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北京臥佛寺
字數:2272 加入書籤
在繁華的北京城中,有一處寧靜而神秘的古刹——臥佛寺,它宛如一顆被歲月沉澱的明珠,散發著獨特的曆史文化魅力。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裏,我懷著崇敬與好奇之心,踏上了探尋臥佛寺的旅程。
臥佛寺位於北京市海澱區香山壽安山南麓,北京植物園北園的北側。從市區出發,經過一段不算短的車程,我終於來到了這片充滿禪意的土地。還未踏入寺門,周圍的環境便已讓我感受到了一種與城市喧囂截然不同的寧靜。綠樹成蔭,鳥鳴婉轉,仿佛這裏是一個被塵世遺忘的角落。
走進臥佛寺,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氣勢恢宏的琉璃牌坊。牌坊四柱七樓,造型精美,色彩豔麗。正麵鐫有“同參密藏”四字,背麵為“具足精嚴”四字,均為乾隆皇帝禦書。陽光灑在琉璃瓦上,折射出五彩斑斕的光芒,讓人不禁感歎古代皇家工藝的精湛。過了牌坊,便是一個月牙形的放生池。池水清澈見底,魚兒在水中歡快地遊弋,給整個寺廟增添了一份生機與靈動。
沿著石板路繼續前行,便來到了山門殿。山門殿取“三門”諧音,意味著進入此三門,就引入一方清靜之地。殿門匾額上“十方普覺寺”幾個大字蒼勁有力,據說原為雍正皇帝所題,如今的匾額則是已故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先生所寫。殿中供奉著守門神——哼哈二將,他們神態威嚴,仿佛在守護著這片神聖的土地。站在山門殿前,我靜靜地感受著寺廟的莊嚴與肅穆,心中的浮躁也漸漸平息下來。
穿過山門殿,便是天王殿。天王殿內供奉著六尊佛像,包括彌勒佛、四大天王、韋馱菩薩。彌勒菩薩笑容可掬,給人一種親切和藹的感覺;四大天王則神態各異,威風凜凜,他們是佛教的護法神,守護著寺廟的安寧。大殿東側有一棵植於唐貞觀年間的古臘梅,至今已有 1500 多年的曆史,被譽為“京城臘梅之冠”。雖然此時不是臘梅盛開的季節,但看著這棵曆經滄桑的古樹,我仿佛能想象到在寒冬時節,它那滿樹繁花的壯麗景象。古臘梅的存在,不僅為寺廟增添了一份詩意,更是見證了臥佛寺的悠久曆史。
從天王殿出來,便來到了三世佛殿,也被稱為大雄寶殿。此殿麵闊五間,進深三間,綠琉璃瓦黃剪邊單簷山頂,建築風格莊重典雅。殿前門額上懸有雍正禦筆“雙林遂境”木匾,門兩側有乾隆禦題楹聯:“翠竹黃花禪林空色相,寶幢珠珞梵宇妙莊嚴”。殿內供奉著橫三世佛,即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和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三世佛神態莊嚴,法相慈悲,讓人不禁心生敬畏。兩廂是泥塑彩繪的十八羅漢,他們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有的沉思冥想,有的怒目圓睜,有的笑容滿麵,仿佛在向世人訴說著佛法的奧秘。
走過三世佛殿,便來到了本次探尋的重點——臥佛殿。臥佛殿麵闊 3 間,綠琉璃瓦黃剪邊單簷歇山頂。還未踏入殿內,我便被一股莊嚴肅穆的氣息所籠罩。殿內供奉著元代至治元年1321 年)英宗時鑄造的銅質實心釋迦牟尼臥佛像。佛像長 5.3 米,高 1.6 米,重約 54 噸,頭西麵南,右手曲肱托首,左手平舒放於腿上,造型渾樸景致,淨化肅穆。臥佛的麵部表情安詳寧靜,雙眼微閉,仿佛在沉睡中思考著人生的真諦。臥佛後麵圍坐著 12 圓覺菩薩,他們麵部表情沉重悲哀,構成一幅釋迦牟尼涅盤於婆羅樹下,向 12 弟子囑咐後事的景象。看著這尊巨大的臥佛,我仿佛穿越了時空,回到了那個遙遠的年代,親眼目睹了工匠們精心鑄造佛像的場景。這尊臥佛不僅是藝術的瑰寶,更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它承載著古人的信仰和智慧,曆經歲月的洗禮,依然散發著神聖的光芒。
在臥佛殿內,我靜靜地佇立了許久,感受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殿內的香火嫋嫋,梵音陣陣,讓人的心靈得到了極大的淨化。此時,我不禁想起了那句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在這喧囂的塵世中,我們常常被瑣事所困擾,被欲望所迷惑,而來到這裏,仿佛一切都變得不再重要,內心的平靜與安寧才是最珍貴的。
從臥佛殿出來,我來到了寺廟的後院。後院有一座藏經樓,裏麵收藏著大量的佛教經典和文物。可惜的是,藏經樓並不對外開放,我隻能透過門窗,想象著裏麵的珍貴藏書。後院還有一些禪房和花園,禪房古樸典雅,花園中花草樹木錯落有致,營造出一種清幽的氛圍。在這裏,我看到了僧人們的修行生活,他們每天誦經禮佛,過著簡單而充實的生活。這種寧靜與淡泊,讓我心生敬佩。
遊覽完臥佛寺,我沿著原路返回。在離開的路上,我再次回頭望去,臥佛寺那莊重的建築和寧靜的氛圍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中。這次探尋臥佛寺的旅程,讓我對佛教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也讓我的心靈得到了一次洗禮。我相信,無論時光如何流轉,臥佛寺都將永遠屹立在這片土地上,守護著人們的心靈家園。
喜歡地理遊記請大家收藏:()地理遊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