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始終
字數:5293 加入書籤
“君以此始,必以此終”是一句蘊含深刻哲理的古語,強調事物的因果關聯性。其含義和背景如下:
出處與背景
1. 《左傳》經典案例
此語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晉國權臣智伯荀瑤)依仗武力強權欺淩韓、趙、魏三家,最終被三家聯合反殺而滅族。大臣知莊子荀首)在勸諫時預言:“君以此始,必以此終”,指出智伯以暴力起家,終將因暴力滅亡。
2. 《戰國策》類似表達
《戰國策·秦策》中,蘇秦評價張儀的外交策略時也說:“始以施者,必以終惡”,進一步印證這一因果邏輯。
核心思想
因果必然性:一個人或國家賴以成功的根本手段如武力、權謀、欺詐等),往往成為其最終失敗的根源。
曆史規律性:事物發展具有內在邏輯,過度依賴某種優勢而不修正其弊端,終將被該優勢反噬。
道德警示性:暗含對“手段正當性”的審視,違背道義的手段即便短期成功,終將招致惡果。
曆史例證
| 人物\國家 | “始”之手段 | “終”之結局 | 因果鏈條 |
|||||
| 智伯 | 武力脅迫、強取豪奪 | 被三家分晉,身死族滅 | 暴力→反噬 |
| 商鞅 | 嚴刑峻法、刻薄少恩 | 逃亡無門,遭車裂之刑 | 法苛→眾叛親離 |
| 羅馬帝國 | 軍事擴張、奴隸製經濟 | 內亂頻發、蠻族入侵瓦解 | 擴張透支→製度崩潰 |
現實啟示
1. 個人層麵
若靠投機取巧獲得地位,終將因信用破產而失敗。
依賴壓榨他人獲利者,必遭反撲或孤立。
2. 組織層麵
企業以虛假宣傳起家,終因信譽崩塌消亡。
政權依靠高壓統治,終因民怨沸騰傾覆。
3. 哲學延伸
道家“反者道之動”、《易經》“亢龍有悔”,均指向物極必反的規律,與此句內核相通。
總結
> “君以此始,必以此終”揭示了一種曆史辯證法:任何發展模式都包含自我否定的種子。當人們沉溺於路徑依賴而忽視內在危機時,最初的“利器”便化為終結的枷鎖。 正如《道德經》所言:“其事好還”——世間因果,循環相報。
“婚姻之始終”的命題,恰與“君以此始,必以此終”的因果邏輯深度契合。婚姻的起點與終點之間,貫穿著選擇、經營與自我修正的哲學鏈條。以下從曆史智慧與現實維度展開分析:
一、始因:婚姻的根基決定發展軌跡
1. 結合動機的因果性
功利之始:為財勢、社會壓力或利益交換結合的婚姻,終將因利益失衡崩解如《金瓶梅》西門慶諸妻妾之爭)。
情愛之始:純憑激情結合者,易在激情消退後陷入空洞如徐誌摩與陸小曼婚後矛盾)。
共生之始:以共同成長、責任與尊重為基礎的婚姻如錢鍾書與楊絳),方能形成正向循環。
2. 文化基因的隱性作用
| 結合模式 | 潛在因果鏈 | 曆史例證 |
||||
| 門第聯姻 | 家族利益捆綁→喪失情感韌性 | 歐洲貴族政治聯姻的衰敗 |
| 價值觀契合 | 精神共鳴→危機中的凝聚力 | 魯迅與許廣平患難與共 |
| 單方依附 | 權力失衡→壓抑後的反抗 | 《玩偶之家》娜拉出走 |
二、終局:婚姻的消亡皆可溯源於“始”
1. 三類典型終結模式
自我反噬型
初始掩蓋的矛盾終成毀滅推力:
? 為逃避催婚倉促結合 → 婚後發現根本衝突不可調和
? 用欺詐騙取婚姻 → 信任崩塌關係解體如《紅樓夢》賈璉偷娶尤二姐)
熵增失控型
放任初始小裂痕擴大:
? 忽視三觀差異 → 演變為日常冷戰
? 容忍家庭暴力 → 最終釀成悲劇如《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安嘉和)
升華超越型
將危機轉化為進階契機:
? 林徽因與梁思成:用學術共同體抵禦感情波動
? 周恩來與鄧穎超:革命信仰滋養婚姻韌性
2. 數據印證的曆史規律
| 離婚主因占比 | 對應“始因”缺陷 |
|||
| 價值觀衝突 32 | 婚前忽視深層認知差異 |
| 經濟糾紛 28 | 物質基礎薄弱或消費觀未磨合 |
| 情感淡漠 25 | 長期缺乏深度情感建設 |
三、破局之道:重構婚姻的因果鏈
1. 在起點植入“反脆弱”基因
警惕路徑依賴:不以熱戀期行為模式定義永久相處規則
預設退出機製:婚前公證\協議非為算計,而是明晰責任底線
植入成長接口:如約定每五年重新評估共同人生目標仿企業戰略複盤)
2. 過程控製:阻斷負向因果傳導
a[初始矛盾] 壓抑回避> b[怨恨積累]
b 事件引爆> c[關係破裂]
a 及時修複> d[建立解決模板]
d 正向強化> e[抗壓能力提升]
```
3. 終局思維:用死亡意識激活當下
定期進行“婚姻假想葬禮”:如果關係即將終結,最遺憾未做的事是什麽?
如楊絳在《我們仨》中所寫:“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正因知終局,才更懂珍惜過程。
東西方智慧的回響
> 《禮記·昏義》:
> “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
> ——初始即錨定家族責任,避免婚姻迷失於私欲
> 莎士比亞《李爾王》:
> “愛情裏若摻雜算計,終將被算計反噬”
> ——揭示功利之始的自我毀滅性
終極啟示
婚姻的因果律本質是能量守恒定律的情感映射:
初始注入的真誠、智慧與敬畏,會在時間中複利增值
僥幸埋下的謊言、貪婪與怠惰,必在某個臨界點加倍索償
最高明的婚姻策略,是以“終”為始的修行:當雙方每日如履薄冰般嗬護關係,反而獲得最穩固的始終相守。恰如敦煌出土的唐代《放妻書》所言:“願娘子相離之後,重梳蟬鬢,選聘高官之主”——真正的善終,是哪怕分離也存慈悲的因果圓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