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皇家園林典範:頤和園
字數:3544 加入書籤
頤和園,這座坐落在北京西郊的皇家園林,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散發著迷人的魅力。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裏,我懷揣著對曆史與美景的向往,踏入了這片充滿詩意的境地。
頤和園位於北京市海澱區新建宮門路19號,地理坐標為東經116°16′,北緯39°59′。其東南部為海澱公園,東北部為圓明園遺址公園,東部為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全園占地3.009平方公裏,其中頤和園世界文化遺產區麵積是2.97平方公裏,水麵約占四分之三。
來到頤和園,手持頤和園景區圖,上麵描述了它的曆史:北京的西北郊在遼金時期就有皇家行宮別苑的建置。元代時,此地的萬壽山叫做甕山,山南麵的大湖叫甕山泊,是昆明湖的前身。至元二十九年,郭守敬對甕山泊進行改造,使其成為具有調節水量作用的天然蓄水庫,環湖一帶也逐漸有了寺廟、園林的建置。元末,甕山泊改稱“西湖”。明代,西湖成為北京供水係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玉泉山、甕山、西湖的景觀關係更加密切。
清漪園時期:始建於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 年),乾隆皇帝下詔疏浚、開拓西湖,改造甕山東的局部地形,並在甕山圓靜寺舊址上興建“大報恩延壽寺”,將甕山坡改名為“萬壽山”,西湖改名為“昆明湖”,並將此地命名為“清漪園”。乾隆二十九年1764 年)清漪園工程全部完成。
頤和園時期:鹹豐十年1860 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焚燒破壞。光緒十一年1885 年)開始修複,光緒十四年1888 年)改名為頤和園。1900 年又遭八國聯軍破壞,1902 年修複。1914 年,頤和園開始對外售票開放。1924 年,清帝溥儀被逐出宮,該園被民國北平特別市接管,改為公園。1949 年後,頤和園得到逐步修繕。1953 年,頤和園作為公園對公眾開放。1961 年,頤和園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 年,頤和園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剛一走進頤和園的東宮門,迎麵而來的便是那古色古香的仁壽殿。仁壽殿,位於玉瀾堂東側,始建於清乾隆十五年,原名為勤政殿,鹹豐十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十二年重建時改名仁壽殿。這裏是慈禧、光緒在頤和園居住期間朝會大臣的場所。殿內的寶座、禦案、掌扇、圍屏等陳設多為乾隆時的物品。殿宇巍峨,莊重肅穆,朱紅色的門窗與金色的琉璃瓦相互映襯,彰顯著皇家的威嚴。我漫步其間,仿佛能聽到往昔帝王在此商議朝政的聲音。
接著走進玉瀾堂,該堂始建於乾隆十五年,原為穿堂殿,是乾隆皇帝的書堂。鹹豐十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十二年重建,是光緒皇帝在園內的寢宮。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太後曾在此囚禁光緒皇帝。玉瀾堂是四合院建築,東接仁壽殿,西臨昆明湖,由玉瀾堂、霞芬室、藕香榭組成。在裏麵感受了書香門第的濃厚氣息,一刹那間,仿佛看到了乾隆皇帝在此持朱閱卷,尋經問道。
出玉瀾堂進入頤和園博物館,該館位於頤和園東宮門西南部,成立於 2021 年,是具有皇家園林特色的文物博物館,館內設有六個專題展廳,陳展了眾多頤和園精品文物。我一一略看陳列文物,感受著曆史的沉澱,腦海裏浮現了古代皇家貴族的生活場景,感歎著中華文明的悠久曆史。
穿過仁壽殿,沿著曲折的小徑前行,眼前豁然開朗,昆明湖宛如一麵巨大的鏡子,平靜而清澈。湖水在微風的吹拂下泛起層層漣漪,陽光灑在水麵上,波光粼粼,如夢如幻。遠處的萬壽山鬱鬱蔥蔥,亭台樓閣點綴其間,與湖水相映成趣,構成了一幅絕美的山水畫卷。走上十七孔橋,它是連接昆明湖東岸與南湖島的一座長橋,由 17 個橋洞組成,造型優美,是頤和園的標誌性建築之一。橋上的雕刻精美,每個橋欄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態各異的獅子。看著這些獅子,不禁讓我想起了盧溝橋上的獅子。
在孔橋上放眼望去,滿目都是昆明湖,此湖是頤和園的主要水域,湖麵寬闊,景色秀麗。夏季可乘船遊覽,欣賞湖光山色;冬季結冰後,是北京市民滑冰的好去處。湖上有許多遊人坐船在湖中嬉戲,好不自在。
來到南湖島,該島位於昆明湖東南部,通過十七孔橋與東岸相連。島上有涵虛堂、龍王廟等建築,是觀賞昆明湖景色的絕佳地點。拜過龍王廟,在島上小坐休息,碰到遊玩的同誌,天南海北的聊著國泰民安。
我沿著湖畔的長廊漫步,這長廊蜿蜒曲折,長達七百二十八米,是中國園林中最長的遊廊。廊上繪有大量的彩畫,內容豐富,包括山水風景、花鳥魚蟲、人物故事等,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這些彩繪美輪美奐,一幅幅生動的畫麵展現著曆史故事、神話傳說讓人目不暇接。我一邊欣賞著精美的畫作,一邊感受著微風的輕撫,仿佛置身於藝術的殿堂。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走到位於長廊西側的聽酈館,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築。以前是慈禧太後聽戲的地方,現在是一家著名的餐廳,以經營宮廷風味菜肴而聞名。進入餐廳,淺嚐一下宮廷菜肴,菜品優雅,口味獨特,值得推薦!
不知不覺來到了排雲殿。排雲殿位於萬壽山前山中部,是慈禧太後舉行萬壽慶典時接受朝拜的地方。建築氣勢雄偉,殿內裝飾華麗,展示了皇家的威嚴。建築依山而建,層層疊疊,氣勢磅礴。金色的琉璃瓦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讓人不禁感歎古代建築工藝的精湛。登上排雲殿,俯瞰著整個頤和園的美景,心中湧起一股豪邁之情。
從排雲殿下來,我踏上了前往佛香閣的台階。佛香閣是頤和園的標誌性建築之一,位於萬壽山前山的山腰處。閣高 41 米,八麵三層四重簷,結構精巧,是觀賞頤和園全景的最佳地點之一。佛香閣高聳入雲,八角形的建築結構獨具特色。登上佛香閣,極目遠眺,昆明湖的美景盡收眼底,遠處的西堤若隱若現,仿佛一條綠色的絲帶飄落在湖麵上。此時,微風拂麵,帶來陣陣花香,讓人心曠神怡。
走出佛香閣,來到其北側的智慧海,是一座無梁殿建築,全部用磚石砌成。殿內供奉著無量壽佛,外壁上鑲嵌著千餘尊琉璃佛像,造型精美。望著無量佛,希望人生功德無量與圓滿。
沿著西堤漫步,兩岸的垂柳依依,桃花、杏花競相綻放,如詩如畫。西堤上的六座橋造型各異,有的如長虹臥波,有的如玉帶飄舞。每一座橋都有著獨特的名字和寓意,承載著曆史的記憶。
走過西堤,來到了耕織圖景區。這裏展示了古代農耕和紡織的場景,讓人感受到了勞動人民的辛勤與智慧。景區內的水操學堂,見證了清朝水軍的訓練與發展,讓我對那段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不知不覺,夕陽西下,頤和園被染成了一片金黃。萬壽山上的建築在餘暉的映照下顯得更加莊嚴而神秘。我緩緩地走出頤和園,心中充滿了不舍。回頭望去,頤和園的美留在心底。
這次頤和園之行,讓我深深地陶醉在它的美景之中,也讓我對中國古代皇家園林的藝術造詣和文化內涵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頤和園不僅是一座美麗的園林,更是一部生動的曆史教科書,它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見證了歲月的變遷。
我相信,頤和園的魅力將永遠留在我的心中,成為我記憶中最珍貴的一部分。而我也期待著下一次與它的相遇,再次感受它那無盡的詩意與風情。
喜歡地理遊記請大家收藏:()地理遊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