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武舉製度正推行

字數:7109   加入書籤

A+A-


    朝堂之上,氣氛凝重而肅穆,猶如沉甸甸的鉛雲壓頂。金鑾殿內,雕梁畫棟在燭火的映照下散發著威嚴而莊重的光輝,仿佛歲月沉澱的智慧之光在閃耀。眾大臣身著華麗而規整的朝服,整齊地位列兩旁,宛如一幅幅古老而莊重的曆史畫卷,沉默中透著莊嚴。
    蘇然身姿挺拔,恰似一棵蒼鬆傲立在山林之間,神色鎮定自若,目光中透著一股堅定與自信,仿佛能夠穿透這朝堂上的重重迷霧,直抵那充滿希望的未來曙光。他深吸一口氣,那沉穩有力的呼吸聲在這寂靜得仿佛能聽見心跳的朝堂上微微回蕩,隨後他毅然上前一步,衣袂輕輕擺動,宛如清風拂過的荷葉,優雅而自然。他拱手向高高在上的李世民行禮,那行禮的姿態,恭敬而大氣,盡顯臣子對帝王的尊崇與敬畏。禮畢,他緩緩開口道:
    “陛下,微臣今日鬥膽,欲向陛下進言有關科舉製度之革新。科舉之製,自隋而起,曆經我大唐數代君王的精心推行與不斷完善,已然成為我大唐選拔賢才的無上重器,其功績堪稱千秋不朽,福澤後世綿綿。然而,時移世易,當今之大唐,內有百姓對安居樂業的殷切期盼,他們渴望生活富足、安寧祥和,期望子女能夠憑借自身努力獲得光明前途;外有疆土安寧穩固之重任,四方蠻夷對我大唐的疆土虎視眈眈,侵擾之事時有發生。在如此局勢之下,對人才的需求愈發多元與全麵。往昔之科舉,側重於文才之選拔,誠然,此為我朝培育出無數棟梁之材,他們以卓越的文才治理國家、撰寫華章,為大唐的繁榮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於這風雲變幻、複雜多變的當世,似乎略有不足。”
    李世民端坐在那象征著至高無上權力的龍椅之上,身姿偉岸,宛如一座巍峨聳立的山峰,給人以不可撼動之感。他身上的龍袍,那用金線精心繡製的金龍在燭光的搖曳下熠熠生輝,仿佛隨時都會躍然而出,翱翔九天之上。他那深邃如淵的眼眸微微眯起,眼神中流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興趣與期待,猶如夜空中閃爍的微弱星辰,雖光芒細微卻足以照亮蘇然前行的道路,給予他繼續進言的勇氣與動力。他輕輕抬手,示意蘇然繼續說下去,那動作優雅而威嚴,盡顯一代帝王的非凡風範。
    蘇然見狀,心中稍安,遂振聲說道:“微臣以為,可於科舉之中增設武舉科目。想我大唐,疆土遼闊無垠,仿若一頭沉睡卻蘊含無盡力量的雄獅橫臥於東方大地。然而,周邊亦時有蠻夷虎視眈眈,侵擾我邊境之地,掠奪百姓財物,破壞和平生活。文治固然如春風化雨,滋潤著大唐的每一寸土地,使百姓安居樂業,文化繁榮昌盛。但武功亦如雷霆萬鈞,是守護這錦繡山河的堅固壁壘,是抵禦外敵入侵的堅強防線。武舉之設,恰似打開了一扇通往英雄輩出時代的宏偉大門,能夠廣納天下武藝高強、精通兵法之豪傑。其考試項目,可分騎射、武藝、兵法等諸項。於騎射一項,可考其騎術之精湛與否,及射箭之精準度。試思之,那廣袤的草原之上,駿馬奔騰如疾風驟雨,考生騎於馬背之上,身姿矯健,如行雲流水般駕馭韁繩,彎弓搭箭,箭鏃劃破長空,直中靶心,此等場景,方能彰顯我大唐兒郎之豪邁英姿。武藝則涵蓋刀槍劍戟等諸般兵器之運用,觀其招式之淩厲、功底之紮實。刀光劍影之間,是力量與技巧的完美融合,是勇氣與智慧的激烈碰撞。兵法之考,可察其謀略之深淺,是否具統軍作戰之能。古有孫子兵法,以智謀決勝千裏之外,今之考生若能深諳此道,於沙盤之上推演戰局,製定戰略,調兵遣將,便可為我大唐之軍旅注入無窮智慧。評判標準亦當嚴謹分明,由朝中諸公與軍中宿將共同組成評判團,依考生表現評定優劣。朝中諸公,飽讀詩書,深諳禮儀製度,可從考生之儀表風範、應對之策等方麵考量;軍中宿將,身經百戰,精通軍事謀略,自能對考生之武藝、兵法運用等作出精準評判。如此一來,既能為我大唐選拔出能征善戰之武將,充實軍旅,保家衛國,又可使民間習武之風興盛,令我大唐子民皆懷尚武之精神。君可見,鄉野之間,孩童們以木劍為兵,以沙石為陣,模擬戰鬥之場景,此乃尚武精神之萌芽,若加以引導培育,必將長成參天大樹,庇佑大唐之萬世基業。此乃一舉多得之策,望陛下斟酌。”
    蘇然言罷,朝堂大臣們頓時議論紛紛,仿若平靜的湖麵投入了一顆巨石,激起千層浪濤。有的大臣輕撫胡須沉思,那長長的胡須在指尖輕輕撚動,眉頭微皺,目光深邃,似在權衡其中利弊得失。他們的眼神中閃爍著複雜的光芒,既有對舊製的深厚情感與習慣依賴,又有對新製可能帶來變革與進步的憧憬與期待。有的則麵露驚訝之色,對這新奇大膽的提議頗感意外,嘴巴微微張開,似乎想要說些什麽,卻又被這突如其來的衝擊弄得一時語塞,陷入沉思之中。亦有部分武將出身的大臣微微點頭,對武舉之設頗為讚同,認為此舉可讓更多有武略之人有施展抱負之機會。他們的臉上洋溢著興奮之色,仿佛已經看到了未來大唐軍隊的威武之師在戰場上奮勇殺敵、保家衛國的壯麗場景。而那些久習文墨、尊崇舊製的文臣,卻不禁皺起眉頭,心中對這武舉之議存有疑慮與抵觸。他們交頭接耳,低聲議論,那聲音雖小,卻在這寂靜的朝堂上清晰可聞,似在訴說著對傳統科舉製度的堅守與對未知變革的擔憂。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此時,一位資深文臣徐大人緩緩出列,向李世民恭敬行禮後,清了清嗓子說道:“陛下,臣以為蘇然大人之提議雖看似新穎且有其誘人之處,然科舉之事關乎我大唐根基,不可輕易變動。自前朝以來,文舉取士已深入人心,諸多世家子弟皆自幼苦讀經史子集,研習詩詞歌賦,以求通過科舉踏入仕途,光宗耀祖。若增設武舉,恐會使文人士子之心惶惶,認為朝廷重武輕文,從而懈怠於學問之道。且武人多性剛直,若大量湧入朝堂,與文臣共處,其行事風格、價值觀念諸多不同,恐易生齟齬,不利於朝堂之和諧穩定。”徐大人說完,微微抬頭,目光中帶著一絲憂慮地看向李世民。
    武將陣營中素有威望的趙將軍聽聞,立刻跨前一步,抱拳道:“陛下,徐大人之言差矣。如今天下雖暫歸大唐一統,但四方邊境並不安寧。北狄時常南下牧馬,掠奪我邊民財物;西戎亦有不軌之心,妄圖侵擾我西域商路。我大唐之軍,雖有諸多忠勇之士,但良將之才仍嫌不足。武舉之設,正是為我大唐廣納賢能武將之絕佳契機。至於文臣所憂朝堂不和,臣以為不過是杞人憂天。文臣治國理政,武將戍邊衛國,各司其職,隻要陛下聖明,加以調和,何愁不能和諧共處?且武舉選拔出的武將,亦需學習兵法謀略,知曉忠義之道,並非僅有匹夫之勇。”趙將軍聲如洪鍾,話語中充滿了對武舉的堅定支持。
    蘇然見雙方各執一詞,爭論漸趨激烈,再次上前一步,向李世民和群臣拱手道:“陛下,諸位大人,且聽微臣一言。臣提出武舉之議,絕非是要動搖文舉之根本,亦非是要挑起文臣武將之爭。文舉已然為我大唐選拔出無數賢能的文官,他們在治理百姓、推行教化、製定國策等諸多方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武舉,隻是為了補充我大唐在軍事人才選拔上的不足。如今之世,風雲變幻莫測,僅有文治而無武功,猶如鳥之單翼,難以翱翔於天地之間。”
    蘇然微微停頓,掃視了一眼群臣,繼續說道:“對於文臣大人所擔憂的文人士子懈怠學問之事,臣以為可在武舉的推行過程中,加強對文才方麵的兼顧。比如,在武舉考試中,增設策論一項,要求考生對軍事策略、邊疆治理等方麵提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如此一來,可促使武舉考生亦重視文才的修養,也能讓他們更好地理解軍事與政治、民生之間的關聯。而對於武將與文臣共處朝堂可能產生的矛盾,朝廷可製定詳細的禮儀規範和職責劃分,明確各自的權限與義務。同時,可定期舉辦文臣武將共同參與的朝會、軍演等活動,增進彼此的了解與信任。”
    李世民坐在龍椅上,認真傾聽著眾人的辯論,心中思緒萬千。他深知科舉製度對於大唐的重要性,文舉已然為大唐培育出了一個龐大的文官集團,他們支撐著大唐日常的政務運轉,使大唐在文化、經濟等諸多方麵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然而,邊境的局勢也確實嚴峻,近年來,雖有李靖等名將率軍征戰,取得了不少勝利,但優秀的軍事將領數量仍顯匱乏,且隨著大唐版圖的不斷擴張,對武將的需求隻會日益增加。武舉的提議,無疑是一個解決當前困境的大膽嚐試,但正如文臣們所擔憂的,這其中也蘊含著諸多風險和挑戰。
    李世民目光深邃地看向蘇然,問道:“蘇然,你所言武舉增設策論一項,具體該如何實施?又如何保證評判的公正與客觀?”
    蘇然恭敬地回答道:“陛下,在策論考試中,可由禮部與兵部共同出題,題目圍繞軍事曆史、當下邊疆局勢、軍事與民生的關係等方麵。例如,可讓考生分析前朝著名戰役的得失,探討如何在保障邊民生活的前提下加強邊防建設,或者對我大唐與周邊某一國家的軍事外交策略提出自己的見解。評判方麵,可由禮部選派精通經史的文官、兵部選派經驗豐富的將領以及翰林院的學士共同組成評判小組。文官可從文章的文理、邏輯、對經史典故的運用等方麵進行評判;將領則可從軍事策略的可行性、對實際戰爭情況的了解程度等方麵考量;翰林院學士則負責總體的協調與監督,確保評判過程遵循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這樣一來,既能全麵考察武舉考生的文才與軍事素養,又能保證評判結果的可信度。”
    李世民微微點頭,似乎對蘇然的回答較為滿意。這時,另一位文臣錢大人又站了出來,說道:“陛下,即便武舉考試能夠如蘇然大人所言那般完善,但民間習武之風一旦興盛,若無妥善的管理與引導,恐會滋生諸多事端。鄉野之間,若人人皆習武好鬥,難免會出現恃強淩弱、聚眾鬥毆之事,破壞地方治安,影響百姓安居樂業。”
    蘇然微微一笑,回應道:“錢大人所憂不無道理。然對於民間習武之風,朝廷可采取一係列措施加以引導。首先,各地官府可設立武學館,聘請武藝高強且品德端正的武師任教,製定規範的習武課程與紀律。武學館不僅傳授武藝,還可教導學員忠義愛國之道、禮儀規範等。其次,對於民間私自開設的武館、拳社等習武場所,官府可進行登記備案,定期派人巡查,確保其教學內容健康合法,無不良誘導。再者,可在民間舉辦武藝交流活動,如比武大會等,但需在官府的監管之下進行,將其作為一種展示武藝、增進交流、弘揚尚武精神的平台,而非爭鬥的場所。如此,既能促進民間習武之風的健康發展,又能避免錢大人所擔憂的亂象發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朝堂上的爭論仍在繼續,文臣們從文化傳承、朝堂穩定、社會秩序等多個角度對武舉提出了質疑和擔憂;武將們則從國家安全、軍事需求、武將培養等方麵力挺武舉。而李世民始終靜靜地坐在龍椅上,聽著各方的意見,猶如一位沉穩的舵手,在這洶湧的輿論浪潮中思索著大唐的未來航向。
    隨著時間的推移,天色漸漸暗了下來,燭光在微風中搖曳,映照著大臣們或激動或沉思的麵容。李世民見眾人爭論不休,且天色已晚,便開口道:“今日關於武舉之議,諸位愛卿皆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朕已知曉各方之顧慮與期望。然此事關乎重大,不可倉促定論。朕決定,將蘇然所提武舉之事交予三省六部,由諸位愛卿共同商議,詳細擬定武舉的章程、考試科目、評判標準、推行方式以及應對可能出現問題的措施等。待一切商議妥當,再呈朕審閱,朕將綜合考量,最終定奪。”
    群臣聞言,紛紛停止爭論,齊聲向李世民行禮道:“陛下聖明。”
    這場關於科舉革新的朝堂大討論暫時落下帷幕,但它所引發的波瀾卻在大唐的朝堂內外久久回蕩。文臣們回到家中,依然在書房中踱步沉思,權衡武舉之利弊;武將們則在軍營中與部下們談論著武舉可能帶來的新機遇,期待著能有更多誌同道合的戰友加入。而蘇然,望著皇宮的方向,心中既有著對武舉未來的憧憬,也有著對未知挑戰的擔憂。他深知,這隻是大唐科舉革新之路的開端,前方還有漫長而崎嶇的道路等待著他和大唐去探索。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三省六部的官員們忙碌起來,他們召集各方人士,包括有名望的學者、經驗豐富的將領、地方官員等,共同商討武舉之事。會議室內,常常傳出激烈的爭論聲,各種觀點相互碰撞、交融。
    禮部的官員們起初對武舉仍心存疑慮,但在深入探討後,也逐漸認識到武舉若能妥善施行,或許能為大唐帶來新的活力。他們開始積極參與到武舉章程的擬定中,提出了許多關於禮儀規範、文化考核方麵的建議。例如,在武舉考生的入場儀式、考試過程中的禮儀舉止等方麵製定嚴格的規範,以體現大唐的禮儀之邦風範;在策論考試中,進一步明確對經史典故運用的要求,強調文辭優美與思想深度並重。
    兵部的官員們則對武舉充滿熱情,他們詳細規劃著騎射、武藝、兵法等考試項目的具體內容和評判標準。對於騎射考試,他們選定了專門的校場作為考場,設置了不同距離、不同難度的靶位,以全麵考察考生的騎術和射箭技巧。在武藝考試方麵,邀請了各大門派的武術高手參與製定考核標準,確保能夠準確評判考生對各種兵器的掌握程度。兵法考試則結合實際戰爭案例,要求考生進行分析和應對策略的製定,同時還計劃邀請一些著名的軍事戰略家來擔任部分場次的考官。
    而戶部則從財政的角度出發,考慮武舉的推行成本。舉辦武舉考試需要建設考場、聘請考官、提供考試器材等,這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戶部官員們經過核算,提出了一係列節約成本、合理利用資源的方案。比如,利用現有的軍事校場進行改造,作為武舉的主要考場,既能滿足考試需求,又能節省建設費用;考官的聘請可采取兼職與專職相結合的方式,除了朝中大臣和軍中將領外,還可邀請一些退休的武將和學者擔任,給予適當的報酬。
    經過數月的商討和修訂,一份詳盡的武舉章程終於擬定完成。這份章程涵蓋了武舉的各個方麵,從考生的報名資格、考試項目、評判標準,到武舉出身者的仕途安排、民間習武的管理規範等,都有明確的規定。
    當這份章程呈送到李世民麵前時,他仔細地審閱著,時而微微點頭,時而陷入沉思。章程中的許多內容都讓他感到滿意,比如武舉與文舉的平衡設計、對考生綜合素質的全麵考察、對民間習武的合理引導等。但他也發現了一些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例如在武舉出身者的晉升機製上,還需要更加明確和合理,以避免出現武人晉升過快或過慢的情況,影響軍隊的士氣和戰鬥力。
    李世民將自己的意見批注在章程上,發回三省六部,要求他們再次進行修訂。這一次,官員們更加謹慎細致,他們深知這是關乎大唐未來的重要製度革新,不容有絲毫差錯。
    終於,在經過多次修改後,武舉製度正式在大唐頒布施行。消息傳出,整個大唐都為之震動。在各地的城市和鄉村,年輕的子弟們紛紛摩拳擦掌,那些有武藝天賦和報國之誌的少年們看到了新的希望,開始更加刻苦地習武習文。武學館如雨後春筍般在各地興起,盡管有著嚴格的管理規範,但依然吸引了眾多學子前來求學。
    而在朝堂之上,文臣武將們也在密切關注著武舉的推行情況。首次武舉考試的籌備工作緊張而有序地進行著,考場的布置、考官的選拔、考生的報名審核等都在有條不紊地開展。
    蘇然作為武舉的倡導者,更是忙得不可開交。他親自參與到考場的最後檢查工作中,確保一切都符合章程的要求。看著即將迎來考生的考場,他心中感慨萬千。他知道,這是大唐走向新輝煌的一步,無論前方有多少困難和挑戰,他都將堅定地走下去,見證武舉在大唐曆史長河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隨著考試日期的臨近,各地的考生紛紛奔赴京城。他們有的來自名門世家,有的來自普通百姓家庭,但此刻,他們都懷著同一個夢想——在武舉考試中脫穎而出,為大唐效力,成就自己的英雄之名。京城的客棧、旅店都住滿了考生,街頭巷尾都能聽到他們談論武藝、兵法的聲音,整個京城都彌漫著一股緊張而又充滿希望
    喜歡古戒覺醒:蘇然都市穿越傳奇請大家收藏:()古戒覺醒:蘇然都市穿越傳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