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新運-10,軍用大型戰略運輸機
字數:8085 加入書籤
不必諱言的是,此前運10的氣動布局與波音707極為相似,同樣是四發發動機。
但,那是李幹接手之前的樣子了。
長飛廠接手後,李幹從101飛機設計院調派了大量人手,宋文忠總師親自操刀,對運10的氣動布局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進。
李幹非常清楚一點,運10此前的氣動布局已經落後了。
根本就在於,波音707壓根就不是什麽技術先進的飛機,同樣是70年代服役的波音747,不知道領先多少。
既然要繼續搞,既然要搞出一款能長久使用的軍民兩用平台,那就不能按部就班,不能小改,必須得大改。
尤其是波音707的先天缺陷——金屬疲勞導致機身結構強度不足這個致命的缺陷。
美國人後來也是進行了大改,然後才讓這個飛機有了其他發展的可能。
李幹的原則是,寧可再等上那麽幾年,也不願意要一款服役即落後的飛機。
宋文忠是氣動布局方麵的頂級專家,他對多種氣動布局有深入的研究。
根據李幹提出的技術指標,在反複研究了運10的基礎數據後,宋文忠確定了中單翼加翼梢小翼——鯊鰭小翼的傳統常規氣動布局。
宋文忠的理由隻有一個——客機追求的是穩定,不要去考慮那些千奇百怪的造型,就在當前的傳統常規布局基礎上進行改進。
鯊鰭小翼就是一個很明顯的改進。
對氣流形成了有效的擾動,優化了飛行時的穩定性。
通過對整體的氣動布局進行細致的調整,做了好幾千小時的風洞試驗,得出來的優化方案。
宋文忠團隊已經做到了這個時代的最優。
當李幹看到新運10,他仿佛有種錯覺,像是看到了21世紀的空客320neo。
整個飛機看上去非常的舒服。
舒服就對了!
一架飛機,如果看上去令人覺得不舒服,那麽它的氣動布局一定是不夠好的。
運10總師唐昌洪笑不攏嘴地介紹道,“李處長,我們這個飛機和以前可以說是女大十八變,完全大變樣了。氣動布局是宋總親自操刀的,好看吧?”
李幹笑著點頭,“很漂亮,沒波音747大,但比它漂亮。”
唐昌洪指了指機翼下那具直徑很大的發動機,說,“這就是渦扇20,請老方講講吧。”
渦扇20總師方成功往這邊走了兩步,說,“李處長,我們在運10原型機上做了兩千多個小時的試驗,所有的性能指標完全符合你提出的要求,並且部分指標略有超出。”
李幹皺眉問,“壽命也達到了要求?”
壽命是至關重要的指標。
渦扇10非常強勁,但有一點,其壽命僅有3000個小時,而同類的西方航發巨頭的產品,已經達到了5000個小時。
國內材料科學還很薄弱,能做到3000個小時的壽命,已經是讓李幹滿意的。
蘇聯為蘇27研製的a31f發動機,壽命也是3000個小時。
對於軍用飛機來說,這個指標是符合要求的了。
打仗嘛,隻要耐用、故障率低,用個十年八年報廢,換新的就是了,無非就是多花點錢。
但是!
對客機來說,這是致命的弱點啊!
打個比方,大家都是造客車,同樣的航程、同樣的載客量的情況下,你的發動機能用10年,別人的能用20年,我肯定不選你的。
我拉客是要賺錢的啊!
因此,民用飛機使用的發動機,壽命越長越好!
以後甚至會做到飛機機體壽命到了,發動機還能拆下來當二手的用!
再一個就是燃油經濟性,這個指標太重要了。
飛行速度、飛行安全、適航空域,等等等等,全都跟發動機有關。
要麽怎麽說,飛機的核心是發動機,解決了發動機問題,其他問題就容易了。
方成功揚起自豪的笑容,說,“你要求不低於6000小時,我們做到了6700小時,同時油耗比你要求的指標,還低了8。其他技術指標,全部達到要求。”
李幹震驚了。
他抬起手朝方成功豎起了大拇指,“方總,你們是怎樣做到的?”
方成功說,“功勞是先進材料研究所的,他們搞出的複合材料,讓發動機減重10。李處長,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航空發動機都有一個叫推重比的數據,簡單地說,就是發動機自身重量和產生的推力重量之間的比例。
<88和美國通用的f100p100,做了大量優化設計,推重比達到驚人的9.3!
實際上,李幹當時敢於立即啟動第四代隱身戰鬥機項目,就是渦扇10的橫空出世給了他的勇氣!
要知道,美國f22用的f119,推重比也隻有9,略遜於渦扇10!
渦扇10是名副其實的大推力航空發動機。
這也是殲10係列戰機一路打過去沒有對手的原因之一。
一款強大的發動機實在是太重要了。
因此發動機也有飛機的心髒的代稱。
唐昌洪把小冊子遞給李幹,“李處,運10和渦扇20的詳細技術指標都在這裏了,你過目。”
李幹翻開看。
新運10最大起飛重量來到了78噸,標準座位數150座,最大座位數180座。
最大航程6300公裏,最大飛行速度998公裏每小時,最大飛行高度米。
這個技術參數,是完美的幹線客機的數據。
換言之,運10的航程,從國內任何一點起飛,都能一次性到達,更多的航線上,這個航程,是可以支撐起碼一個往返的。
其客運效率之高,可見一斑。
最關鍵的是,客座從150180之間,可以自由安排。
春秋點的話,塞180人沒問題,可以以更低廉的票價出售,四大航司一些的話,用150座的布局,要比老運10多了足足二分之一!
唐昌洪笑道,“李處,新運10是按照歐美的適航要求設計的,隻要你批準定型,我們立即申請適航試飛,爭取兩年內取得適航證,推出市場。”
李幹說,“晚了,最多一年,我最多給你們一年的時間。國際航運機構那邊我會委托美國人去溝通,手續優先,其他的就看你們的了。”
唐昌洪拍著胸脯保證道,“隻要流程不卡,我有信心一年之內取得適航證。”
整個80年代,是東西方交流相對寬鬆的時期。
黑鷹直升機都賣了,怎麽會在客機適航證上卡你,得不償失。
李幹又看向了渦扇20。
最大推力16噸……
兩台渦扇20就能遠遠滿足了運10的需求……
換言之,新運10變成了雙發,而老運10是四發!
少了兩個發動機,意味著油耗大大降低!
李幹大步走向機翼下,仰望著下掛式安裝在主翼下的渦扇20發動機。
這玩意兒像極了大酒桶,粗壯,而老運10用的小涵道比發動機細長,前者看著就有力氣!
“好,好,好!”李幹連說了三個好。
他掃視著眾人,道,“開始驗收定型吧!我要親自開!”
就等他的這一句話。
新飛機和新發動機,同時驗收定型。
此前,長飛廠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們都知道李幹是吹毛求疵的人,寧可多做些工作,也不想挨一頓批。
李幹是真會當場罵人的,不管你是誰。
因為受限於當前的智能技術,因此,運10的駕駛艙配置還是三人駕駛艙,除正副駕駛外,還有機械工程師,比現在的大多數飛機少了一個無線電員。
李幹飛了很多天,飛了很多遍。
運10太重要了,不但要填補國內幹線客機的空白,擁有進軍國際市場的實力,還要作為空軍預警機的平台。
李幹看重的是後者。
大型機載相控陣雷達早已經在緊鑼密鼓地研製,就等著運10出來裝機進行試驗了。
李幹是幹啥的,他就是王牌試飛員。
什麽飛機到了他手裏,飛了幾趟,好用不好用,哪裏有問題,哪裏需要改進,他門兒清。
這一次,他足足飛了7天,每天都飛足五個小時!
整整35個小時的驗收試飛!
最後一天試飛,李幹一下飛機,麵對麵露期待的眾人,笑著說,“飛了七天,沒找到毛病,運10、渦扇20定型通過,安排批量生產吧。”
轟!
現場沸騰起來,喜極而泣!
這一天是1981年6月26日。
東大人自己的大飛機運10和大推力大涵道比航空發動機渦扇20,同一天完成定型,進入小批量生產階段。
先小批量生產交付用戶使用,然後根據用戶的反饋,進行針對性改進,這是常規操作了。
要飛國際航線,得取得國際適航證,飛國內就簡單了,國內適航很容易取得。
而且,空軍專機部隊也要采購一批,用作要人出行,也要幾架用於預警機的試製。
顯然,部隊這塊必須是優先的。
長飛廠足足慶祝了三天,因為宮老親自來看了,發表了重要講話,一句話“我國第二架爭氣機誕生”,把所有參與了研製工作的人們的榮譽感拔到了最高處。
宮老單獨見了李幹。
他語重心長地對李幹說,“我看了一份關於國內航空運輸市場的分析報告,有人認為,按照現在的發展速度,我們需要最少500架大客機才能滿足市場需求。”
“阿幹,我希望這個市場以我們自己的飛機為主,適當引進一些歐美的飛機,起到兼顧的作用,也是政治上的需求。”
李幹笑道,“首長,以我國經濟當前的增長速度,十年後,我們至少需要1000架幹線客機才能滿足市場需求,二十年後,這個數字會是3000架。”
宮老一愣,“有這麽快嗎?”
他指的是經濟增長。
李幹說,“我不是經濟學專家,但我知道推動經濟高速發展的因素是哪些,現在這些因素已經完全具備了。”
“我老家是粵省,前不久一直待在南港指揮反擊戰延長階段,和當地的官員聊了一些。”
“他們告訴我,許多港澳商人蜂擁到了南港投資,為此,專門開辟了一條南港直飛香港的航線,每天兩班,而且已經出現了不夠用的情況。”
“南港地區專門拿出幾塊地,建了輕工產品工業園,依托港口大規模投資船舶製造、港機製造。”
說到這裏,李幹賣了個關子,問,“首長,去年南港地區新增投資是多少嗎?”
宮老興趣濃厚,忙問,“多少?”
李幹伸出一個巴掌,翻了翻,“100億港幣,是港幣。”
穩如宮老也被震驚到了,“100億港幣?港幣是美元兌換券,比例大致是1比1,那就是100億美元了。”
李幹笑著點頭說,“是的,足足100億美元,產生的效益和輻射帶動力,說是10倍以上都是保守的。”
宮老想到了粵省,離港澳那麽遠的南港都發成豬頭了,珠三角那邊會是什麽景象?
“我得去南方走一走咯!”宮老下定了決心,一拍座椅扶手說。
李幹連忙說,“首長,先別急,我還有事情向你匯報。運10出口創匯這事,我會極力爭取。現在有一個很重要的項目,需要您點頭。”
“哦,說說看。”宮老的心思已經飛到了南方去了。
李幹說,“軍用大型運輸機項目,最大起飛重量280噸級,載重80噸左右。”
宮老登時嚇了一跳,“這麽大?能造出來嗎?”
運10才七十多噸啊!
李幹肯定地點頭,“現在具備了立項研製的條件,我們的大推力大涵道比發動機已經定型,軍用大型運輸機是四發布局,完全沒有問題。”
宮老問,“要多少錢?”
李幹說,“前期要先投入50億,後續投入可能還要個100億左右。”
宮老倒抽了一口涼氣,“150億啊……”
李幹說,“美國人今年剛立項了同級別的大型戰略運輸機,初步預算是200億美元。”
這一對比,宮老頓時覺得150億東大幣就太少了。
“好,打報告上來,我簽字。”宮老於是很爽快了。
當然,這也就是李幹當麵提出來,要是讓長飛廠按照流程打報告,不討論個一年半載,一分錢都看不到。
李幹著急啊,現在已經有了不少基礎,美國的c17也是剛剛立項,爭取超越,力保對等,這是極好的機會。
東大國土遼闊,以後還要走出去,軍用戰略運輸機必不可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