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集:
字數:3801 加入書籤
電子垃圾圍城一份協議背後的生死較量剛果(金)加丹加省的雨季剛過,空氣中還彌漫著潮濕的腐殖土氣息,卻被一股刺鼻的塑料焦糊味硬生生撕裂。十二歲的卡瑪蹲在城郊的垃圾山腳下,手裏攥著半截生鏽的手機主板,指甲縫裏嵌滿了黑色的油汙。他的目光緊緊盯著不遠處正在焚燒電路板的成年人,火焰舔舐著綠色的基板,升騰起的藍紫色煙霧像毒蛇的信子,纏繞著低矮的鐵皮屋,最終消散在灰蒙蒙的天空裏。
“卡瑪,別靠太近!”母親阿米娜提著半桶渾濁的水快步走來,粗糙的手掌一把將兒子拉到身後。她的臉上裹著一塊破舊的棉布,卻擋不住煙霧鑽進鼻腔,每一次呼吸都帶著針紮般的疼。“昨天隔壁的穆薩,就是因為撿了塊漏液的電池,現在還在發燒。”
卡瑪低下頭,看著主板上閃爍著微弱光澤的金屬觸點,小聲嘟囔“可是媽媽,這塊板子裏有銅,能換兩個麵包。”他知道,在加丹加省,像他們這樣依靠分揀電子垃圾為生的家庭有上千個。這些從歐洲、美洲運來的“洋垃圾”,被當地人稱為“帶著金屬的毒藥”,卻也是他們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與此同時,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的會議室裏,一場關於電子垃圾治理的辯論正陷入僵局。各國代表麵前的屏幕上,循環播放著加丹加省垃圾山的航拍畫麵成片的電子廢棄物堆積成山,雨水衝刷後形成的黑色液體滲入土壤,附近河流裏的魚翻著白肚皮,孩子們赤腳在垃圾中穿梭。
“我們承認電子垃圾處理存在問題,但要求出口國承擔全部回收責任,這不符合市場規律。”美國代表托馬斯推了推金邊眼鏡,語氣帶著不容置疑的強硬,“發展中國家有更低的處理成本,這是全球化分工的結果。”
坐在對麵的中國環保組織“綠行聯盟”負責人林墨,手指重重敲了敲桌麵。她今年三十五歲,常年奔波在環保一線,臉上帶著一絲疲憊,眼神卻格外堅定。“‘更低的處理成本’,本質上是用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和居民健康換來的。”她點開一份數據報告,聲音清晰有力,“去年歐洲向發展中國家出口的電子垃圾超過500萬噸,其中80未經正規處理。剛果(金)的土壤重金屬超標率達92,當地兒童血鉛含量是世界衛生組織安全標準的6倍。這不是分工,是掠奪。”
林墨的話讓會議室陷入短暫的沉默。坐在她身邊的印度代表拉吉夫輕輕點頭,補充道“我們國家每年接收的電子垃圾中,有30來自發達國家。這些垃圾名義上是‘可回收物資’,實際上80都是無法處理的廢料。我們的環保標準確實不如發達國家,但這不能成為你們轉移汙染的理由。”
托馬斯皺起眉頭,正要反駁,會議室的門突然被推開。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員匆匆走進來,遞上一份緊急報告加丹加省爆發了不明原因的呼吸道疾病,已有57人入院治療,其中23人是兒童。初步檢測顯示,患者體內的二惡英含量遠超正常水平——這種劇毒物質,正是電子垃圾焚燒時的產物。
屏幕上的畫麵切換成當地醫院的場景病床上的孩子呼吸困難,臉上布滿紅疹,阿米娜抱著發燒的穆薩,淚水順著布滿皺紋的臉頰滑落。林墨的心髒像被一隻無形的手緊緊攥住,她想起三年前在加丹加省考察時,卡瑪曾拉著她的衣角,指著天空問“姐姐,為什麽我們這裏的雲是灰色的?”
“我們不能再等了。”林墨站起身,目光掃過在場的每一位代表,“今天的辯論不是關於成本,而是關於生命。我們必須製定一份公平的倫理協議,讓汙染者承擔責任,讓弱勢地區不再為全球的電子消費買單。”
接下來的三個月,林墨帶領團隊開始了艱難的談判。他們先後走訪了12個電子垃圾進口國和8個出口國,收集了上萬份一手數據,起草了《電子垃圾倫理回收協議》的初稿。協議中明確規定出口國必須對其產生的電子垃圾承擔回收責任,禁止向環保標準低於國際最低水平的國家轉移垃圾;建立“全球電子垃圾回收網絡”,在發展中國家設立正規處理工廠;電子設備生產企業需承擔30的回收成本,其餘成本由出口國政府和進口國共同承擔。
然而,這份協議遭到了不少發達國家和企業的反對。在東京舉辦的談判會上,日本電子巨頭鬆下的代表山田直樹直言“30的回收成本會讓企業利潤下降15,這會嚴重影響行業發展。”
“行業發展不能以犧牲生命為代價。”林墨拿出一組照片,照片裏是加丹加省正規處理工廠的雛形——那是綠行聯盟去年聯合當地政府建立的試點,工廠裏有專業的拆解設備和廢氣處理係統,工人穿著防護服,孩子們再也不用在垃圾山裏撿拾金屬。“這是我們在剛果(金)的試點工廠,運營成本比你們想象的低30。隻要各國和企業願意承擔責任,正規處理不僅能保護環境,還能創造就業。”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為了說服更多國家支持協議,林墨決定帶部分代表親自去加丹加省考察。當托馬斯、山田直樹等人站在垃圾山腳下時,眼前的景象讓他們震驚得說不出話來。黑色的汙水順著溝壑流淌,空氣中的焦糊味讓人窒息,幾個孩子正用錘子砸開電腦外殼,飛濺的塑料碎片上還沾著不明液體。
“這些孩子,每天要工作10個小時,卻隻能掙到1美元。”阿米娜用生硬的英語對代表們說,她拉起兒子卡瑪的手,露出他掌心的傷疤,“這塊疤,是上個月拆電池時被電解液燒傷的。你們在發達國家用著最新的手機,卻把痛苦丟給我們。”
卡瑪怯生生地看著托馬斯,遞給他一塊生鏽的芯片“叔叔,你們國家的東西,為什麽要丟在這裏?”
托馬斯的臉頰發燙,他接過芯片,指尖傳來金屬的冰涼,心裏卻像被火燒一樣難受。他想起自己家裏10歲的女兒,此刻或許正在明亮的房間裏玩著平板電腦,而眼前的孩子,卻要在毒霧中為了一口飯掙紮。
考察結束後,談判出現了轉機。美國、日本等國家的代表開始主動提出修改意見,電子企業也表示願意降低反對聲浪。林墨知道,這不是因為同情,而是因為他們終於看到了“環境不公”的真相——當發展中國家的土地被汙染、居民被疾病折磨時,這種傷害最終會通過食物鏈、大氣環流,反噬整個地球。
今年5月,在日內瓦舉行的全球環境大會上,《電子垃圾倫理回收協議》終於迎來投票環節。當大會主席宣布“128票讚成,7票反對,15票棄權,協議正式通過”時,林墨激動得紅了眼眶。她看向台下的拉吉夫,兩人相視一笑,三年的努力終於有了結果。
協議生效後的第一個月,加丹加省的正規處理工廠迎來了第一批從歐洲運回的電子垃圾。卡瑪的父親不再去垃圾山焚燒電路板,而是成了工廠的拆解工人,每月能拿到穩定的工資,還能免費體檢。卡瑪也終於走進了學校,書包裏裝著新的課本,而不是滿是油汙的電子零件。
一天放學後,卡瑪跑到工廠門口,看著巨大的廢氣處理設備排出白色的水蒸氣,興奮地對林墨說“姐姐,你看,現在的煙是幹淨的!我們的雲,好像也變藍了。”
林墨蹲下身,摸了摸卡瑪的頭,望向遠處的天空。確實,曾經灰蒙蒙的雲層下,已經能看到一絲淡淡的藍。她知道,一份協議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至少,它為像卡瑪這樣的孩子,推開了一扇通往幹淨未來的門。
在紐約的辦公室裏,托馬斯收到了一封來自加丹加省的郵件,郵件裏是卡瑪寄來的一幅畫藍色的天空下,孩子們在草地上奔跑,遠處的工廠冒著白色的煙,旁邊寫著一行歪歪扭扭的英文“謝謝你,讓我們的家變幹淨了。”托馬斯把畫貼在辦公桌前,每次看到它,就想起自己在垃圾山腳下的承諾——保護環境,從來不是一個國家的事,而是全人類的責任。
電子垃圾的治理還在繼續,全球回收網絡的建設需要更多時間和資金。但林墨相信,隻要每個國家、每個企業、每個普通人都願意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終有一天,不會再有孩子在毒霧中撿拾“帶著金屬的毒藥”,不會再有土地被黑色的汙水侵蝕,所有地區的天空,都會是一樣的藍。
喜歡黃浦風雲之杜氏傳奇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黃浦風雲之杜氏傳奇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