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當科技與浪漫在90年代激情碰撞
字數:4362 加入書籤
1995年初春,深圳的街頭,柳絮如雪花般飄飛,給這座南方城市增添了一絲浪漫的氣息。
然而,在國營企業的一間老倉庫裏,氣氛卻截然不同。這裏簡直就是個“蒸籠”,熱浪滾滾,空氣中彌漫著機油和金屬的味道。
陸明遠站在堆滿光纜的工作台前,看著秦雪梅正用一把軍用扳手“哐哐哐”地擰著螺絲,那架勢仿佛在拆坦克,而不是在組裝光纜設備。
林曉芸則坐在一旁,劈裏啪啦地撥弄著算盤珠子,那聲音就像在跳一場歡快的踢踏舞。
陸明遠環顧四周,看著這些簡陋的設備和忙碌的夥伴,突然有種奇妙的感覺——他們就像在組裝一艘開往未來的宇宙飛船。
“老陸!第一批試用用戶的數據出來了!”小王頂著一頭亂發,像個雞窩似的衝了進來,手裏揮舞著一張被汗水浸得皺巴巴的報表。
“快說說!”陸明遠急切地問道。
“用霓虹燈管改造的光纜放大器,信號傳輸速度比傳統設備快了三倍!”小王激動地說道。
“太好了!”陸明遠興奮地拍了拍桌子。
“不過……”小王撓了撓頭,“有個大爺打電話來說,他用這個上網看《新聞聯播》,結果畫麵裏的主持人突然跳起了迪斯科!”
“哈哈!”秦雪梅笑得直不起腰,軍靴不小心踢到了旁邊的工具箱,幾個沒拆封的北冰洋汽水滾了出來,“那是數據傳輸不穩定導致的花屏!不過這也說明咱們的技術方向是對的!”
林曉芸推了推滑到鼻尖的眼鏡,鏡片後的眼睛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她迅速撥動算盤珠子,片刻之後說道:“根據我的計算,如果全國推廣這套係統,網絡建設成本能降低40!”
“但是……”她突然壓低聲音,語氣裏透著一絲擔憂,“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沒人知道互聯網是個啥!”
這句話讓所有人都安靜了下來。
是啊,在這個bp機還大行其道的年代,“上網衝浪”聽起來簡直比外星人入侵還要離譜。
人們對於“互聯網”的認知幾乎為零。
陸明遠抓起牆角的舊報紙,頭版頭條赫然寫著:“家用電腦是否有必要?” 配圖是一個穿著中山裝的大叔,正對著電腦屏幕抓耳撓腮,一臉茫然。
“看來我們得讓大家都親眼看看!”陸明遠眼睛一亮,腦海中突然冒出一個大膽的想法。
“把咱們倉庫改造成‘互聯網體驗中心’!”
說幹就幹!
一周後,倉庫門口掛起了一條巨大的橫幅,上麵寫著:“免費體驗未來生活!上網聊天不要錢,看動畫片不要票!”
張大姐的小吃攤也煥然一新,推出了“網蟲套餐”。糖油果子上撒著用食用色素染成藍色的“網絡星空糖”,看起來就像一顆顆小星球。
最引人注目的是門口的霓虹燈牌,用廢棄的霓虹燈管拚成了巨大的符號,到了晚上一閃一閃,仿佛在向人們傳遞著來自宇宙的神秘信號。
第一個上門的是隔壁廠的退休工人李大爺。他戴著老花鏡,拄著拐杖,警惕地看著電腦屏幕,就像在看一個外星生物。
“小陸啊,你說這玩意兒能跟千裏之外的人說話?”李大爺滿臉狐疑,“難不成是新的千裏傳音術?”
“大爺您瞧好了!”陸明遠笑著打開聊天軟件,對麵立刻彈出一條消息,是正在外地出差的小王。
“李大爺好呀!我在廣州給您帶了椰子糖!”文字旁邊還配了一個流口水的表情包。
李大爺的下巴差點掉到地上:“這……這字怎麽自己蹦出來的?”
他顫巍巍地伸手打字,不小心按到了語音鍵,結果自己的咳嗽聲通過音箱響徹全場。
圍觀群眾笑作一團,李大爺卻突然紅了眼眶:“我那在深圳打工的兒子,是不是也能這樣跟我說話?”
這件事像長了翅膀似的傳開了。
第二天,體驗中心排起了百米長隊。
有抱著孩子的年輕媽媽,想給寶寶看迪士尼動畫。
有做生意的老板,想試試網上訂貨。
甚至還有幾個大學生捧著《計算機原理》來“踢館”,結果被秦雪梅用改裝的光纜設備演示得目瞪口呆。
“太神奇了!”一個戴眼鏡的男生摸著光纜,感歎道,“這些居然是用廢棄霓虹燈管做的?這簡直是科技界的變廢為寶魔術!”
隨著體驗中心的火爆,越來越多的城市發來合作邀請。
陸明遠和團隊帶著設備四處奔波,每到一個地方都像在播種未來的種子:
在上海外灘的老建築裏鋪設光纜,讓這座曆史悠久的城市煥發出新的活力。
在成都的茶館裏教大爺大媽發電子郵件,讓他們也能感受到互聯網的魅力。
在西藏的高原上,用改裝的太陽能設備保證網絡信號不斷,讓偏遠地區的人們也能與世界相連。
1996年冬天,第一家互聯網咖啡廳在深圳開業。
當人們捧著咖啡,在電腦前和陌生人聊天、瀏覽新聞時,沒人記得這些光纜的前身是廢棄的霓虹燈管。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但陸明遠記得,每次路過那些亮著霓虹的廣告牌,他都會想起倉庫裏的日日夜夜:
秦雪梅用扳手擰螺絲時哼的軍歌。
林曉芸算錯數據時鼓成包子的臉。
張大姐半夜送來的熱乎餃子。
互聯網的發展速度遠超想象:
從最初的撥號上網“滋滋”聲,到後來的寬帶時代。
從隻能看文字的網頁,到圖文並茂的門戶網站。
從寥寥無幾的網民,到街頭巷尾都在討論“上網衝浪”。
陸明遠的團隊也不斷升級技術,他們研發的光纜設備被寫進教科書,成了中國互聯網發展的標誌性成果。
有一天,陸明遠收到了一封特別的郵件。
發件人是李大爺的兒子,附件裏是一張全家福,李大爺戴著老花鏡,正在教小孫子用平板電腦視頻通話。
郵件裏寫道:“感謝你們,讓我們一家人的距離不再遙遠。”
看著照片裏老人幸福的笑容,陸明遠摸出了口袋裏的糧票航母模型。
這個承載著計劃經濟記憶的小物件,如今見證了中國互聯網的誕生與成長。
窗外,城市的夜空被霓虹燈和ed屏幕照亮,那些曾經隻能照亮一條街的霓虹燈管,如今化作了千萬條網絡信號,連接著整個世界。
秦雪梅不知何時站在了他身後,軍靴輕輕蹭了蹭他的鞋:“老陸,張大姐說她的小吃攤要開發‘元宇宙套餐’了,你說咱們要不要去試試?”
林曉芸晃著升級成計算器的算盤走過來,鏡片後的眼睛亮晶晶的:“根據最新數據,中國網民數量突破500萬了!但這隻是開始……”
陸明遠看著兩個並肩而立的夥伴,心中充滿了希望。
他們用智慧和勇氣,把廢棄的霓虹燈管變成了照亮未來的光。
他們用堅持和熱愛,在改革的浪潮中書寫了屬於自己的傳奇。
而中國互聯網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喜歡霓虹年代請大家收藏:()霓虹年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