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實在我輩之幸

字數:8656   加入書籤

A+A-


    趙遲布此局,在於誘趙魏聯軍攻韓邊境。
    然趙遲憑何殲滅趙魏大軍?
    趙魏若出兵,兵力必超二十萬,而韓軍不過十萬,即便加降卒亦不足二十多萬,且降卒忠心難測。
    趙遲何以確保降卒忠誠?
    此計雖巧妙,或可騙過趙魏,造成重創,但後續如何應對?李思出列,質疑道。
    此刻,他心中怒火翻湧。
    他對趙遲、韓非,乃至祖龍都有幾分不滿。
    聞韓非死訊,李思暗喜,因宿敵韓非已亡,趙遲不過順帶,他真正欲除者乃韓非。
    或許,
    韓非帶來的怨恨,是日積月累而成的。
    在稷下學宮時,李思才華橫溢,卻始終被韓非壓製。
    無論李思多麽出色,在旁人眼中,他始終不及韓非。
    長此以往,嫉妒轉化為仇恨,即便身處高位,這種恨意依舊揮之不去,更夾雜著一種被韓非長期壓製的自卑情緒。
    否則,他為何如此執著於對付一人?
    他的計謀雖狠辣,卻總顯得狹隘。
    "廷尉此言過於偏頗。”
    "此策是趙遲主動請求與大王共謀,豈可三言兩語講清?韓國的軍事部署全權交付趙遲。”
    "廷尉無需掛懷。” 尉繚適時插話。
    他並非為趙遲辯護,而是為祖龍,更為大秦。
    尉繚對這位精心布局的趙遲頗為好奇。
    趙遲擅長縱橫捭闔之術,其布局嚴密連貫,讓精通權謀的尉繚欽佩不已,渴望一睹趙遲的真實風采。
    "若趙遲的謀劃對大秦不利,作為大秦臣子,我李思義不容辭。”
    李思語氣堅定。
    "罷了。”
    祖龍隨即開口,嚴厲地瞪了李思一眼,似在警告他適可而止。
    此計是祖龍與趙遲共同商定的,即便失敗,隻要不影響國家根基即可。
    即便失敗,有趙遲坐鎮韓國,也能確保趙魏聯軍不會得逞。
    "密切留意韓國動向。”
    "有任何異動,立刻向寡人稟報。” 祖龍不願多談此事,他此刻最關注的是韓國戰場的結果。
    話音未落。
    "報!"
    殿外傳來急促腳步聲和興奮呼喊。
    祖龍雙目一亮,直視殿外。
    滿朝文武亦隨之望去。
    一名背著令旗、氣喘籲籲的勇士闖入大殿,顯然經曆了長途跋涉。
    "啟稟大王。”
    "韓國傳來捷報。”
    "這是馮去疾大人親筆所書的捷報。”
    勇士入殿,跪地行禮,手中緊握一份軍情布卷。
    這是緊急軍務,馮去疾未用竹簡,而是以布料書寫。
    "速速呈上。” 祖龍聽聞好消息,神情嚴肅卻難掩喜色,冕旒之下隱約可見笑意。
    自與趙遲商議後,祖龍便對今日充滿期待。
    韓國的戰果關乎秦帝國統一大業,他又怎能不重視?
    這份捷報意義非凡,一旦成功,對大秦至關重要。
    "遵命。” 趙高不敢怠慢,立即上前,雙手捧起捷報遞給祖龍。
    祖龍急忙接過,展開一看,神情瞬間變化,驚喜與震撼交織,難以言表。
    他萬萬沒想到捷報會是這般內容。
    百官雖看不到祖龍的表情,卻能感受到那種緊張與期待。
    趙遲,我不曾料想你能百戰百勝,若此番敗北,絕不會輕饒於你。” 李思心生不滿,滿腹怨恨。
    隨即。
    "太好了!趙遲果然不負眾望。” 祖龍起身,高聲讚歎,言語間洋溢著難以掩飾的喜悅。
    此捷報遠超預期,其意義非凡。
    "諸位,聽我說。”
    "自此,韓國再無憂患。”
    祖龍揚起捷報,振奮宣示。
    眾人聽後更為疑惑。
    王綰按捺不住好奇,問道:"陛下,究竟何事?韓地傳來捷報,可您的欣喜似超出勝利本身。
    莫非趙遲真擊潰敵軍?"
    此言一出,殿內靜默,眾人目光齊聚祖龍,屏息凝神。
    祖龍喜形於色:"趙遲所創奇跡遠不止於此。”
    顯而易見,能讓秦王如此動容之事,必有非凡之處。
    "諸位靜聽。” 祖龍示意安靜。
    "魏國公子魏泰,已被趙遲一箭射殺。”
    他愉悅地宣告。
    "魏泰?那個魏無忌視為接班人的青年才俊?"
    "竟死在趙遲手中,這確是喜事。
    此舉足以震懾魏國,令其懼怕我秦帝國的強大。
    魏無忌悉心栽培的英才,終究未能達成使命。”
    提及魏泰,群臣恍然。
    盡管他在外聲名不顯,但魏國視其為耀眼新星,才智過人。
    未及眾人消化,祖龍再度發聲。
    "趙國名將龐煖,亦亡於趙遲之手。”
    此言一出,朝堂瞬間沉寂。
    諸臣震驚失語。
    魏泰雖為魏國新銳,未來可期,但當下影響有限。
    相較之下,龐煖地位迥異。
    他威名赫赫,智謀卓絕,作為趙國元老級將領,與廉頗齊名,是趙國的中堅力量。
    民間流傳:"趙國有廉頗、龐煖、李牧,則固若金湯,堅不可摧。”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如今,
    趙國頂級將領就此隕落。
    更令人震驚的是,他死於秦帝國年輕將領趙遲之手。
    龐煖親率大軍攻秦,無疑為趙軍主帥,甚至可能是趙魏聯軍統帥。
    魏泰年少資曆淺,絕無可能指揮龐煖。
    龐煖之死表明,趙遲已徹底擊敗趙魏聯軍。
    否則,以龐煖的身份,怎會輕易喪命?
    "龐煖,這位趙國老將,竟死在趙遲手裏?"
    "難怪大王如此歡欣,失去龐煖,趙國必定元氣大傷。”
    "此戰之後,趙國實力定會大幅削弱。”
    "龐煖陣亡,實為我秦帝國之幸。”
    這等喜訊,怎能不讓大王開懷?
    滿朝文武議論喧囂,人人神情振奮。
    韓地之戰雖未親見,但龐煩戰死的消息傳來,已足夠昭示戰局的走向。
    秦帝國此番必是大勝無疑。
    祖龍心中早有所料。
    龐煩,那位威名顯赫的趙國上將,屢次令秦帝國受困,今日終被除去,舉國歡騰自在情理之中。
    然而,此捷報的意義遠超想象。
    相較龐煩與魏泰,韓地一戰中斬殺敵軍的數量更讓祖龍激動。
    “趙高。”
    “宣捷報。”
    祖龍將捷報交予趙高,沉聲下令。
    “臣領旨。”
    趙高接過捷報,快速瀏覽,眼中閃過一絲驚訝,隨即高聲道:“馮去疾奏報,韓地捷報至!”
    “趙遲將軍巧布妙局,誘敵深入,使其輕視我韓地兵力。”
    “此戰,趙遲將軍於南陽設防,堅守城池,擺出孤立無援之勢,堅守月餘,重創敵軍。
    後佯裝疲憊,引敵深入,直至某日城破。”
    “我軍從容撤離南陽,留敵一座空城。”
    “敵軍入城後,趙遲將軍的計策得以完全施展。”
    “早在行動之前,趙遲將軍便安排百姓撤離,並在城內藏匿大量易燃之物,敵軍入城即被困,難以逃脫。”
    “趙遲將軍命潛伏的精銳點燃火油,南陽瞬間化作火海,敵軍十餘萬盡數葬身火場。
    此戰,我大秦大獲全勝。”
    “以微小代價換取巨大勝利。
    此役擊退趙魏聯軍十八萬,其中包括數萬騎兵及十二萬步兵,最終殺敵近十萬,俘虜八萬。”
    “我軍僅陣亡兩千餘人,負傷數千。
    趙遲將軍臨危不亂,指揮若定,贏得部下信任,成就非凡戰績。”
    馮去疾上奏,盛讚趙遲將軍智略超群,部署得當,使韓地降卒歸附大秦,即便趙魏招降,也無人動搖。
    他懇請嘉獎趙遲將軍,稱其為大王與大秦之福。
    趙高的宣讀震撼人心,仿佛重現馮去疾撰奏章時的慷慨之情。
    群臣聽畢,無不驚歎,難以置信此等戰績。
    “兩千人陣亡換十萬敵軍,實屬罕見。”
    “難怪陛下欣喜若狂。”
    “這般勝利,史無前例。”
    趙遲將軍精心策劃的南陽一戰,以火攻大破敵軍,布局環環相扣,令人膽寒。
    “幸而他是我大秦將領,若反之為敵,那將是大秦的心腹大患。”
    “如此智謀,難怪龐煖上將敗於其手,實在我輩之幸。”
    趙遲在韓地的赫赫戰功,震動了整個大秦朝廷。
    秦軍此役僅折兩千餘人,敵方卻損十萬之眾,八萬被俘,近乎全軍覆沒,實乃曠世罕見之戰績。
    朝中上下無不震驚,料想此捷報傳出,列國會為之震撼。
    “他是如何做到的?一舉焚南陽,破強敵。”
    “此等功業,足以加封上將。
    一旦他執掌軍權,將更難以製衡。
    韓非得以任馮去疾副手,亦因趙遲之力。
    若趙遲受封上將,韓非勢必將獲益,未來在朝廷中恐更難應對。”
    李思心中憤懣且懼意叢生。
    這一切源於他心胸狹隘,多年來對韓非嫉妒成疾,屢次打壓於學府,積怨成仇。
    如今他對韓非的怨恨愈深,趙遲與韓非都不會輕易放過他。
    “韓地大捷。”
    “韓國大局已定。”
    “趙魏兩國元氣大傷。”
    “我大秦出征正當時。”
    祖龍環顧滿朝文武,威嚴宣布。
    此言一出,再無異議,因這早已是他決意之事。
    趙魏此敗慘烈,龐煖失利,魏國痛失魏泰,兩國國威受損,軍心士氣亦受挫。
    祖龍決心趁機出擊,乘敵之危,攻其不備,此乃其一貫戰略。
    如此良機,豈容錯過?
    祖龍話音剛落,群臣臉色突變,深知機會難得。
    趙魏連年征戰,國力漸衰,各損十萬、八萬兵力。
    現兩國主力集結邊境,受王翦威懾。
    若祖龍再遣一軍,必能在短期內重創趙魏,甚至滅其一國。
    祖龍早有布局:先滅趙國,繼取魏國,吞晉地後以晉為根基,東擴統一。
    此為其雄心壯誌,亦為秦之宏圖。
    “大王英明!”
    群臣齊聲讚頌。
    蒙毅上前奏報:“大王,韓地之戰,趙遲功高蓋世,其功績遠超平定韓國時。
    臣以為,當重賞。”
    蒙毅身為蒙武之子,深知父親對趙遲的重視,此舉有助於鞏固蒙家地位。
    他怎會錯失良機?
    馮劫隨之附和:“臣亦附議。”
    李思見狀,雖有顧慮,但終究選擇順從。
    他明白,趙遲此次立功,祖龍必有厚賞,若此刻違逆,隻會自取其辱。
    群臣紛紛響應,一致讚同重賞趙遲。
    秦帝國治國之道在於賞罰分明,有功必賞,有過必罰,此為其強盛之基。
    李思雖怒火中燒,卻非愚鈍之人。
    “諸位所言極是。”
    “趙遲為寡人與大秦建下赫赫戰功。”
    “以微小代價換得如此成就,斬殺魏泰、龐煖,擊潰十萬敵軍,此功堪稱千古奇勳。”
    “寡人定當重賞。”
    聽聞群臣奏請,祖龍揮手示意,高聲回應:
    “大王英明。”
    群臣再次齊聲讚歎。
    喜歡大秦:我竟是始皇長公子請大家收藏:()大秦:我竟是始皇長公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