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小懲大誡
字數:5726 加入書籤
蔡正陽盯著兒子蔡喬裕那張腫得跟豬頭似的臉,指尖不自覺地攥緊了袖管——他早已看穿,武安君分明是手下留了情。以那小子在戰場上殺出來的狠勁,若真動了怒,蔡喬裕絕不可能隻受這點皮外傷。
可沒等他壓下心頭的火氣,蔡喬裕帶著哭腔的話,又像根刺似的紮進了他心裏:“爹,他不光打了我,還把咱們的馬全牽走了!說是什麽‘衝撞朝廷命官的賠償’,那可是我從軍中好不容易弄來的上等戰馬啊!”
“你說什麽?”蔡正陽的聲音陡然拔高,連帶著呼吸都急促起來,“多少匹?”在臨安城,上等戰馬比黃金還金貴,一匹至少能值五百兩銀子,尋常世家都舍不得多養,更別說一下子丟六匹。
“六、六匹……”蔡喬裕縮著脖子,伸出手指比劃,聲音細得像蚊子哼——他知道,這筆錢足夠讓老爹氣炸。
“孽子!老子今天非抽死你不可!”蔡正陽再也按捺不住,一把抓過案頭那柄用來上朝的玉圭,揚手就往蔡喬裕身上抽。玉圭邊緣堅硬,抽在身上便是一道紅痕,蔡喬裕疼得嗷嗷直叫。
柳氏見狀,趕緊撲上來死死護住兒子,哭喊道:“老爺!馬是武安君搶的,你怎麽還打喬裕?要是他爺爺還在,咱們蔡家哪會受這種委屈!”
蔡正陽被妻子哭得心煩意亂,一把扔了玉圭,氣得胸口起伏:“從今天起,禁足半個月!明天我親自去驛館,就不信討不回這個公道!”他心裏跟明鏡似的——武安君如今風頭正勁,家眷又都在大盤山那個“獨立王國”裏,典型的光腳不怕穿鞋的,真把人惹急了,指不定會做出什麽出格的事。
可這口氣他咽不下,蔡家在臨安橫行這麽多年,還從沒被人這麽“明搶”過,臉麵必須掙回來。
蔡喬裕一聽老爹要為自己出頭,頓時不鬧了,捂著腫臉一溜煙跑回房——反正頂著這副模樣也沒臉出門,禁足就禁足,隻要能把馬要回來,再讓武安君吃點虧,這點疼不算什麽。
而驛館這邊,武安君剛洗漱完畢,正準備回房整理行裝,就被兩個身著青衫的年輕讀書人攔住了去路。為首二人身形挺拔,眉宇間帶著幾分書卷氣,卻又藏著一絲不甘平庸的銳氣,正是蘇符與張伯禮。
“在下張伯禮,見過武大人!”
“在下蘇符,見過武大人!”
二人躬身行禮,語氣恭敬卻不諂媚。他們的父親都在臨安任八品小官,家境尚可卻算不上顯赫。二人自幼苦讀,好不容易考了同進士出身,可在人才濟濟的臨安,沒有背景的同進士根本不值錢,想謀個實缺比登天還難。
此前他們在武安君與譚良弼之間猶豫不決,如今武安君手握淮北三州軍政大權,還能自行任命官員,這對他們而言,無疑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臨安城裏有類似心思的讀書人不在少數,可敢在第一時間找上門的,唯有蘇符與張伯禮——畢竟淮北三州剛經曆戰亂,不僅民生凋敝,還可能隨時直麵北元兵鋒,尋常人可沒這個魄力。
武安君心中一喜——他正愁手下缺能吏,這二人就送上門來了。他當即擺出禮賢下士的姿態,臉上露出溫和的笑容:“二位快請進,咱們到樓上雅座詳談,正好我也有些事想請教二位。”
雅座裏,小二很快端上了酒菜,武安君舉起酒杯,開門見山道:“不瞞二位,明日一早我就要啟程返回唐州。淮北三州百廢待興,百姓還等著吃飯,實在耽擱不起。”
張伯禮性子更急,放下酒杯便直言不諱:“大人,我二人聽聞三州缺人,願追隨您左右,略盡綿薄之力,不知大人肯不肯收留?”蘇符也趕緊起身附和,眼中滿是期待——如今來得早,機會還多些,若是等武安君回了唐州,再想投奔,怕是連門都摸不到了。
武安君擺擺手,示意二人坐下:“二位的心意我領了,但官身不可貿然授予,畢竟三州的職位關係到百姓生計,得選能做事的人。我先問一句,二位可有武藝傍身?在三州之地,時常有亂兵流寇,自保能力還是要有的。”
蘇符略顯尷尬地笑了笑:“讓大人見笑了,我二人自幼也學過些拳腳,比普通人強些,卻算不上什麽高手,對付一兩個地痞還行,遇上真正的練家子就不行了。”
“那就好。”武安君點點頭——這水準與當初剛認識的林明差不多,在地方上處理些治安問題足夠用了,“以後要勤加練習,唐州可比臨安凶險得多,沒點本事,不光保護不了百姓,連自己都保不住。”他話鋒一轉,語氣變得嚴肅起來。
“既然二位願意來,我這裏倒有一件緊要事交給你們——淮北三州眼下最缺的就是糧食,我已經與謝家、崔家達成了默契,他們會幫忙協調江南的糧商,你們先以幕僚的身份隨我去建康,負責落實糧食采購的具體事宜,比如對接糧商、清點數量、核算賬目,這些事你們能做嗎?”
他麾下多是武將,能打仗卻不懂如何與世家打交道,更別說精細的賬目核算。蘇符與張伯禮雖出身不高,卻在臨安常與世家子弟往來,熟悉他們的行事風格,勉強夠得上“門檻”,正好能派上用場。
二人大喜過望,趕緊起身躬身應道:“屬下願意!請大人放心,定不辱使命!”
“好。”武安君滿意地點點頭,“明日一早,咱們在東青門集合,你們趕緊回家交代清楚家裏的事,莫要誤了時辰。”他定下行程,半點不敢耽擱——三州的百姓還等著糧食救命,多耽誤一天,就可能多餓肚子。
次日天還沒亮,天才蒙蒙亮,武安君就牽著七匹駿馬往東青門走——六匹是“罰”蔡喬裕的,加上自己的“烏雲踏雪”,一行浩浩蕩蕩,惹得早起的路人紛紛側目,眼中滿是羨慕——這可是真金白銀,尋常人一輩子都見不到這麽多好馬。
到了東青門城門下,蘇符與張伯禮早已等候在此,身上背著簡單的行囊,看到武安君身後的駿馬,眼中的羨慕更甚——在臨安養馬是天大的奢望,不僅每日的草料開銷驚人,還得專門雇人照料,更要每天出城遛馬,比伺候當官的還精細,他們這種家境,想都不敢想。
“會騎馬嗎?”武安君從馬群裏牽出兩匹相對溫順的戰馬,遞過韁繩。
“會!謝大人!”二人趕緊接過韁繩,翻身上馬的動作雖不算利落,卻也穩當,顯然是練過的。
就在城門剛開,武安君準備下令出發時,一陣急促的馬蹄聲從遠處傳來,李采榛騎著一匹白馬匆匆趕來,到了近前翻身下馬,一邊喘氣一邊道歉:“武大人,對不住對不住,昨晚睡得太晚,今天早上起晚了,差點誤了大事!”他昨晚在青樓跟相好的廝混到後半夜,下人叫了好幾次才把他叫醒,臨走前還被父親李恒茂拉著叮囑了半天,不許在外人麵前稱呼武安君“妹婿”,免得丟了永興郡王府的麵子。
“走吧。”武安君也不多言,一抖韁繩,“烏雲踏雪”便撒開蹄子往城外衝。
“哎,武大人,等等我!”李采榛趕緊翻身上馬追上去,目光落在那六匹戰馬上,皺著眉頭疑惑道,“武大人,你這幾匹馬怎麽看著這麽眼熟?我好像在哪見過……”他常跟蔡喬裕一起出去廝混,對蔡喬裕的這幾匹寶貝戰馬印象很深。
“蔡尚書府上的。”武安君摸了摸鼻子,有些心虛——畢竟是“搶”來的,說出來總覺得不太光彩。
“蔡喬裕的寶貝?他怎麽會把馬給你?”李采榛更疑惑了,他太了解蔡喬裕了,那小子把這幾匹馬當親兒子似的,別說送人,就是借出去都舍不得。
“他當街縱馬行凶,還意圖行刺本官,我隻是小懲大誡罷了。”武安君加快了速度,不想再糾纏這個話題。
李采榛心裏瞬間了然——這分明是武安君借機“搶”的,看來蔡家這次是真的栽了,估計蔡正陽得氣瘋。蘇符與張伯禮跟在後麵,聽得心驚肉跳,暗自慶幸自己沒站錯隊——這位武大人,連禮部尚書的兒子都敢惹,果然不是普通人。
而此時的驛館門口,蔡正陽帶著十幾個護衛匆匆趕來,剛到門口就抓住一個差役問道:“武安君呢?還在裏麵嗎?”
差役趕緊點頭哈腰道:“回大人,武大人天不亮就出城了,說是要返回唐州。”
“出城了?從哪個門走的?”蔡正陽急了。
“好像是……東青門。”
蔡正陽二話不說,帶著護衛就往東青門衝,可等他趕到城門下,武安君一行人已經走了半個時辰,一人雙馬疾馳,早已沒了蹤影。蔡正陽站在城門下,看著空蕩蕩的官道,一肚子火氣沒處發。
這事他沒法鬧到朝堂上,畢竟是蔡喬裕有錯在先,要是鬧大了,禦史們肯定會借機彈劾他教子無方,再加上武安君如今跟魏師遜搭了線,魏師遜肯定會幫武安君說話,他根本討不到好。思來想去,蔡正陽隻能咬著牙認栽,帶著護衛悻悻而歸。
武安君一行快馬加鞭,一路疾馳,居然在日落之前趕到了建康城。進城後,他先帶著蘇符、張伯禮和李采榛去客棧開了房——蘇符與張伯禮住一間,李采榛住一間,隨後便直奔“江南優品”鋪子——這裏是他在江南的“秘密據點”,由槿顏打理,不僅賣些特產,還是他收集情報、周轉資金的地方。
鋪子早已打烊,門板緊閉,槿顏正帶著小禾在後院的廚房裏做飯,鍋裏燉著雞湯,香味飄滿了整個院子。突然聽到前院傳來敲門聲,小禾擦了擦手,走到門邊大聲喊道:“抱歉,咱們已經打烊了,要買東西請明日再來吧!”
“是我,武安君。”門外傳來熟悉的聲音。
小禾愣了一下,趕緊跑到門板旁,打開門上的暗格——這道門是武安君專門讓人打造的,極為堅固,還裝了暗格,就是為了安全。小禾把臉貼在暗格上,仔細看了看,確認是武安君後,激動地喊道:“老爺!真的是你啊!奴家這就開門!”她趕緊跑去解開厚重的門栓,用力推開大門,讓武安君進來。
槿顏聽到聲音,也快步從後院迎出來,臉上露出溫柔的笑容:“郎君怎麽突然來了?也不提前說一聲,我好準備些你愛吃的菜。小禾,快多煮點飯,郎君肯定餓了。”她太了解武安君了,一路疾馳,肯定沒好好吃飯,鋪子裏煮的這點飯,根本不夠他一個人吃。
“臨安的事辦完了,建康還有糧食的事要處理,正好駐留一天。”武安君笑著從懷裏拿出兩個油紙包,遞給槿顏,“菜不用額外準備了,我剛在客棧買了燒鵝和豬蹄,都是熱的。”他邊說邊往屋裏走,坐下後拿起筷子就吃,顯然是餓壞了。
槿顏接過油紙包,放在桌上,又給武安君倒了杯熱茶,坐在一旁看著他吃。等武安君吃得差不多了,槿顏才開口問道:“郎君這次來建康,是為了三州的糧食吧?”
“嗯。”武安君點點頭,擦了擦嘴,“淮北三州缺糧缺得厲害,再不想辦法,肯定會出亂子。我已經跟謝家、崔家打好了招呼,他們會幫忙協調江南的糧商,我打算在健康周邊先買一批糧食應急。蘇符與張伯禮會留在這裏,負責對接糧商、清點糧食,但是錢和賬要從你這裏過——他們剛到我麾下,我信不過,還是你辦事我放心。”
“郎君放心,奴家會辦好的。”槿顏點點頭,又想了想道,“其實采薇妹妹更擅長管賬和采購,她心思細,算得也準,讓她來做這件事,郎君會更省心。”
“我已經安排好了,采薇要去其他地方采購糧食。”武安君解釋道,“建康府距離三州近,先買一批應急沒問題,但要是買得太多,肯定會導致糧價暴漲,到時候反而得不償失。采薇會通過商行的渠道,從大乾其他地方調糧,咱們做兩手準備,這樣更穩妥。”
槿顏這才明白過來,笑著道:“郎君考慮得真周全,奴家知道該怎麽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