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心中卻不以為然

字數:8386   加入書籤

A+A-


    “若再與秦起衝突,百萬生靈將陷於無盡苦痛。”
    “我不願目睹此景重現。”
    “況且……趙遲的話令我深思。”
    “炎黃之後竟互爭,豈非讓外族笑談?”
    李牧語調微顫,似有迷茫。
    也許如此。
    投降蒙羞,然數十萬將士傷亡、代地免遭浩劫,此代價值得承受。
    毋庸置疑。
    “若降秦,秦軍待吾等如何?”
    一將問。
    “勝則卸磨殺驢,清算舊賬。”
    另一將神色凝重。
    “趙遲承諾,吾降秦後,仍統十萬大軍駐守代地。”
    李牧低聲說。
    他未提及趙遲的承諾,這是兩人心照不宣的秘密,不到必要時絕不開口。
    “降秦未必不利。”
    “上將軍明智,吾等感激不盡。
    秦勝局定,將士亦懼死,您之選擇乃十萬將士福祉,代地之幸。”
    眾人向李牧行禮。
    趙遲回營,王翦、桓漪急問:“結果?”
    “李牧應允歸降,願赴鹹陽覲見大王。”
    “然有一條件。”
    趙遲神色肅然。
    “何條件?”
    “止戈息武,減數十萬傷亡,即便敵帥歸降,亦可高位。”
    王翦即刻回答。
    “他仍統大軍戍邊禦敵。”
    “此為全部要求。”
    “吾已代秦應允。”
    趙遲語氣堅定。
    “哈哈!”
    聞此條件,王翦與桓漪相視一笑,開懷大笑。
    “趙遲,又為我秦立功!李牧歸降,免戰亂之災,實乃喜事。”
    二人擊掌歡笑。
    “汝等認可李牧條件?”
    趙遲略顯驚訝。
    李牧本非凡才,大王惜才如命,豈會棄之不用?戍邊代地,防外敵,此為最佳安排。
    大王有此胸襟,必有此部署。
    也許如此。
    李牧歸順,是對本朝最大敬意,其誠可換眾信。
    交由他統軍,更能讓其全力效忠。
    大王稍示恩寵,何愁李牧不臣服?王翦微笑回應。
    身為祖龍多年心腹,王翦與桓漪深知君王性情。
    李牧確為難得人才。
    即便戰敗並非祖龍所願,他或許也會招攬,如今李牧主動率十萬大軍來降,無疑增強了我大秦的實力,有何不可?趙遲仿佛恍然大悟,開口說道。
    趙遲深知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心中明鏡似的。
    李牧率軍來降,確實是大功一件。
    鎮守代地,能讓秦始皇免除北方邊患之憂。
    統兵作戰,隻要能止戈息武,便是最佳局麵。
    李牧掌控軍權,雖然其他諸侯可能有所顧忌,但秦始皇絕不會,因其胸懷無人能及。
    趙遲,此番功勞我定親自奏報於大王。
    拿下代地,即宣告平定趙國。
    隻待李牧投降,代地歸於我大秦,趙國也將隨之終結。
    王翦大笑著點頭:“正是如此。”
    這份功勞,我自當與王翦將軍共同奏報。
    若非你的勸降之策,李牧斷不會歸降,平定代地的首功,非你莫屬。
    桓漪亦笑著附和。
    趙遲憑一己之力說服李牧歸降,彰顯其膽識與智謀。
    對王翦和桓漪而言,雖未直接取代地,卻避免了手下大量傷亡,趙遲確實幫了他們大忙,這份情誼應當銘記。
    滅趙的功勞,係統的任務,今日已然達成。
    趙遲心中默默期待著某些事物……
    一個時辰後,代城的城門緩緩打開。
    李牧帶領麾下將領走出城池,趙國士兵棄械投降,兩旁騎兵歸營,一場可能血流成河的戰爭就此消弭,避免了同宗內鬥。
    這場戰鬥不僅保全了李牧的十萬大軍,也讓秦軍避免了重大損失。
    對秦帝國而言,這是皆大歡喜的結果,對未來強秦來說更是值得慶賀之事。
    此時,趙遲、王翦、桓漪三人帶著部眾來到城前。
    在眾人之中,趙遲最為矚目。
    若非趙遲的努力,這場戰鬥恐將變成血腥廝殺。
    “李牧將軍願率代地十萬將士歸順秦帝國,請諸位秦軍上將接納我們的請降。”
    李牧解下腰間長劍,雙手奉予趙遲,高舉過頂。
    “趙遲,你去吧。”
    王翦笑著說道。
    “好。”
    趙遲並未推辭,邁步上前。
    但他並未接過李牧的劍,而是將其歸還。
    “上將之劍豈可交付他人?”
    “戰火得以平息,無數生命得以保全,李牧將軍心懷大義,令我無比敬重。”
    趙遲神情肅穆行禮,向李牧表達深深敬意。
    隨後,王翦與桓漪亦朝李牧深鞠一躬,目光中充滿仰慕之情。
    “敬李牧上將軍!”
    在三位秦軍統帥之後,藍田、函穀以及趙遲麾下諸將一同向李牧躬身致禮。
    目睹此景,李牧內心深受觸動。
    這樣的禮遇與尊重,宛若視他為同儕,而非降將。
    若非趙遲極力勸說,這般局麵斷難達成。
    李牧輕歎:“我險些鑄下大錯。”
    “若兩軍交鋒,代地必會生靈塗炭,炎黃子民也會折損數十萬精銳,此事對炎黃一族毫無益處,隻會貽害萬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李牧目光堅定,“為保族人安寧,縱使蒙受惡名,我也不能坐視數十萬族人因戰亂喪命。”
    “李牧將軍光明磊落,何談惡名?”
    趙遲反駁,“待天下歸一,將軍必留名青史,誰敢妄加非議?”
    “將軍之舉避免了同族相爭,此等大義理應銘記於史冊。”
    趙遲語氣堅決。
    “確是如此。”
    王翦與桓漪同時附和。
    “今日,我與王翦、桓漪已采納將軍之策。
    將軍才智過人,眾人皆知。
    歸降之後,代地十萬將士換上我大秦甲胄,加入我大秦陣營,但這支軍隊仍將由李牧將軍統領。
    將軍依舊鎮守代地,為我大秦守衛邊疆。”
    趙遲高聲宣布。
    李牧聞言,眉目微動,身後的諸將也露出喜色。
    至此,先前的疑慮盡消。
    大秦顯然無意卸磨殺驢,其胸懷遠超想象。
    “多謝三位將軍。”
    “自今日起,代地十萬將士便是大秦精銳,為大秦而戰,為炎黃而戰。”
    李牧鄭重宣告。
    “為大秦而戰,為炎黃而戰。”
    身後眾將齊聲回應。
    刹那間,代城氣氛熱烈。
    “為大秦而戰,為炎黃而戰。”
    城內城外十萬趙國將士齊聲高呼。
    城外十萬秦軍呼應,聲勢浩大。
    代城內外一片祥和,硝煙不再。
    這一切皆因趙遲而起。
    “我們炎黃子孫,理當如此團結一心,那些外族又能奈我們何?”
    趙遲心中激蕩。
    曆經兩世,深知炎黃千年的興衰,趙遲明白族人在千年之前經曆過怎樣的劫難。
    秦漢之事暫且不論,東漢末年,同室操戈,三國紛爭,終歸晉朝統一,那是炎黃最黑暗的歲月,族人幾近滅絕。
    既然身處此世,我絕不會讓炎黃再度覆滅。
    身為華夏子孫,即便始皇已逝,我也要重塑屬於我們的輝煌。
    天地再廣闊,天下再遼闊,華夏始終是最崇高的存在。
    若有外敵膽敢侵犯,必將付出沉重代價。
    趙遲緊握雙拳,心中滿是對華夏族裔的驕傲與自豪。
    李牧歸順後,一切順利展開。
    十萬大軍漸次融入秦軍序列,軍功爵製順利推行。
    李牧的協同助力使此事輕而易舉實現。
    然而,李牧歸降後,代地十萬兵馬盡入秦帝國版圖。
    燕、齊兩國的潛伏探子得知消息後震驚不已,迅速將情報傳回國內。
    局勢已脫離兩國掌控。
    此前數月,李牧坐鎮代地,兩國曾派遣使者,送大量糧草物資,希望他守住代地。
    代地位於齊、燕之間,若失守後果嚴重。
    如今李牧已降秦,一切出乎意料,兩國隻能隱匿或撤退。
    韓境新鄭。
    “好,好。”
    馮去疾對韓非激動地說,“趙國代地傳來捷報。”
    “又是趙將軍的功勞?”
    韓非語氣中帶著驚訝,心中卻不以為然。
    自趙遲出征以來,其戰功遠超藍田和函穀兩營,尤其在殲滅趙國之役中,首功無疑屬於趙遲。
    “確實如此。”
    馮去疾放下戰報,興奮地說道,“李牧身為趙國上將,年紀輕輕便成名將,治軍有方。
    他率十萬大軍駐守代地,連王翦和桓漪兩位上將都未能突破。”
    “但趙遲將軍進入代地後,未直接強攻,而是采取攻心策略,最終說服李牧歸降。”
    “這樣一來,我秦帝國避免了血腥大戰,保全數十萬將士生命,還收編了李牧部下的十萬精銳。”
    馮去疾高興地表示:“連王翦和桓漪都未能解決的問題,趙遲將軍輕易化解。”
    韓非聽後也笑了:“果真了不起。”
    但他內心震撼:“主上果然深謀遠慮,如今趙國三大上將,已有兩人陣亡,剩下一個也被勸降。”
    “代地之戰告捷,趙國大局已定。”
    “趙將軍會否調回韓國境內駐防?”
    韓非試探性地問。
    “未必。”
    馮去疾答道,“趙遲將軍仍在邯鄲,但主力已到晉陽,扼守晉國要道。”
    “晉國兩都已陷,魏國亦被圍困。
    完全掌控趙地後,下一步就是對付魏國了。”
    “魏國或將有所行動,甚至孤注一擲。”
    馮去疾補充道。
    “趙國局勢穩定,不知大王會派何人鎮守?”
    韓非滿懷期待地問。
    “趙遲將軍此次功績顯赫,或許趙地也會交給他管理。
    而且他的兵力仍有擴充空間,趙國投降的兵卒正好補足兵力。”
    “這隻是我的推測,具體還需大王決定。”
    馮去疾語氣中帶有些許揣測。
    在他看來,如韓地般,大王或許仍會將新得土地交由趙遲鎮守。
    趙遲雖已是上將軍,但尚未建成自己的大營,正如雍城有雍城大營,藍田有藍田大營,函穀有關大營一樣,作為主帥,自當擁有一座專屬的大營,且每座大營皆有特殊意義。
    雍城大營守護鹹陽,一旦鹹陽有難,可迅速增援;其又居北境,若有戰事,亦能及時奔赴前線。
    再觀藍田大營,位於秦之東境,既能出擊又能防禦。
    函穀大營以函穀關為核心,既能攻又能守,若他國圖謀秦帝國,必先破函穀方可入秦。
    如今,秦帝國勢強於諸國,短期內連滅韓趙,天下格局已變。
    趙遲因之崛起為上將軍,彰顯秦帝國力量之變。
    喜歡大秦:我竟是始皇長公子請大家收藏:()大秦:我竟是始皇長公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