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民心所向盛世初現

字數:5410   加入書籤

A+A-


    鹹陽宮內,一股無形的緊張感終於隨著陳勝及其同黨被一網打盡的消息而悄然消散。
    那份由蘇然呈上的密報,以及嬴政隨後雷厲風行的內部調查,如同一把快刀,斬斷了初萌的叛亂枝節。
    先前因新政推行而緊繃的空氣,似乎也因此鬆弛了幾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壓抑後的期待。
    隨著最大的阻礙被清除,新政的推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整個秦國。
    從關中沃土到邊陲小縣,各地官府在新頒布的法令指導下,井然有序地進行著各項改革。
    統一度量衡、修馳道、建立郡縣郵驛體係,每一項措施都如同精密的齒輪,帶動著這個古老帝國向著一個全新的方向運轉。
    不過數月,變化已然顯現。
    商旅往來因道路的暢通和貨幣度量衡的統一而變得更加便捷高效,原本閉塞的地區也逐漸煥發出新的活力。
    農田水利得到修繕,新作物的試驗田在蘇然的指導下初見成效,糧倉日漸充盈。
    普通黔民最先感受到的是賦稅的調整和更為公平的徭役製度,雖然生活依舊辛勞,但眼中卻多了幾分對未來的希冀。
    蘇然與董雪的名字,也隨著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好處,在民間被百姓們悄然傳頌,前者被視為神人弟子,後者則被讚為心懷天下的才女。
    鹹陽宮,朝堂之上。
    嬴政高坐禦座,龍目之中閃爍著滿意的光芒。
    他俯瞰著階下群臣,聲音沉穩而威嚴:“諸位愛卿,新政推行至今,成效如何,想必爾等皆有耳聞目睹。陳勝之流,不過是螳臂當車,妄圖阻礙大秦邁向強盛的腳步,如今宵小已除,朕意已決,新政將作為國之根本,繼續深化推行!”
    “陛下聖明!”群臣驚呼。
    嬴政的目光轉向蘇然,帶著顯而易見的讚賞:“蘇卿,此次你不僅洞察奸謀,更以新政造福萬民,功不可沒。朕要重賞於你!”
    “為陛下分憂,為大秦萬民謀福祉,乃臣之本分,不敢居功。”蘇然謙遜地躬身行禮,他身著官服,更顯英姿勃發,眉宇間的陽光熱血未曾因宮廷的沉肅而消減半分。
    站在百官前列的丞相李斯,此刻的表情有些複雜。
    他曾對蘇然帶來的諸多“新奇”之物和大膽的改革方略保持著深深的警惕,認為這些都可能動搖國本。
    然而,陳勝一案中,蘇然的果決與智謀讓他刮目相看,而新政帶來的實際效益,特別是各地呈上來的關於稅收增加、民心漸安的奏報,更是讓他不得不重新審視這位年輕的客卿。
    他的眉頭依舊習慣性地微蹙,但眼神中卻少了幾分往日的銳利審視,多了幾分深思。
    他出列,聲音依舊謹慎:“陛下,新政雖初見成效,然諸多細節尚需打磨,臣以為,當穩中求進,不可操之過急,以免地方官吏曲解上意,反而滋生事端。”
    嬴政微微頷首:“丞相所言亦有道理。新政的推行,非一日之功。”他顯然聽出了李斯話語中鬆動的意味,心中更是滿意。
    李斯的支持,哪怕是謹慎的,對於穩定朝局、減少阻力也至關重要。
    就在這君臣相得,氣氛漸趨和諧之際,一個不合時宜的聲音響了起來。
    “陛下!臣有不同看法!”
    眾人循聲望去,隻見博士淳於越排眾而出。
    他年過半百,須發花白,一身儒袍洗得發舊,臉上帶著一股子不容置疑的執拗。
    作為朝中保守派的代表,淳於越對蘇然所推行的一切“奇技淫巧”和“違背祖宗之法”的新政向來嗤之以鼻。
    此刻,他終於按捺不住了。
    “淳於博士有何高見?”嬴政的語氣平淡,但眼神中卻掠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冷意。
    他欣賞蘇然的革新,自然不喜有人在此時跳出來唱反調。
    淳於越昂首挺胸,聲音洪亮:“陛下,臣以為,蘇然所推行之新政,看似利國利民,實則禍亂之源!我大秦自商君變法以來,重農抑商,崇尚法度,方有今日之強盛。如今蘇然所為,輕徭薄賦以媚黔首,鼓勵商賈流通以逐末利,修築馳道耗費民力,推廣新作物更是聞所未聞!此等做法,與聖賢之道背離,與祖宗之法相悖!長此以往,民心浮動,國本動搖,恐非國家之福啊!”
    他頓了頓,目光如炬地掃過蘇然:“況且,此子來曆不明,言行詭譎,驟得陛下恩寵,參與國之大政,焉知其沒有包藏禍心?昔日六國奸細,亦常以花言巧語蠱惑君王!請陛下明察!”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頓時一片寂靜。
    不少受儒家思想影響的老臣,以及一些因新政觸動了自身利益的官員,眼中都露出了些許讚同之色。
    李斯眉頭再次緊鎖,目光在淳於越和蘇然之間遊移,並未立刻表態。
    董雪站在殿角旁聽,聞言不禁為蘇然捏了一把汗。
    她知道淳於越在儒生中頗有聲望,其言論極具煽動性。
    嬴政麵色微沉,卻沒有立刻發作,而是將目光投向了蘇然:“蘇卿,淳於博士所言,你如何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蘇然神色平靜,仿佛早已料到會有此一劫。
    他向前一步,朗聲道:“陛下,淳於博士之憂國憂民之心,蘇然敬佩。然則,時代在變,法度亦需因時而變。所謂祖宗之法,亦是前人因應當時之需所立。若一味固守,刻舟求劍,豈非愚昧?”
    他轉向淳於越,語氣平和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力量:“博士言新政媚黔首,敢問博士,何為國之根本?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若百姓流離失所,食不果腹,縱有萬千嚴法,亦難保國家長治久安。新政輕徭薄賦,旨在讓百姓休養生息,安居樂業,此乃固本之策,何來媚俗之說?”
    “至於鼓勵商賈流通,”蘇然繼續道,“農為國本不假,然商賈流通有無,亦能促進百業興旺。鹽鐵之利,布帛之用,皆需商賈運送。若貨物不暢,百物騰貴,受苦的依舊是百姓。新政規範商律,統一度量衡,正是為了讓商業有序發展,反哺農業,增加國庫歲入,何來逐末之說?”
    他深吸一口氣,聲音愈發鏗鏘:“修築馳道,看似耗費民力,然一旦建成,則政令可一日千裏,軍情可及時傳遞,商旅往來便利,物資調配迅速。此乃利在千秋之舉!至於新作物,更是上天賜予大秦的福祉,能讓同樣的土地養活更多的人口,徹底解決困擾我華夏千年的饑饉問題,博士僅憑聞所未聞便一概否定,是否太過武斷?”
    蘇然每說一條,便輔以他預先準備好的、經過初步驗證的數據和各地匯總上來的積極反饋。
    從各地新開墾的田地麵積,到商稅的初步增長,再到馳道修建後物資運輸效率的提升預估,一條條,一件件,清晰明了,無可辯駁。
    “至於蘇某來曆,”蘇然微微一笑,“清者自清。蘇某所為,皆為大秦,為陛下,為天下蒼生。若陛下與諸位大臣信不過蘇某,蘇某願即刻交出所有差事,隻求新政能夠繼續推行,造福萬民。”
    淳於越被蘇然一連串的反問和詳實的數據駁得麵紅耳赤,張口欲辯,卻發現自己除了重複“祖宗之法不可變”、“聖賢之道”之外,再也拿不出任何有力的論據。
    他引以為傲的經義,在蘇然擺出的實實在在的民生改善麵前,顯得如此蒼白無力。
    朝堂上,原本一些持觀望態度的大臣,在聽完蘇然的辯解後,也紛紛點頭,麵露讚同之色。
    他們或許不懂蘇然那些新奇的理論,但他們看得懂數字,聽得懂民心。
    李斯一直沉默地聽著,此刻蘇然的言辭滴水不漏,既有高遠眼光,又不乏務實之策,更重要的是,他所描繪的前景,確實對大秦有著莫大的吸引力。
    他悄然歎了口氣,知道大勢已定。
    嬴政龍顏大悅,朗聲笑道:“好!說得好!蘇卿之才,堪比商君、管仲!淳於博士,你所憂慮者,朕亦曾思量。然則,時代洪流,浩浩蕩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朕意已決,新政不僅要繼續,更要大力推廣,務必使其深入大秦每一個角落!”
    “陛下聖明!”這一次,山呼之聲更加整齊洪亮,其中也夾雜了不少先前搖擺不定的大臣。
    淳於越麵如死灰,頹然退下。
    他知道,自己所代表的那個舊時代,正在被這個年輕人和這位銳意進取的帝王,毫不留情地碾碎。
    嬴政隨即宣布了對蘇然的進一步封賞,並責成他與相關官員共同負責,對新政進行持續的完善和監督。
    蘇然與董雪等人,再次投入到繁忙的事務之中,他們走訪鄉野,聽取民意,解決新政推行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確保每一項惠民政策都能真正落到實處。
    秦國上下,一時間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蓬勃朝氣。
    舊的壁壘正在被打破,新的秩序正在建立。
    田野間,農人臉上的笑容多了;市集裏,商販的吆喝聲更響了;學堂中,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也似乎更加清脆。
    一股欣欣向榮的氣息,彌漫在鹹陽的街頭巷尾,人們交口稱頌著新政帶來的好處,盛世的曙光,仿佛已然初現。
    然而,就在整個鹹陽都沉浸在這股樂觀向上的氛圍中時,無人知曉,在鹹陽城外數十裏的一處密林邊緣,一道目光幽深的身影,正靜靜地注視著這座沐浴在霞光中的雄偉都城。
    那身影隱藏在樹影的斑駁之中,與暮色幾乎融為一體,隻有偶爾拂過的晚風吹動其衣角時,才顯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輪廓。
    他已在此佇立良久,仿佛一尊沉默的雕像,帶著不為人知的心思,審視著那片正在發生巨變的土地,以及那座風雲際會的權力中心。
    喜歡古戒覺醒:蘇然都市穿越傳奇請大家收藏:()古戒覺醒:蘇然都市穿越傳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