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打草驚蛇
字數:4229 加入書籤
“給朕起來!”朱標突然提高了嗓門,“立即帶領你的屬下返回縉雲縣。第一,封閉館驛,自劉先生入住之日起,所有進出人員,必須查清楚,包括途徑的官員。第二,館驛一幹人等,統一安排在館驛之中,不得外出。第三,給劉先生看病的大夫,務必找到,單獨看管。第四,劉先生的遺體必須妥善保存,不得損傷。”
朱標一邊說一邊伸出手指數著:“先說這麽多。隨後,朕會安排欽差前往縉雲,全麵徹查。”
“標下遵旨。”李大力行禮後,匆匆離開。
“順子,安排一下,準備回宮。”
“是,陛下。”秦順快步退了出去。
“小五,本來今天還想跟你說一說北歸的事情。眼下出了急事,那咱們改天再談,你先回吧。”
“臣遵旨。”買的裏八剌施禮告退。
沒了外人,朱樉開口說:“大哥,聽說劉先生年初身體就抱恙,該不會是一路舟車勞頓,病情惡化了吧。”
朱棡反駁:“可離京前最後一次朝會上見劉先生,麵色紅潤,步伐穩健,不像是生病的樣子。”
朱棣湊過來小聲說:“該不會是有人投毒吧?突然腹脹如鼓,連大夫都束手無策,這……”
對三人所言,朱標沒有任何表示。秦順來報一切準備就緒,朱標等人與朱棡告辭,離開了晉王府。一行人直奔宮城,連朱樉也在其中。
乾清宮禦書房內,朱標坐在禦案之後,一臉平靜,秦王朱樉、中書丞相胡惟庸、衛國公鄧愈分立,目光低垂,沉悶的氣氛讓周圍的空氣粘稠得如同凝固的墨汁,壓得人喘不過氣。。
胡惟庸率先打破了沉默,聲音沉痛而帶著不容置疑的忠懇:“陛下,誠意伯乃國之柱石,猝然離世,朝野震動!事關者大,其中緣由,無論天災還是人禍,都必須徹查到底!臣請陛下即刻選派得力欽差,星夜兼程趕赴處州縉雲,務必將此事查個水落石出,以告慰伯爺在天之靈,亦安天下士子之心!”
他言辭懇切,姿態放得極低,仿佛將所有的忠心都捧到了禦案之前。
坐在椅子上的韓國公李善長,此刻半闔著眼,仿佛在養神。他雪白的須發在燭光下微微顫動,終於緩緩開口,聲音帶著歲月沉澱的沙啞與一種令人捉摸不透的平靜:“陛下,老臣聞聽,誠意伯年初確有微恙,延請良醫無數。老臣愚見,或是一路車馬勞頓,南歸途中水土不服,兼之憂思過重,引動沉屙……唉,天不假年,實在令人扼腕痛惜。”他歎息著,將“憂思過重”四個字咬得極輕,卻又異常清晰,像一根無形的針,悄然刺向某個方向。
朱樉立刻接口,語氣帶著幾分急切,似乎想印證李善長的說法:“李先生所言極是!大哥,今日在老三府上,我也是這麽想的。劉先生畢竟是上了年紀的人,又為朝廷殫精竭慮多年,身子骨耗損,此番歸鄉,路途顛簸,這才導致突發惡疾,驟然離世。”
朱標端坐於禦座之上,自始至終,如同一尊沉默的玉雕。他的臉上沒有任何表情,眼神深邃得如同寒潭古井,所有的驚濤駭浪、所有的試探交鋒,似乎都被這深不見底的平靜所吞噬。唯有那放在禦案上的右手,食指的指尖,極其輕微、卻又極其穩定地,一下,一下,敲擊著冰冷的紫檀木桌麵。
篤。篤。篤。這細微的聲響,在死寂的書房裏,卻如同鼓點,敲在每個人的心上。
“衛國公的認為呢?”朱標輕聲地問。
“回陛下,臣奉旨返京,適逢誠意伯致仕還鄉,未曾謀麵,實不知詳情。不過,年初在京之時,朝會之上倒也沒看出什麽不妥之處。”鄧愈回答。他與徐達一樣,不喜歡摻和朝廷文官的勾心鬥角,特別是淮西與浙東之間的齷齪事,能躲就躲。先前在北平、遼東備邊,遠離朝堂紛擾,樂得消停,現在回到京城就不一樣的,想不摻和都不行。
就在這時,朱標那毫無波瀾的目光,如同探照燈一般,緩緩地、一寸寸地掃過胡惟庸和李善長,最終定格在李善長那張布滿皺紋、古井無波的臉上。
“朕以為韓國公方才所言在理,劉先生確有憂思。北虜猖獗,西番叛亂,外患不斷,內憂不解,怎敢安然享樂?不過,話又說回來,範文正公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又有幾人能夠做到呢?李先生覺得呢?”
朱標的話說得輕飄飄,落李善長的耳朵裏卻重如千斤,心中猛地一沉,緩緩起身跪地:“均有沉入,君辱臣死。臣等未能為陛下分憂,請陛下治罪。”
胡惟庸亦然:“臣有虧值守,請陛下治罪。”
鄧愈心中有些遲疑,但這種場麵之下,他也隻得隨著......
“順子,快去把韓國公扶起來。三位皆是股肱之臣,何罪之有。朕不過是說些心裏話罷了。家國之重,還得依賴眾愛卿鼎力扶持,損失任何一位,都不是朕所願見的。”
朱標從禦案中出來,走到胡惟庸跟前:“中書省,有胡卿總覽全局”,又轉頭看看李善長,“有韓國公坐鎮後方,穩住大局,朕何憂之有?”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臣......”
“老臣......”
朱標打斷二人的話:“不必說,朕心裏明白。父皇托孤之重,如今劉先生去了,唯李先生一力承擔,朕實不忍心,就讓胡卿給您老分擔分擔吧。”
“老臣必鞠躬盡瘁,不負陛下隆恩,不負先帝所托。”
“這朕就放心了。過些日子,朕得去中都一趟,朝廷政事就交由胡卿全權處理,有不可決者,與李先生商議。”
“臣遵旨。”胡惟庸心中一喜,趕忙答道。一旁的李善長,再次眯上了眼睛,看不出是喜是憂。
“胡惟庸?”
“臣在。”朱標突然叫名字,胡惟庸不由得更打起幾分精神。
“朕說個大概意思,中書省斟酌著擬旨。”朱標的語速不快,每一個字都清晰無比,帶著不容置疑的決斷,“第一,著秦王為欽差,速往縉雲坐鎮,全權負責察查此事;刑部、大理寺、禦史台各派員一人,輔之;太醫院派幹員前往縉雲,查證病因。”
“臣遵旨!”胡惟庸心中疑慮,皇帝並沒有指定人選,而是讓他斟酌,其中深意耐人尋味。胡惟庸何等精明,要說他深得信任,今日之前說出來可能有人信,不過方才朱標的幾句話,分明是在點他,不要太過攬權,這就透著不信任了,甚至連韓國公都一起捎上。
“第二,”朱標目光轉向鄧愈,“衛國公!”
“臣在!”鄧愈挺直腰板,抱拳應諾,聲如洪鍾。
“命處州衛指揮使司,派一個千戶所前往縉雲,配合錦衣衛。凡涉案人等,無論官民,一體捕拿!遇有阻撓查案、毀證滅跡者,無論品級,就地收押!一切行動,聽欽差指揮。”
“老臣領旨!”
“第三,”朱標的目光又落回胡惟庸身上,那目光銳利得仿佛要穿透他的皮囊,直刺靈魂深處,“按照縉雲館驛名冊,行文各府、州、縣,凡在縉雲館驛停留者,無論大小官吏,一律原地待命,不得擅離職守!如有私自潛逃者,重罪論處!待欽差行文,隨時提審!”
“臣遵旨!”
“此事,務求盡快查清。記住不可借查案之手,網羅罪名,牽連無辜之人。倘若有什麽民間怨言傳到朕的耳朵裏,一經查實,決不輕饒。”
“臣等謹記。”胡惟庸、鄧愈齊聲回答。
“好了,就這樣吧。”朱標疲憊地揮了揮手,重新坐回禦座,“秦王留一下。”
“臣等告退!”胡惟庸、李善長、鄧愈、躬身行禮,腳步沉重地退出禦書房。沉重的殿門在身後緩緩合攏。
“大哥,真讓我去當欽差啊?不是和老三一起去中都練兵嗎?”朱樉迫不及待地問。
喜歡重生朱標,我才是明太宗請大家收藏:()重生朱標,我才是明太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