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此事在朝堂上必將掀起波瀾

字數:8438   加入書籤

A+A-


    王翦立即表態:“武安君為儲君,我定效忠到底,直至生命盡頭。”
    桓漪隨之附和:“武安君領軍或治理國事皆能勝任,我也願效忠。”
    顯然,兩人深知新皇登基舊臣更替的規律。
    祖龍掌權後,朝中多數舊臣已被清除,不被寵信或無用之人自然難逃厄運。
    新帝即位後,局勢依舊如此。
    新帝必將提拔忠於自己的臣子,這也是諸多公子背後擁有支持者的原因之一。
    這不僅是一種未雨綢繆的策略,更像是一種提前布局的投資。
    一旦所扶持的公子登基,這些擁躉將收獲無盡的富貴與高位。
    王翦與桓漪素來秉持明哲保身的原則,從不涉足黨爭。
    他們深知,一旦選錯立場,滿門抄斬的風險便如影隨形。
    然而,此時的局麵不同以往,無需他們抉擇或介入紛爭,一切由當今聖上親自裁定。
    接到聖旨後,他們自然遵從。
    身為秦帝國上將軍與顯貴,他們的忠心僅屬於王權。
    君主有令,豈敢違抗?
    趙遲出身軍旅,受百萬將士敬仰,若他繼承大統,必得全軍支持,這是其他公子難以比擬的優勢。
    聽到二人表態後,祖龍滿意一笑:“兩位皆為忠良。
    遲兒為吾長子之事,知者甚少。
    今日告知二位,隻為日後相認。”
    語氣溫和,二人隨即回應:“臣明白,願為大王與武安君赴湯蹈火。”
    蒙武附和道:“有兩位上將軍支持,武安君為太子已成定局。
    權貴雖有異議,百萬大軍豈容撼動?”
    蒙氏一族一直力挺趙遲,如今多了兩股強援,蒙武自是欣喜。
    “武安君戰功卓著,在軍中威望無人能及。
    若立為太子,軍中無異議,但朝堂內外的反對勢力絕不會善罷甘休。”
    “大王若追封武安君之母為王後,立其為太子,這些人必將群起攻之。”
    王翦語氣嚴肅。
    “這些人的意圖,我又怎會不知?”
    祖龍冷笑,“天下將定,我已無所畏懼。”
    “天下既定,大秦再無憂患,我有何懼?”
    “二十年前,我無力護佑趙遲之母;二十年後,若我依舊無法守護趙遲,便是失職。”
    “最好讓他們安分守己,否則我不介意大開殺戒。
    二十年前的恩怨,我從未忘卻。”
    “臣等願以性命追隨大王。”
    蒙武、王翦、桓漪齊聲高呼,目光堅定不移。
    對他們而言,無論宮中誰為儲君,均屬尋常,因為他們無法左右。
    唯獨趙遲登基,讓他們心安,因其出身軍旅,深知兵權重要。
    對武臣而言,趙遲執政後,大秦仍將以軍武為核心。
    此乃君主決策的影響深遠。
    “遲兒,道路我已為你鋪好。”
    “二十年前,我無力護你母子,致使分離二十載。
    而今天下將定,不容任何人阻撓。”
    “你母子本當享受宮中天倫,卻被毀壞。”
    “最好是讓他們現身,舊日恩怨,今日積怨,總有一日清算。
    這大一統的大秦,就從他們開始經曆血的洗禮。”
    目送蒙武等人離去,祖龍眼中的冷冽仍未消退。
    二十年來的無力感深植心底,雖解決了一些,但更多隻能隱忍,表麵順從,不敢違逆。
    祖龍找不到正當理由對他們動手。
    然而。
    過去的仇怨,祖龍豈會忘懷?
    一句話:
    不是不報,隻是時候未到。
    祖龍靜靜等待那一天,將所有怨恨盡數發泄。
    離開章台宮後,蒙府內。
    “老蒙,你太過分了。”
    “這事兒你早就知道,卻一直瞞著我們。”
    王翦不滿地責備蒙武。
    “沒錯。”
    “你這樣做太不講義氣了。”
    桓漪皺眉道:“武安君是長公子,要不是今日大王親口提起,你是不是打算一輩子都不告訴我們?”
    “你們怎麽把賬算在我身上?”
    “此事大王特意叮囑,除非他本人開口,否則任何人不得透露,否則便是違抗王命。”
    “你以為我願意藏著掖著嗎?”
    聽到兩人的埋怨,蒙武忍不住回擊。
    “哈哈,這家夥急了。”
    王翦笑著調侃。
    “哈哈。”
    看著蒙武一臉委屈的樣子,桓漪也不禁笑了。
    “你們別取笑我了。”
    蒙武哼了一聲,嚴肅地說:“大王告訴你們趙遲的身份,正是為了讓你們提前做好準備。”
    “廢話。”
    “我們連這點見識都沒有嗎?”
    王翦不耐煩地說。
    然而。
    桓漪感歎道:“誰能想到武安君竟是長公子,大王的兒子,這對秦帝國來說是莫大的喜事。
    以武安君的能力,將來執掌秦帝國,絕不會遜於大王。”
    “嗯。”
    王翦點頭附和:“不說別的,光是武安君繼承王位,對我們大秦銳士就是好事。
    他出身軍旅,深知國家根基在於軍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無軍不足以威震四方,無軍不足以安定百姓。”
    “隻要全力支持武安君,我們家族的未來定會繁榮昌盛。”
    蒙武點頭道:“如今武安君已滅燕國,天下僅剩齊楚兩國。
    再過數年,天下必會統一,指日可待。”
    “曆經千百年紛爭的天下,終於迎來統一的曙光。”
    “而大王與武安君相認之日,便是統一之時。
    大王意誌一貫堅定,一旦決定,絕不更改。
    大王欲追封武安君之母為後,立武安君為太子。”
    “此事在朝堂上必將掀起波瀾。”
    “諸公子的支持者、宗室、權貴,都會站出來反對。”
    一場不可避免的肅清即將展開,無人能夠阻止大王的意誌。
    王翦語氣低沉地說道:“既然如此,身為臣子,隻需盡忠於君主,盡忠於大秦。
    大王之言即是王命,若有人膽敢違抗,那便是自取其咎,何必顧慮?”
    桓漪點頭稱是:“還是武人直接痛快,不像那些文臣,心思複雜,隻顧私利,全然不顧國家興亡。”
    “待天下歸一,這些異己之人最好一並清理,如此大秦方可長治久安。”
    蒙武聽完二人的對話,嘴角微揚,輕輕點頭,笑容中帶著一絲嘲諷:“歸根結底,在大王與武安君相認之日,最遺憾的人會是誰呢?”
    “誰?”
    王翦與桓漪齊齊看向蒙武。
    “李思。”
    蒙武的笑容意味深長。
    王翦與桓漪心領神會,相視一笑。
    齊國。
    “齊王殿下,我國正遭秦軍侵襲,已門戶大開,難以抵擋。
    懇請齊王發兵支援,否則燕國若被滅亡,秦帝國下一個目標或許就是楚國,甚至是齊國自身。”
    “外臣叩求齊王伸出援手。”
    “救燕國一命!”
    “隻要能擊退秦軍,無論條件如何,我們都願照辦。”
    齊國朝堂上,燕國使者伏跪殿內,涕泗橫流地哀求。
    然而,齊國朝堂內一片沉默。
    齊王穩坐龍椅,神色平靜。
    “燕國使者。”
    齊王開口,語氣淡漠。
    齊國與燕、楚之間曾有攻守同盟,約定合力抵禦秦帝國。
    但燕國曾派使臣行刺秦王,這為秦帝國提供了正當出兵的理由,齊國因此猶豫是否支援燕國。
    齊相後勝直言此事為燕國自找麻煩,而燕國使者則苦苦哀求齊王出手相助,強調唇亡齒寒的道理,指出齊國亦無法置身事外。
    齊王提出需楚國先行動員,自己才會響應。
    與此同時,楚國境內,年幼的楚王剛剛即位,對朝政尚顯稚嫩。
    階下楚國丞相李園手握燕國送來的密報,環視滿朝文武。
    “燕國已被秦帝國攻陷。”
    李園緩緩道出,“諸位如何看待此事?”
    楚國權力分散,有句諺語流傳:“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其中“三戶”
    指代楚國三大權貴家族,他們掌控著國家的核心權力。
    “丞相,燕國的衰敗實為自作自受,這次因刺殺秦王之舉而師出有名。
    我楚國與秦帝國並無宿怨,且秦雖強盛,楚亦不弱。
    秦雖有百萬大軍,但平定諸國後需留數十萬駐守,而楚之地廣民安,十萬之師足以抗衡。”
    一位楚國將領慷慨陳詞。
    其餘大臣亦紛紛附和。
    “誠如是。”
    李園頷首認可,內心篤定。
    時光飛逝。
    一個月後,燕國都城薊城。
    趙遲穩坐朝堂台階,眾將環列其下。
    “啟奏君上,燕國幾乎已被我軍攻破,疆土盡歸秦域。”
    “燕國至此時局……”
    屠睢欣喜若狂地報告。
    “燕國淪陷比我預想的快得多,諸將功不可沒。”
    趙遲笑容滿麵。
    “歸根結底,此次滅燕之戰首功當屬燕丹。”
    “若無燕丹,我軍怎會如此輕易覆滅燕國?”
    章邯打趣道。
    眾人聞言,皆撫掌大笑。
    “章將軍所言極是,大功獨屬燕丹!”
    “滅燕第一功臣,燕丹!”
    眾將領齊聲高呼。
    這場滅燕之戰,燕本想憑防守對抗敵軍,卻因燕丹輕敵,以為兵力占優即可擊敗秦軍,便集中全部兵力與趙遲的大軍決戰,結果自然是自食惡果。
    在攻滅燕國的秦軍將士看來,燕丹不過是個笑話。
    “敵軍或許自負,但我們秦軍將士絕不能自負。”
    趙遲語重心長地說,“驕傲自滿隻會自取滅亡,燕丹便是如此下場。”
    “君上的教誨,末將牢記於心。”
    眾將齊聲回應。
    “此次君上滅燕,又為大秦建立滅國之功,不知大王會如何封賞武安君?”
    任囂滿懷期待地問道。
    此言一出,其他將領也流露出期待的目光。
    “如今君上已是關內侯,滅燕大局已定,大王必定晉封武安君為徹侯,這是大秦當之無愧的第一爵位。”
    屠睢恭敬地說道。
    “正是,君上的功績,理應獲封徹侯。”
    眾將激動地附和。
    正當眾將滿懷期待之時,一名親衛急匆匆闖入大殿,興奮地稟報:“武安君,大王使者到!”
    話音未落,幾位王宮禁衛魚貫而入,領頭者手捧王詔,神情嚴肅。
    趙遲不敢怠慢,立刻起身上前,彎腰行禮,身旁眾將也隨之鞠躬。
    “臣等恭迎王詔!”
    眾人齊聲高呼。
    “秦王詔曰:武安君趙遲再立滅國戰功,堪稱空前偉業。”
    “現賜武安君再升一爵,封為徹侯,享受徹侯的年俸與封地,可統領八千親衛私兵。”
    “賜封地雍城全境。”
    “賜黃金萬兩,布匹萬匹,良田萬畝。”
    喜歡大秦:我竟是始皇長公子請大家收藏:()大秦:我竟是始皇長公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