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蔡瀾的不管

字數:2489   加入書籤

A+A-


    蔡瀾在《十三邀》中對許知遠追問“讀聖賢書所謂何事”的回應,表麵是“不管”的回避態度,實則是其人生哲學的精髓體現——一種融合了通透、反抗與生存智慧的“選擇性超脫”。這一態度可從多重維度解析:
    一、“不管”的本質:對宏大敘事的消解
    1. 拒絕知識分子的道德枷鎖
    許知遠以傳統士大夫的使命感追問“讀聖賢書所為何事”,試圖探討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蔡瀾卻以“吃吃喝喝才可以平衡”輕描淡寫帶過,甚至直言“你想太多了”。其核心在於剝離“聖賢書”的崇高光環,將知識從“經世致用”的負擔中解放,回歸個體生命體驗。正如他所說:“道德也是一種本能”,無需刻意標榜。
    2. 以日常消解崇高
    蔡瀾帶許知遠逛菜市場、涮火鍋,用鮮活的生活場景替代抽象討論。他認為新鮮蔬菜“會跟你笑”,食物是人與世界最本真的連接。這種將哲學議題落地為煙火氣的實踐,是對書齋式思辨的無聲反駁——意義不在典籍中,而在“一碗湯麵能吃出三種味道”的細微感知裏。
    二、反抗的底色:絕望後的主動選擇
    1. 從抗爭到“逃避”的轉向
    蔡瀾並非天生豁達。年輕時在邵氏影業,他曾提議邵逸夫“拍39部賺錢片+1部藝術片”,卻被反問“為何不拍40部都賺錢的?”這一事件讓他徹底醒悟:商業邏輯碾壓個人理想,堅持藝術需“踩著他人的屍體往上爬”。他坦言:“一生做錯了一件花40年才知道是錯的事”。此後,“吃吃喝喝”成為他對抗係統異化的武器——看似逃避,實則是保全自我的清醒退守。
    2. “不管”是權力讓渡的智慧
    他深諳個體力量的局限:“一人改變世界需灑熱血斷頭顱,但我沒這力量”。這種認知並非懦弱,而是基於現實的策略調整:將能量從改造外部轉向經營內在。正如其商業合作中隻控“品牌與品控”,放權運營管理,人生亦如此——聚焦可控之事,放棄不可控的執念。
    三、生存哲學:以“享樂主義”重構意義
    1. 快樂作為終極抵抗
    在高度功利的社會,蔡瀾的“快活”是對“目的至上”的反叛。許知遠評其“風流體麵的背後有原則”,實則是以“不合作”姿態消解主流價值捆綁。他抽煙喝酒不運動,笑稱“發自內心的快樂比保溫杯枸杞更養生”,實則是以身體自主權挑戰規訓。
    2. 死亡觀照下的生命緊迫性
    在墨西哥目睹當地人“死亡節”放煙花慶祝,蔡瀾領悟到:“中國人從不談死,整人就不成熟”。直麵死亡讓他更珍視當下歡愉。晚年住五星級酒店、坐輪椅吃牛腩粉的奢侈,本質是用金錢購買自由時間,踐行“人生能慢就慢”的宣言。
    四、與許知遠的對話:兩種知識分子的鏡像
    | 維度 | 許知遠 | 蔡瀾 |
    ||||
    | 核心焦慮 | 知識分子的責任失落 | 個體在係統中的無力感 |
    | 應對策略 | 不斷追問以重塑自我 | 轉向具體生活實踐 |
    | 痛苦表達 | 公開憂思“時代粗鄙化” | “痛苦不講出來” |
    | 終極目標 | 喚醒大眾思考 | “把快樂帶給別人” |
    蔡瀾對許知遠的拍肩勸誡“別想太多”,是過來人對理想主義者的憐惜,也是實用主義對浪漫悲情的降維解構。他看透許知遠的追問本質是“尋求捷徑式答案”,但人生並無通式,唯有自渡。
    結語:在“不管”中完成最徹底的管治
    蔡瀾的“不管”戰略,是糅合道家無為與存在主義的生存藝術:
    於個人:切斷外部期待,以味覺、旅行、寫作構建私域意義,如馬拉糕堅持72小時發酵般守護“有感情的產出”;
    於時代:用享樂消解宏大敘事,證明在無力改變結構時,“好好活著”即是最溫柔的反叛。
    正如他在《老友記》中所寫:“後事,想那麽多幹個鳥?”——這份“不管”的勇氣,恰是對生命最鄭重的作答:意義不必在聖賢書中苦尋,它就在你咀嚼一粒叉燒包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