對的,如此才會深入人心。
這才是真正的輿論和洗腦!
儒家對國家的征伐的確沒多大作用,但天下一旦太平了,那儒家可以用他們的學說來鞏固皇權的統治,對百姓洗腦。
這也是所謂的儒者可與守成。
守的是皇帝的成!守的是權貴門閥的成!卻不是百姓的成!
阿青沒有聽叔孫通講課,一則是她不感興趣,二則是她在趙淩身邊,她的疑惑,趙淩可為她解答。
阿青終於忍不住問了一個問題:“陛下,車同軌,書同文的意義何在?為了滿足皇帝的統治欲望?還是什麽?為何我覺得並不值得一提再提?”
阿青是相信趙淩的話,但她對嬴政並不算佩服。
在她看來,叔孫通方才說什麽車同軌,書同文,意義不大。
大概就是嬴政為了展示皇權的霸道做出來的事情,也值得在此說道?
之前趙淩也說過,但她沒有問,這算什麽功績呢?
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及?
趙淩望著阿青,沉吟良久,長籲了一口氣,笑道:“這才是父皇偉大之處!你想知道?”
阿青很認真地點了點頭,她這一生,隻有劍和皇帝的安危,再無其他,但此刻她很好奇,所以便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