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秦國的黑曆史

字數:4020   加入書籤

A+A-


    趙淩麵沉如水,心中卻在飛快地權衡。
    陳平提出的這套師出有名以及文化滲透的策略,在他這個穿越者看來,其實是極具遠見和價值的。
    他深知,單純依靠武力征服,後患無窮。
    秦國的曆史,就是一部伴隨著兵不厭詐和背信棄義的發家史。
    遠的且不說,光是張儀欺騙楚懷王,詐稱獻地六百裏,導致楚齊斷交這種事,雖然被後世視為謀略典範,但其手段確實算不上光彩,堪稱不要臉的經典操作。
    更惡劣的是秦昭襄王扣押前來武關會盟的楚懷王,直接把一國之君當人質扣押,最後還把人家關到死!
    這在當時是極其嚴重的政治欺詐,相當於現代騙一個****來開會,結果反手就把人綁架了。
    這件事之後,楚國上下對秦國恨之入骨,結下了死仇。
    以至於後來反秦起義時,項羽等人還要特意擁立一個“楚懷王”作為精神旗幟,可見這件事的惡劣影響有多深遠,對秦國信譽的打擊有多大!
    從商鞅時代開始,以會盟為名俘虜好友公子卬,偷襲魏軍……
    秦國在崛起過程中,類似的政治欺騙和背信棄義之舉比比皆是,比起後世被罵慘了的司馬懿,那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站在秦國的立場看,這或許是有效的智慧和手段。
    但在六國百姓和那些講究“仁義禮智信”的士大夫眼裏,秦國就是毫無底線,破壞規矩的“虎狼”,是文明世界的野蠻人!
    這也導致了許多有才能,有氣節的名士,寧可隱居或者殉國,也不願意為秦國效力,給後來的統治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就連呂不韋當丞相的時候,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在他主編的《呂氏春秋》裏就寫過:軍隊進入敵國境內,要讓百姓知道依靠誰才能活命,讓平民知道自己不會死。
    到了敵國的城郊,不要糟蹋糧食,不要挖墳掘墓,不要亂砍樹木,不要燒毀物資儲備,不要焚燒房屋,不要搶掠牲畜,抓到俘虜要把他們送回去。
    這說明呂不韋那時已經開始重視戰後的安撫和重建,試圖改變秦國一味追求砍人頭記功,導致軍隊行為殘暴,結怨太深的做法。
    正是因為秦國那套以首級數量論軍功的製度,使得秦軍士兵在戰場上往往變得異常殘忍,為了軍功不惜殺降甚至殺害平民,這深深激化了與六國遺民之間的矛盾。
    陳平今天舊事重提,雖然尖銳刺耳,卻實實在在地戳中了這個曆史痛點和未來統治的難點,讓趙淩不得不深入思考。
    此刻,陳平麵對眾多將領殺氣騰騰的指責,依然麵帶那絲從容的微笑,穩穩地站在大殿中間。
    他的目光絲毫沒有理會周圍那些憤怒的將軍,而是坦然地望向龍椅上的趙淩。
    趙淩怎麽可能因為說了幾句大實話就殺了陳平這樣的鬼才?
    但他也明白,陳平直接點破“虎狼”這個讓老秦人既驕傲又敏感的詞,確實觸犯了眾怒,引起了公憤。
    朝堂上,以軍方將領為首,幾乎是一片嘩然,紛紛要求皇帝嚴懲陳平“汙蔑國本”之罪。
    殿內的氣氛緊張得幾乎要凝固了。
    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趙淩身上,看他如何決斷。
    趙淩的目光與陳平對視了一眼,他深吸一口氣,麵色依舊冷峻,緩緩開口。
    “眾卿所言,亦有道理。”趙淩的聲音回蕩在大殿,“然則,如今我大秦已一統天下,威加海內,四方蠻夷,皆非我大秦敵手。以往戰場上以敵人首級為記功憑證,雖有效,但也確實容易引發將士們爭搶首級、甚至為冒功而做出不當之舉。”
    他頓了頓,提出了具體的修改方案:“朕以為,可以將以敵人首級為證,改為以割取敵人的左耳為證。左耳同樣可以辨識敵我,且更加便於攜帶和統計,也省得大秦將士們在戰場上衝鋒陷陣時,還要腰間別著血淋淋的人頭,行動不便,也有礙觀瞻。”
    這個改動看似微小,但實則蘊含深意。割耳朵比砍腦袋畢竟“文明”一點,心理衝擊也小一些。
    緊接著,趙淩又拋出了一條更重要的補充規定:“此外,朕決定,俘虜敵軍,其軍功在原有基礎上,再加一等! 鼓勵我軍將士,在可能的情況下,盡量活捉敵人,而非一味斬殺。”
    這幾條政令宣布出來,原本群情激憤的軍方將領們,也慢慢平靜下來,開始在心裏快速盤算起來。
    皇帝這明顯是不打算追究陳平了,但也沒完全否定他們的不滿,而是從實際軍功製度上做出了調整。
    把首級換成左耳,對他們來說其實區別不大,反正都是記功,還能更方便點。
    而俘虜加倍給功,這更是天大的好事!
    這意味著同樣的戰鬥,可能獲得的軍功更多了!
    誰會嫌軍功多呢?
    至於怕有人冒功?
    他們倒不怎麽擔心。
    大秦的軍紀之嚴明,律法之苛刻,是刻在每個人骨子裏的。
    士兵報功需要同隊戰友作證;所有上交的首級都要公示三天,期間誰都可以提出質疑和舉報,嚴防殺良冒功或者搶奪戰友功勞。
    戰場上還有專門的督戰隊記錄每個人的表現,戰後多方核對。
    對於謊報軍功,尤其是殺害平民冒充敵軍的行為,處罰極其嚴厲,動輒就是斬首甚至連坐。
    這套係統,從商鞅變法開始,到始皇嬴政手上,已經完善得近乎苛刻了,漏洞極少。
    想通了這些,將領們的怒火漸漸平息了。
    皇帝給了台階,又給了俘虜加功這個好處,他們自然也就不會再死咬著陳平不放。
    畢竟,跟實實在在的軍功利益相比,一時的口舌之爭顯得沒那麽重要了。
    趙淩見軍方眾人不再堅持嚴懲陳平,氣氛緩和下來,便順勢一錘定音:“朕細思之後,認為陳校長所言,確有其理。對於尚未開化之蠻夷,一味趕盡殺絕,並非上策。既如此,開通與百越關市一事,便按陳校長所言,交由少府全權負責。”
    他的目光轉向一旁:“章邯!”
    “臣在!”章邯立刻出列躬身。
    “命你五日之後,隨任囂將軍一同返回嶺南,全權負責設立關市,推行新幣,以及與百越各部貿易談判之一應事宜!”
    “臣!領旨!”章邯大聲應命,他可知道始皇帝已經回來了,時至今日,他還沒有機會見始皇帝。
    但夾在始皇帝和武帝中間,那可是太難受了,能去嶺南躲躲就躲躲吧。
    這一去,說不定還有機會立些軍功呢。
    至此,一場激烈的朝堂風波,在趙淩巧妙轉移焦點並給出實際利益的操控下,終於平息下來。
    陳平的策略得到了采納,軍方的麵子得到了照顧,新的政策也得以推行。
    陳平自然是沒什麽意見,畢竟割耳朵和增加俘虜的軍功,如此以來,大秦的軍隊也就顯得沒那麽殘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