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4章 永遠是農民負重前行
字數:3400 加入書籤
做知青這麽些年,光陰仿佛都揉進了這片土地的四季裏。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五個不同脾性的年輕人,就在這唐家山的生產隊裏,被命運擰成了一股繩。
大家在一個屋簷下生活,一口大鍋裏攪勺把,真正算得上是朝夕相處,汗流在一起,笑聲和歎息也混在一起。
這麽多年下來,當初的五個人,誰還不了解誰呢?彼此的秉性、藏在心底的念想,乃至夜裏思鄉的歎息,都像攤開在陽光下的穀粒,清清楚楚。
這一代人,是響應著時代的號召來到這裏的。
彼時,城市裏的工作機會稀缺得像旱季的雨水,失業的影子在街頭巷尾徘徊。
由於外部的封鎖和國內的百業待興,建國後的建設道阻且長。
農村,這片廣袤而深厚的土地,知識分子卻少之又少。
能讀得起書,上過高中的,多半是這些城裏娃。可當他們走出校門,滿懷憧憬地踏入社會,卻發現並沒有足夠的崗位來容納我們年輕的熱情與抱負。
這無處安放的青春,一度成了城市裏潛在的不穩定因素。
自古以來,無論王朝如何更迭,這片土地的脊梁,始終是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國家興富強或是衰敗,永遠是農民負重前行。
他們用最原始的力氣,最堅韌的耐心,養育著一代又一代人。當城市難以承載我們時,是農村,張開了它樸實而寬厚的臂膀。
到農村去!這句口號背後,不僅僅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豪情,更包含著一種現實的、甚至有些無奈的生存智慧。
農村是國家為這些城市青年開辟的一條謀生之路,也是給負重前行的國家一個寶貴的喘息之機。
從1979年開始,南風漸起,遙遠的深市最先傳來了“改革開放”的春雷。
民營經濟如同雨後春筍,開始與龐大的國營實體相互補充,共同生長。越來越多的就業機會,在城市裏重新孕育、萌發。
也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國家放開了知識青年回城的條件。
這像一道光,瞬間照亮了知青們沉寂多年的心。
說白了,國家經過這麽多年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家底終於不再是一窮二白,漸漸豐盈了起來,外匯儲備也開始從無到有。
另一方麵,一部分知青到了農村,由於種種原因,並未能真正融入,反而給相對穩定的農村社會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和矛盾。綜合這方方麵麵的考量,知青大返城,成了時代發展的必然。
而蘇朝恩,恰恰就是那種給知青隊伍“抹了黑”的人。
唐家山這裏的老人,大多是大字不識一個的“白丁”,但他們對於文化和讀書人,有一種發自骨子裏的敬重。
南方這邊,家族觀念極強。這裏的每一個大姓,幾乎都是在宋、元、明三朝年間,從江西或中原的其它地方輾轉遷徙而來。
幾百年的繁衍生息,從最初孤零零的一家人,開枝散葉,形成了如今炊煙相望的千家萬戶。根基穩固之後,便要修建祠堂,凝聚宗族。有了祠堂,便要修撰家譜,記錄血脈源流。
解放前,每逢清明,都會舉行極為隆重的祭祖儀式。
唐家山那幾塊最好的水田,被稱為“清明田”,就是唐家老祖宗落戶此地後,一代代開墾、積累下來的精華。
這些田屬於全族公有,從不分給某一戶私有。
每年由全族人家抓鬮輪種,種的人家按畝數向祠堂交納租子。這些收上來的穀物,便用作每年清明祭祖的開銷,或是族內扶危助困的基金。
清明祭祖最核心的一環,便是給過去一年裏新生的娃兒和逝去的族人“添譜”。
新生者名字入譜,象征著被宗族正式接納;逝去者則要記錄他的生平事跡和逝去時間以及埋葬所在地,供後人永世追念。
這等大事,向來由族長主持。而族長,絕非隨便一個年長之人就能擔任,他往往是家族中最有威望的鄉賢,或是那些曾在外為官、見識廣博後隱退歸鄉的文人。他們有文化,有見識,懂得禮儀規矩。
要把一個族人從小名“唐老二”改為譜牒上堂堂正正的“唐自立”,這其中的字斟句酌,蘊含了對一個人一生的期望與祝福,絕不是一個大老粗能想得出來的。
即便到了現在,村裏許多老一輩的名字,都還頗有深意,古雅而厚重。反倒是他們為自己子女取的名字,往往變得十分平凡、樸實,幾乎不帶什麽文采和藝術性了。這其中的變遷,耐人尋味。
因此,當這些知青剛剛下鄉來到唐家山時,村裏的農民朋友們是打心眼裏高興和歡迎的。在他們淳樸的認知裏,我們這些讀過書、會算數的年輕人,就是過去的“秀才”,是文曲星下凡,將來是要有大出息,要“考取頂子”指做官)的人。
他們對我們客氣,甚至帶著幾分小心翼翼的恭敬,生怕得罪了這些“未來的貴人”。
然而,蘇朝恩的出現和所作所為,就像一鍋好湯裏掉進了一顆老鼠屎,極大地拉低了整個知青隊伍在老鄉心中的形象。
他仗著有點文化,看不起農活,幹活偷奸耍滑,總想著占點小便宜,甚至還曾因瑣事與老鄉發生過激烈的爭吵。
他那點小聰明,沒用在學習生產、幫助鄉親上,全用在了如何偷懶、如何抱怨上,更重要的是,他是一個花花公子,這樣的人,最不受寨中老少的歡迎,但卻總是有的姑娘喜歡他這樣油腔滑調的。
久而久之,老鄉們看他的眼神,從最初的敬重,變成了失望,最後隻剩下無奈的搖頭。
胡靜輕輕歎了口氣,說實話,她對蘇朝恩後來的遭遇,比如多次回城申請被拒,最終變得有些憤世嫉俗,也感到一絲唏噓。
畢竟大家一起共事多年,同是天涯淪落人,那種背井離鄉的滋味,她感同身受,難免有那麽一點“同病相憐”。
但是,若論及蘇朝恩的為人處世,胡靜覺得,那實在不值得同情。路是自己走的,境遇雖由時代造成,但如何在境遇中自處,卻是個人的選擇。
喜歡重生1979:開局成為賣炭翁請大家收藏:()重生1979:開局成為賣炭翁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