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嶺南到了

字數:3476   加入書籤

A+A-


    月華如練,傾灑在波瀾壯闊的靈渠之上。
    大秦戰船如沉默的巨獸,在墨色江麵上犁開道道白痕,桅杆上的燈籠在夜風中搖曳,如同懸浮於天地間的星子。
    旗艦“破浪號”的指揮艙內,燭火通明。
    紫銅熏爐中,最後一縷安神香即將燃盡。
    蓋邱與馮瑜對坐飲茶,經過數個時辰的深入交談,兩人之間的氣氛已從最初的客氣疏離,轉為一種惺惺相惜的融洽。
    蓋邱為馮瑜續上一盞清茶,茶湯在瓷杯中泛著琥珀色的光澤。
    他抬起眼,目光透過搖曳的燭光,終於將話題引向了此行的核心。
    “文長可知,我們此番率領這支艦隊前往嶺南,所為何事?”蓋邱的聲音低沉,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探詢。
    馮瑜將茶杯輕輕放回案幾,神色從容:“晚輩聽聞,百越諸部中,仍有兩大部落不願歸順。這些戰艦搭載的重炮,正是為震懾乃至征服他們而去。”
    蓋邱的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長的弧度:“陛下既已決意與百越開通關市,許以五市之利,卻仍要動用這些雷霆手段,文長不覺得……有些矛盾嗎?或者說,過於殘酷了?”
    這位道家的傳人,此刻的笑容中帶著一種超然物外的淡然,仿佛在談論一件與己無關的趣事。
    這與他道家修行者的身份形成了微妙的反差。
    馮瑜並未立即回答。他起身走到舷窗前,望著窗外月光下粼粼的海麵,沉吟片刻方道:“先生明鑒。去年百越三大部落遣使入秦,確實在鹹陽郊外親眼目睹了火炮之威。然而,消息傳回嶺南,那些未曾親見之人,有多少會相信世間竟有如此毀天滅地之利器?”
    他轉過身,目光清明:“莫說那些遠在崇山峻嶺中的百越部眾,便是你我,若非親眼見證,恐怕也難以想象,那些看似尋常的黑色粉末,竟能爆發出摧山裂石之威。”
    蓋邱微微頷首,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依晚輩淺見……”馮瑜回到座位,神色漸趨嚴肅,“恐怕連那三個曾出使大秦的部落內部,也有許多人對此將信將疑。若不真正展示天威,讓他們親眼見識火炮之威,他們或許會以為,是他們的使者被我們收買,編造了這些‘神話’。”
    他的聲音漸漸堅定:“與其讓百越諸部都抱著僥幸心理,暗中積蓄力量與大秦為敵,不如以雷霆之勢,徹底擊碎他們的幻想。這,才是真正的仁慈。”
    “仁慈?”蓋邱挑眉,語氣中帶著一絲玩味,“文長可曾想過,在那兩個部落中,有多少從未持過刀劍的婦孺?有多少天真爛漫的孩童?當炮火落下時,他們又該如何自處?”
    艙內陷入短暫的寂靜,隻有江水拍打船身的聲響規律地傳來。
    馮瑜緩緩閉上雙眼,深吸一口氣。當他再次睜眼時,目光中已是一片清明與堅定:“先生,在戰爭麵前,何來真正的無辜者?”
    他的聲音平靜,卻帶著一種穿透人心的力量:“今日無辜的孩童,明日便會成長為敵人。若因一時之仁而縱容叛亂,戰火必將綿延不絕,吞噬更多生命。陛下此舉,看似殘忍,實則是以短暫的陣痛,換取嶺南的長治久安。”
    他向前傾身,語氣誠懇:“《司馬法》有雲:‘殺人安人,殺之可也;攻其國,愛其民,攻之可也;以戰止戰,雖戰可也。’陛下此舉,正是以戰止戈的明智之選。”
    蓋邱凝視著馮瑜年輕而堅毅的麵龐,眼中閃過一絲讚賞:“老夫原本以為,文長會像那些腐儒一般,滿口仁義道德,認為陛下不該行此霸道之事。”
    馮瑜聞言,不禁莞爾:“實不相瞞,晚輩也曾以為,先生會因道家‘兵者不祥之器’的理念,反對陛下用兵。”
    兩人相視而笑,彼此心照不宣。
    在這笑聲中,蘊含著深刻的理解。
    無論是倡導“仁政”的儒家,還是主張“清靜無為”的道家,在天下大勢麵前,都必須直麵現實的複雜性。
    蓋邱輕撫長須,目光悠遠:“老夫曆經七國戰亂,見證過太多的生離死別。年輕時,我也曾堅信‘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然而,目睹始皇帝一統天下後,戰火漸熄,如今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吾才明白:有時,短暫的征伐,是為了更長久的和平。”
    他頓了頓,繼續道:“陛下深謀遠慮,欲將百越徹底納入版圖,從此嶺南再無戰禍。這份胸襟與魄力,老夫佩服。”
    馮瑜點頭稱是:“先生高見。陛下常教導晚輩,儒者當明‘經權之道’,既要恪守仁愛之本,也要懂得通權達變。麵對冥頑不化的蠻夷,若一味懷柔,反而會縱容禍患,最終害人害己。”
    窗外,月色漸西,江麵與天交界處已泛起一絲魚肚白。
    漫長的夜晚即將過去,而這場推心置腹的交談,也讓兩位不同學派的智者對彼此有了全新的認識。
    蓋邱忽然問道:“文長,你認為陛下治理百越,將來會采用何種策略?”
    馮瑜沉吟道:“依晚輩愚見,當是‘剿撫並用,剛柔並濟’。對頑抗者,以火炮開路,展示大秦天威;對歸順者,則開通關市,傳授農耕、醫藥之術,使其漸沐王化。”
    “正如《道德經》所言:‘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蓋邱補充道,“火炮為至堅,懷柔為至柔。陛下深得其中三昧啊。”
    馮瑜笑道:“先生此言精妙。陛下曾言,治國如烹小鮮,須掌握火候。過剛則易折,過柔則難立。唯有剛柔並濟,方能成就大業。”
    不知不覺間,東方既白,晨曦透過舷窗,為艙內鍍上一層金輝。
    蓋邱站起身,走到窗邊,望著遠方漸漸清晰的海平麵,感慨道:“與文長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看來陛下讓吾等同行,確是用心良苦。”
    馮瑜也起身,恭敬行禮:“晚輩亦受益匪淺。先生博通古今,見解精深,令晚輩茅塞頓開。”
    這一刻,儒家與道家的智慧在靈渠的晨曦中交融,共同為大秦的嶺南戰略描繪著藍圖。
    而這一切,正是遠在鹹陽的趙淩最希望看到的,一個打破學派壁壘,共同為帝國未來出謀劃策的智囊團體。
    大秦需要新鮮的血液。
    當第一縷陽光躍出海平麵,將萬道金光灑向“破浪號”的甲板時,蓋邱與馮瑜相視一笑。
    他們知道,嶺南已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