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陳平出手了
字數:4730 加入書籤
大殿內仿佛成了儒家學派的獨家頌揚會場。
以淳於越為首的儒家官員們,激動得滿臉放光,對皇帝趙淩的讚美之詞如同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又像是提前排練好了一般,一個比一個唱得響亮。
“陛下聖明!此乃以仁德化幹戈為玉帛,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陛下真乃千古仁君,堯舜禹湯亦不及也!”
“仁義布於四海,蠻夷沐澤歸心,此乃聖王之道啊!”
一時間,趙淩在他們口中簡直成了古往今來第一聖君,仁德與智慧的完美化身,光芒萬丈。
站在趙淩麵前的任囂,站在那裏,感覺自己就像個格格不入的木偶。
他張了張嘴,喉嚨有些發幹,肚子裏有一堆疑問和擔憂,但話到了嘴邊,又硬生生咽了回去。他實在不敢在這個時候貿然開口。
正如他之前懷疑皇帝是不是要捧殺他一樣,現在皇帝又突然提出要大幅裁減他手下的邊防軍,這心思,實在是太深不可測了!
萬一自己站出來反對,正好撞在皇帝的刀上,皇帝借此發難怎麽辦?
帝王的心思,就像海底的針,誰能摸得透?
再看看那幫儒家的人,巧舌如簧,能把死的說成活的。
這個節骨眼上,任囂根本不敢確定,如果自己敢提出不同意見,明天鹹陽城裏會不會立刻鋪天蓋地都是抨擊他好戰誤國,不顧將士死活,不理解陛下仁德之心的言論?
他任囂在戰場上衝鋒陷陣,排兵布陣是一把好手,但麵對朝堂上這種殺人不見血的唇槍舌/戰,背後捅刀子的鬥爭,他感覺自己就是個剛入伍的新兵蛋子,完全找不到北。
他的目光焦急地在大殿裏掃視,希望能找到一些盟友或者至少是得到一些暗示。
朝堂上很多麵孔都很陌生,他們是皇帝新提拔上來的。
任囂的目光很快鎖定了兩個人身上。
一個是資曆極老,深諳兵法和天下大勢的右丞相尉繚。
另一個是年紀輕輕卻身居左丞相的張良。
任囂對尉繚是打心眼裏佩服的,論起對全局的戰略眼光,他自認不如。
此刻,他看到尉繚老爺子也靜靜地坐在那裏,花白的眉毛微微蹙著,似乎也在思考,但沒有立刻表態的意思。
他又看向張良,這位年輕的丞相更是氣定神閑,仿佛眼前這場爭論與他無關一樣,紋絲不動,臉上看不出任何情緒。
“怎麽回事?”任囂心裏更打鼓了,“難道陛下決定這麽重大的事情,事先根本沒有跟兩位丞相通過氣?都沒商量過?”
這不合常理啊!
調整整個南方戰略,這絕對是軍國大事,皇帝怎麽可能不跟丞相商議就突然在宴會上提出來?
就在任囂內心七上八下的時候,皇帝趙淩並沒有理會那群還在狂拍馬屁的儒家官員,他的目光越過眾人,直接落在了韓信身上!
“韓太尉!”趙淩的聲音清晰地傳入每個人耳中,“對於朕的提議,你有什麽看法?你覺得如何?”
韓信?!
任囂的目光也立刻跟隨著聚焦到韓信身上。
這位的事跡他可太聽說過了!
韓信領著十萬大軍從三川郡到鹹陽,一路收編,兵力直接變成三十萬。
後來和蒙恬配合,直接把不可一世的匈奴打得跪地求饒,還砍了匈奴單於頭曼的腦袋!
如今官居太尉,位列三公,是軍方的最高領袖。
難道說,皇帝這個裁邊關軍的想法,是跟韓太尉通過氣的?
被點名的韓信站起身,他如今的氣質比當初沉穩了許多,對著皇帝拱手行禮,臉上帶著淡淡的笑容,說道:“陛下,既然您認為有更好的策略,能夠兵不血刃地解決百越問題,那將部分邊防大軍調回關內休整,或者駐守其他地方,確實是應該的,也能節省大量軍費。”
他頓了頓,語氣肯定地補充道:“更何況,如今咱們大秦軍隊裝備了火炮和***這樣的神兵利器,威力巨大。僅僅是鎮守嶺南邊境,防範那些裝備落後的百越部落,有五萬精銳,確實綽綽有餘了。臣下認為,兵力足夠了。”
高踞龍椅上的趙淩,臉上露出了意味深長的笑容,看著韓信。
他心裏其實有點意外。
他把韓信放在太尉這個高位上,更多的是榮譽性質,實際兵權並沒有完全放手。
讓韓信去尚學宮學習了半年多,本來是想磨磨他可能存在的驕躁之氣。
沒想到效果似乎不錯,這小子竟然能憋住沒跳起來反對,反而表示支持?
看來跟著道家那些人,確實學了點靜心養性的功夫。
趙淩原本還以為,以韓信曆史上那多多益善的性格和軍事上的自信,聽到這個提議,會立刻站出來說:“陛下何必如此麻煩?給臣一萬精兵,臣保證替您踏平百越!”
他故意沒有提前跟韓信商量,就是想看看這半年多,韓信的性子磨得怎麽樣了。
趙淩帶著一絲考較的意味,追問道:“哦?如此說來,韓太尉認為朕的想法沒有任何問題?完全可行?”
韓信點了點頭,神態從容,話語也顯得更有水平了:“陛下所圖,並非僅僅是占領百越的土地,而是要從根本上徹底兼並他們,讓他們真正成為大秦的一部分。用仁德和政策去感化,開通邊境市場讓利給他們,再用文化慢慢教化他們,使其逐漸認同大秦。這比單純的武力征服更加高明,效果也更持久。臣認為,這是非常好的策略。”
聽到韓信都這麽說了,趙淩滿意地點點頭,隨後將目光轉向了右丞相尉繚:“尉繚丞相,你認為呢?”
此時,尉繚一直微皺的眉頭終於舒展開來,他似乎想通了其中的關節,緩緩起身,頷首道:“陛下與太尉所言,老臣認為很有道理。此策以逸待勞,耗其國力,收其民心,確實可行。老臣附議。”
趙淩的目光又看向左丞相張良。
張良也立刻起身,言簡意賅地表明態度:“陛下聖明,臣無異議。”
到了這個時候,兩位丞相和太尉都明確表示支持,大局基本上就已經定了。
趙淩這才環視全場,繼續問道:“那麽,諸位愛卿,對於此策,可還有其他的不同意見?”
蕭何也站了出來,皇帝選擇用這種成本低得多的和平手段解決百越問題,能省下大筆的軍費開支,他自然是舉雙手讚成,躬身道:“陛下聖明,此策節省靡費,利於國庫,臣附議!”
然而,就在大家都以為此事就要這麽定下來的時候,一個聲音響了起來:
“陛下,臣有一點小小的補充建議,不知當講不當講?”
眾人看去,竟然是原來的科農院院長,現在的尚學宮主事陳平。
陳平出列,對著皇帝行了一禮,然後笑眯眯地說道:“陛下,臣以為,光是靠一枚九州神石引起百越內部爭鬥,火候可能還不太夠。咱們是不是可以再給它添幾把柴,讓這把火燒得更旺些?”
他眼中閃爍著精明的光芒,繼續說道:“既然都已經互通關市,那還是該好好賺他們一筆!比如,把他們急需的糧食、鐵器、食鹽的價格,稍微抬高那麽一點?或者,暗中給那些弱一點的部落提供點幫助,讓他們能跟強一點的部落打得更久些,消耗得更多些?”
“總之,就是既要讓他們內部亂得更徹底,又要讓咱們大秦從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這叫一舉兩得!”
“另外,三年的時間實在太長了,遲恐生變,我們偶爾也該參於一下他們之間的戰鬥,至少得把他們打服,偶爾幫某些部落打一場也是可以的。”
陳平的話,頓時讓殿內許多大臣眼睛一亮,這才像是他們熟悉的大秦謀士的風格嘛!
仁德要講,但這實際的利益,也不能放過啊!
最重要其實還是最後的那句話!
大秦以軍功授爵,一直不打戰,士兵如何立功?
那些將軍又如何立功?
雖說寧當太平犬,不作亂世人,但如果一直不打仗,士兵和將領看不到晉升的通道,對現在的大秦來未必是好事!
陳平可謂是兼顧了朝中所有人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