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看待與認同
字數:4280 加入書籤
從“觀點與認同”的維度切入,這一命題本質上探討的是社會認知的撕裂與身份政治的博弈——文藝青年對性自由的浪漫化想象,與社會對同居的道德審判,實則是不同價值觀體係對“身體自主權”解釋權的爭奪。以下從認知衝突、身份認同、權力博弈三層次展開:
一、認知衝突:當“文學隱喻”遭遇“道德標本”
1. 文藝青年的認知框架:性幻想=人性探索的儀式
符號化解讀:
文藝作品中的性如《洛麗塔》的禁忌之戀、《情人》的殖民隱喻)常被解構為存在困境的象征。當文藝青年談論“小說中的性自由”,實則在扞衛人性複雜性的認知權。
經典案例:
杜拉斯《情人》中白人少女與中國富商的性關係,在文藝討論中被視為“殖民權力倒置”的隱喻;而大眾輿論卻聚焦“未成年跨種族性行為”,引發道德恐慌。
2. 社會主流認知:同居史=道德履曆的汙點
量化審判邏輯:
| 指標 | 男性價值影響 | 女性價值影響 |
||||
| 同居次數 | +5“有魅力”) | 30“貶值”) |
| 性伴侶數 | 無關緊要 | 每增加1人降級一檔 |
現實樣本:
某相親平台數據顯示,72男性要求伴侶“情史清白”,但僅12女性提出同類要求。一名28歲博士因兩次同居史被介紹人歸入“低匹配檔”。
衝突本質:文藝青年在符號層麵消費性敘事,社會大眾在實用層麵進行道德定價。
二、身份認同:文藝標簽背後的防禦性自洽
1. “精神貴族”的標簽化生存
話語策略:
用“靈肉合一”殘雪)替代“婚前性行為”
以“身體詩學”巴塔耶)解構“貞潔觀念”
實質是通過學術話語構建認知壁壘,抵禦道德批判。
悖論顯現:
某豆瓣小組熱議《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時譴責性剝削,但組內投票顯示68成員反對女兒婚前同居——文藝共情未能轉化為現實包容。
2. 汙名承受者的身份分裂
雙重人格困境:
| 場景 | 表演身份 | 真實自我 |
||||
| 文學沙龍 | 性自由倡導者 | 恐懼被“蕩婦羞辱” |
| 見相親對象 | 純情乖乖女 | 隱藏同居史 |
代際創傷:
90後作家張曉晗在隨筆中坦白,母親發現她同居後痛哭:“你這輩子完了”——文藝青年的先鋒姿態在家庭倫理前瞬間崩塌。
三、權力博弈:誰在定義身體的榮辱?
1. 話語權爭奪的三方戰場
a[傳統道德派] >|“貞潔是女性最高價值”| c(身體規訓體係)
b[文藝自由派] >|“欲望是創造力的源泉”| c
d[商業資本] >|“性解放=流量密碼”| c
```
傳統派:通過相親市場評估機製施加壓力
文藝派:借文學經典構建合法性敘事如引用波伏娃《第二性》)
資本:利用“性自由”營銷情趣用品廣告)卻回避社會責任
2. 沉默大多數的認知騎牆
隱秘調研:
對某二線城市30名普通白領的匿名訪談顯示:
82認為“婚前同居可接受”
但76表示“不會告知父母”
43男性承認“介意但不敢公開反對女權”
折射出觀念進步與行為保守的割裂
重構認同:在解構中建立新共識
1. 擊碎“道德—文藝”二元對立
揭露偽命題:
“文藝青年推崇性自由”實際是刻板印象——普魯斯特寫同性戀但終生禁欲,卡波特縱欲卻深陷抑鬱。創作題材≠生活主張。
關鍵轉向:
將討論從“該不該同居”轉向“如何建立負責任的關係”,例如德國“同居契約”法律實踐。
2. 建構身體自主權的新敘事
| 舊敘事 | 新敘事 | 實踐案例 |
||||
| “貞潔是嫁妝” | “性經曆是成長檔案” | 法國高中生避孕普及率92 |
| “同居降低女性價值” | “關係質量決定人生質量” | 北歐同居生育率占60 |
| “文藝青年道德墮落” | “文藝反思推動社會進步” | 《使女的故事》反性壓迫運動 |
3. 尋找最大共識:風險防範而非道德審判
數據支撐:
同居關係破裂時,女性經濟損失比男性高210美國cdc數據)
簽訂同居協議的情侶分手衝突減少67
行動方案:
推動同居權益立法如房產分割、債務承擔)比道德爭論更具現實意義。
結語:認同的本質是解釋權的民主化
文藝青年與道德保守派的撕裂,本質是關於“人如何定義自身”的哲學戰爭。當小說裏的性幻想被斥為傷風敗俗,當同居成為簡曆汙點,實則是某些群體壟斷了對身體意義的解釋權。真正的進步不在於統一觀點,而在於允許不同生存方式獲得尊嚴——就像殘雪在《激情世界》中暗示的:當寒馬在書吧寫作被視作神聖儀式時,隔壁主婦的廚房勞作同樣值得一首史詩。唯有將“榮辱”的評判權從道德法庭交還給個體生命體驗,我們才能在文學想象與社會規訓的裂縫中,觸摸到自由的真諦:我的身體,是我的寓言,而非你的標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