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遊鄱陽湖

字數:2841   加入書籤

A+A-


    東方明帶著滿滿的收獲和不舍,離開了石鍾山。到了大門口東方明立刻傳音給了白娘子和鼓上蚤,讓他們趕緊到鄱陽湖碼頭經集合,百度去湖中島。
    鄱陽湖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位於江西省北部,長江中遊南岸,湖域通江水體麵積3676平方千米,湖區南北長173千米,東西平均寬16.9千米,湖岸線總長約1200千米。豐水期水體麵積可達4125平方千米,曆史最大麵積5100平方千米。
    鄱陽湖以都昌和吳城間的鬆門山為界,分為南北或東西)兩湖。鬆門山西北為北湖,或稱西鄱湖,湖麵狹窄,是一狹長通江港道;鬆門山東南為南湖,或稱東鄱湖,湖麵遼闊,是湖區主體。
    湖區現有鳥類共299種,每年有60萬70萬隻候鳥來此越冬,是世界上重要的候鳥棲息地之一,其中包括白鶴、青頭潛鴨、黑頭白鹮等極危種鳥類。
    湖區內有各類植物有600餘種,湖區的草洲在枯水期時會露出水麵,生長著大量的草本植物,為候鳥提供了食物來源。湖中淡水魚類142種,漁業資源曾經非常豐富,幾乎涵蓋了全部淡水魚類,其中銀魚是鄱陽湖的重要經濟魚類之一。
    東方明對湖區的鳥類、植物和魚特別喜歡。太多了、太豐富了、太誘人了。正在遐想,白娘子和鼓上蚤過來了。“主人,我們來了。”
    “好的,我們坐船去湖心島。”東方明說著,就往渡船上走。
    他們來到碼頭,乘坐渡船前往鞋山島。船緩緩駛離碼頭,向湖中心進發,湖水拍打著船體,發出有節奏的聲響,仿佛是大自然演奏的美妙樂章。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極目遠眺,鄱陽湖仿佛與天際連在了一起,水天相接處,分不清哪裏是湖水,哪裏是天空。
    遊客們在船上瀏覽著湖光景色,照相機不停的“哢嚓、哢嚓”地響著。東方明上了二層甲板,一邊欣賞著周邊的自然景色,一邊分出神識觀察湖底。他早就聽說,鄱陽湖中有水怪,鄱陽湖中沉船多。
    大約一個小時的船程後,“鞋山到了”的歡呼聲響起,白娘子迫不及待地望向窗外,一座形似繡花鞋的小山出現在眼前,這就是聞名遐邇的鞋山島了。鼓上蚤對這些不感興趣,一路上打著瞌睡。
    渡船停住,東方明停止了搜索,他已經看到了幾處沉寶地,非常高興地帶著鼓上蚤和白娘子下了船。
    一進入景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火炮,炮口對準著湖麵,周邊插著“朱”字旗,讓人不禁聯想到當年朱元璋和陳友諒在鄱陽湖大戰的激烈場景,仿佛能聽到那震耳欲聾的炮聲和戰士們的呐喊聲。
    三人很快進入了工作狀態,分邊行動。東方明沿著蜿蜒的山路拾級而上,山路兩旁綠樹成蔭,鬱鬱蔥蔥,各種不知名的鳥兒在枝頭歡快地歌唱,仿佛在歡迎他們的到來。不時還能看到一些蒼鷺和白鷺在湖麵上翱翔,它們或低飛覓食,或高鳴遠翔,為這片寧靜的湖麵增添了幾分生機與活力。
    一路上他們經過了許多景點,如天後宮、禹王崖、大姑廟、梳妝亭等,每一處都承載著豐富的曆史文化內涵。這些古建築雖然曆經歲月的洗禮,有些已經略顯滄桑,但依然能讓人感受到往昔的繁華與輝煌,仿佛在訴說著那些古老的故事。
    東方明在禹王崖掉了隊,他認真地觀察每一個感興趣的地方。
    禹王崖矗立在鞋山島邊,崖壁由堅硬的岩石構成,歲月的侵蝕使其表麵呈現出各種獨特的紋理和形狀。岩石層層疊疊,仿佛是一本厚重的史書,每一層都記載著歲月的滄桑變遷。有的地方岩石突出,形成了尖銳的棱角,像是要刺破蒼穹;有的地方則凹陷進去,形成了一個個大小不一的洞穴,仿佛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
    東方明一邊觀察,一邊不斷收集著奇石。雖然他不知道這些岩石的名字,但他隻收集那些沒見過的、特別的、引人矚目的石頭。
    湊近看,岩石上布滿了細密的小孔,那是長期被風雨衝刷和湖水浸泡的痕跡,猶如無數雙眼睛,默默注視著鄱陽湖的風雲變幻。東方明不忍也不敢收集太多的石頭,讓人發現就不好了。
    在禹王崖的縫隙中,生長著各種頑強的植被。一些不知名的野草從岩石縫中擠出,嫩綠的葉子在風中搖曳,展現出生命的堅韌與頑強。還有幾株鬆樹,紮根在崖壁的一側,它們的枝幹扭曲卻又蒼勁有力,鬆針翠綠欲滴,仿佛在向人們展示著不畏艱難的精神。這些植被為禹王崖增添了一抹生機與活力,在荒蕪的岩石間形成了獨特的綠色景觀,與周圍的湖水和天空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美麗的自然畫卷。
    東方明看到了一些珍稀的植物,他也粘不溜秋地收集起來。
    站在禹王崖邊,腳下便是波濤洶湧的鄱陽湖。湖水清澈而湛藍,在陽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宛如無數顆鑽石在水麵上跳躍。微風拂過,湖麵泛起層層漣漪,向遠處擴散開來,與天邊的雲彩融為一體。當風起雲湧時,湖水則變得洶湧澎湃,波濤拍打著崖壁,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響,仿佛是大自然在演奏一首激昂的交響曲。
    湖水的顏色也會隨著天氣和季節的變化而變化,有時是深邃的藍色,有時是碧綠的翡翠色,讓人不禁感歎大自然的神奇與美妙。
    相傳大禹治水時曾在此佇立,觀察鄱陽湖的水勢,製定疏導之策,雖曆經千年,勒石已不見蹤影,但崖壁上那一道道紋理,恰似時光的年輪,承載著厚重的曆史記憶。站在禹王崖上,仿佛能穿越時空,看到大禹當年帶領民眾治水的壯觀場景,感受到他為了拯救百姓於水火之中而付出的艱辛努力。
    這些曆史遺跡不僅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也是禹王崖深厚文化底蘊的重要體現,讓人們在欣賞自然美景的同時,也能領略到悠久的曆史文化。
    喜歡走遊名山大川請大家收藏:()走遊名山大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