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天津天後宮

字數:3639   加入書籤

A+A-


    “曉日三漢口,連檣集萬艘”。天津,這座依河傍海的城市,自古以來便是繁華的水陸碼頭。而天津天後宮,作為這座城市曆史文化的璀璨明珠,宛如一位曆經滄桑的老者,靜靜訴說著往昔的故事,見證著歲月的變遷。懷著對曆史與文化的敬仰之情,我踏上了這趟探秘天津天後宮的奇妙之旅。
    天津天後宮坐落於天津市南開區古文化街中心,地處海河三岔河口西岸。這裏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海河的三條支流——北運河、南運河和海河在此交匯,形成了獨特的水域景觀。三岔河口在曆史上是天津城市發展的重要起源地,漕運的興盛使得這裏成為了物資集散和人員往來的樞紐,而天後宮就屹立在這繁華的中心,見證了天津從一個小漁村逐漸發展成為北方重要商埠的全過程。
    交通十分便利,無論是選擇公共交通還是自駕,都能輕鬆抵達。我選擇乘坐地鐵,2號線或4號線在東南角站下車,從b出口出站後,步行幾分鍾就能看到那古色古香的牌坊,上麵書寫著“古文化街”四個大字,穿過牌坊,沿著古文化街前行,便能望見天後宮那氣勢恢宏的山門。如果選擇自駕,周邊也有多個停車場可供停車,不過在旅遊旺季,還是建議提前規劃好出行時間,以免因停車問題耽誤行程。
    天後宮,俗稱娘娘宮,始建於元泰定三年1326 年),是中國北方現存年代最早的媽祖廟之一,也是天津市區最古老的建築群。媽祖,原名林默,是北宋時期福建湄洲一位普通漁家女子,她生前樂善好施,常常救助海上遇險的漁民,死後被人們尊為海神,成為了人們心中護佑航海安全的女神。隨著航海事業的發展和移民的遷徙,媽祖信仰逐漸傳播開來,天津作為重要的海運和漕運碼頭,媽祖信仰在這裏落地生根,並得到了廣泛的尊崇。
    元政府為了保佑漕運安全,在三岔河口修建了天後宮,自此,天後宮便成為了天津地區媽祖信仰的中心。在明清時期,隨著天津城市的繁榮,天後宮不斷擴建和修繕,規模逐漸擴大,形成了如今的格局。天後宮不僅是一座供奉媽祖的廟宇,更是天津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它承載著天津人民對海洋的敬畏、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獨特的民俗風情。
    邁過天後宮的山門,仿佛瞬間穿越回了古代。山門是一座單簷歇山頂建築,青瓦紅牆,鬥拱飛簷,顯得古樸而莊重。門額上懸掛著“敕建天後宮”的匾額,彰顯著它曾經的皇家敕建身份。走進山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前殿,前殿麵闊三間,進深一間,供奉著護法神王靈官和千裏眼、順風耳二將。王靈官身著金甲,手持鋼鞭,威風凜凜,守護著天後宮的安寧;千裏眼和順風耳則造型奇特,一個雙目圓睜,一個耳大如扇,仿佛能洞察世間萬物,聆聽八方之聲。
    穿過前殿,便是寬敞的中院。中院兩側各有一座配殿,東配殿供奉著子孫娘娘、瘢疹娘娘等,西配殿供奉著送子娘娘、眼光娘娘等。這些娘娘神像造型精美,神態慈祥,體現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藝。在天津的民俗文化中,人們認為這些娘娘掌管著生育、健康等方麵,因此常常前來祭拜,祈求子嗣、保佑家人平安健康。
    中院的正前方是正殿,正殿是天後宮的主體建築,也是供奉媽祖的地方。正殿麵闊三間,進深三間,單簷歇山頂,氣勢恢宏。殿內正中供奉著媽祖神像,媽祖頭戴鳳冠,身披霞帔,麵容端莊,目光祥和,仿佛正俯瞰著世間眾生。在媽祖神像兩側,還供奉著四海龍王和八位護航女神,他們一同守護著海上的平安。正殿的梁枋上繪有精美的彩畫,內容多為神話故事和曆史傳說,色彩鮮豔,曆經歲月的洗禮依然光彩奪目。
    從正殿向後走,經過一條通道,便來到了藏經閣。藏經閣是一座兩層樓閣式建築,下層供奉著觀音菩薩,上層收藏著佛教經典。藏經閣的建築風格獨特,飛簷鬥拱,雕梁畫棟,展現了古代建築藝術的魅力。站在藏經閣前,仰望這座古老的建築,仿佛能感受到它所承載的深厚文化底蘊。
    天津天後宮在近700年的曆史長河中,曆經了無數的風雨滄桑。在元朝,它作為漕運的護佑神祠,受到了朝廷的重視和支持,香火旺盛。明清時期,隨著天津城市的繁榮,天後宮的規模不斷擴大,成為了天津地區重要的宗教和文化活動中心。每逢媽祖誕辰和升天紀念日,這裏都會舉行盛大的廟會,吸引著眾多的信眾和遊客前來朝拜、遊玩。廟會期間,古戲樓上會演出精彩的戲曲節目,街道上擺滿了各種特色小吃和手工藝品,熱鬧非凡。
    然而,在近代曆史的動蕩中,天後宮也遭受了一定的破壞。特別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天津淪陷,天後宮的部分建築被日軍破壞,文物也遭到了掠奪。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對天後宮進行了多次修繕和保護,使其逐漸恢複了往日的風貌。如今,天後宮不僅是一座宗教場所,更是一處重要的曆史文化景點,每年都吸引著大量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遊覽,它已成為天津對外展示城市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媽祖信仰在天津已經深深地融入了當地的民俗文化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媽祖文化。在天津,媽祖被親切地稱為“娘娘”,人們對媽祖的信仰不僅僅局限於祈求航海平安,還涵蓋了生活的各個方麵。除了前文提到的求子、保健康等,人們在遇到困難、喜事等重要時刻,也會來到天後宮向媽祖祈福。
    天津的媽祖祭祀活動也十分隆重。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是媽祖誕辰,這一天,天後宮都會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祭祀儀式遵循傳統的古禮,由主祭人、陪祭人等身著傳統服飾,按照既定的程序進行上香、獻供、讀祝文等環節,表達對媽祖的敬仰和感恩之情。在祭祀儀式結束後,還會有熱鬧的媽祖巡街活動,媽祖神像被抬出廟宇,在眾人的簇擁下沿著古文化街巡遊,沿途信眾紛紛焚香祭拜,場麵十分壯觀。
    此外,天津的媽祖文化還體現在各種民間藝術形式中。例如,天津的楊柳青木版年畫中有許多以媽祖為題材的作品,這些年畫色彩鮮豔,線條細膩,生動地描繪了媽祖的形象和相關的神話故事;天津的剪紙藝術中也常常出現媽祖的元素,剪紙藝人通過一把剪刀、一張紅紙,將媽祖的神韻展現得淋漓盡致。還有天津的民間舞蹈“大沽龍燈”,相傳也與媽祖信仰有關,舞者們手持巨龍,在鑼鼓聲中翩翩起舞,寓意著龍的庇佑和吉祥如意。
    在現代社會,如何保護和傳承天後宮所承載的曆史文化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課題。政府和社會各界都高度重視天後宮的保護工作,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對天後宮的建築進行修繕和維護,使其得以保存完好。同時,也積極開展各種文化活動,弘揚媽祖文化和天津的民俗文化。例如,天後宮定期舉辦媽祖文化研討會、民俗文化展覽等活動,邀請專家學者和民間藝人共同參與,深入挖掘和研究媽祖文化的內涵和價值,推動媽祖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此外,天後宮還注重與旅遊產業的結合,通過開發與媽祖文化相關的旅遊產品,吸引更多的遊客前來參觀遊覽,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天後宮的曆史文化。在古文化街,隨處可見各種以媽祖為主題的紀念品,如媽祖像、媽祖文化書簽、明信片等,這些旅遊產品不僅具有紀念意義,還成為了傳播媽祖文化的重要載體。
    走出天津天後宮,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這座古老的廟宇,不僅讓我領略到了古代建築的藝術魅力,更讓我深入了解了天津的曆史文化和民俗風情。媽祖信仰在這裏延續了近700年,它已經成為了天津人民心中的精神寄托,凝聚著這座城市的靈魂。
    在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更應該珍惜和保護這些寶貴的曆史文化遺產。它們是我們民族的根,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源泉。天津天後宮就像一部生動的史書,每一塊磚石、每一幅彩畫、每一個傳說,都在訴說著過去的故事,激勵著我們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讓這些古老的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我相信,隨著人們對曆史文化的重視和保護意識的不斷提高,天津天後宮將繼續承載著天津人民的記憶和情感,成為永恒的文化瑰寶。
    喜歡地理遊記請大家收藏:()地理遊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