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太平公主弄權術
字數:4067 加入書籤
一、繈褓中的金枝:武則天的掌上明珠
唐高宗麟德二年的長安大明宮,紫宸殿的偏殿裏傳來一陣嬰兒的啼哭。武則天小心翼翼地接過繈褓,看著女兒粉雕玉琢的小臉,眼角的笑意藏都藏不住。這是她與唐高宗李治的小女兒,後來被封為太平公主的傳奇女性。據《新唐書·太平公主傳》記載:“主,武後所生,愛之過於諸女。”這種寵愛,從太平公主出生便已注定。
武則天對這個女兒的疼愛到了何種程度?野史《控鶴監秘記》裏有個故事:太平公主三歲時,吐蕃派使者前來求婚,點名要娶唐朝公主。武則天舍不得女兒遠嫁,又不好直接拒絕,便命人在宮中修建了一座“太平觀”,讓女兒以“為祖母祈福”的名義出家,借此推掉婚事。觀中的陳設極盡奢華,連香爐都是用西域進貢的暖玉雕琢而成,冬天焚香時,玉爐會透出溫香熱氣——這便是“太平公主出家避婚”的典故,雖不見於正史,卻說明了武則天對女兒的疼愛。
太平公主的童年,是在錦衣玉食與權力陰影中度過的。她常常跟著母親出入朝堂,躲在帷帳後麵,看武則天與大臣們議事。那些複雜的政治術語、大臣們的察言觀色,像種子一樣埋進她的心裏。有一次,武則天問她:“你覺得朝堂上的宰相們,誰最有才幹?”年僅十歲的太平公主眨眨眼,指著宰相狄仁傑說:“狄公斷案如神,比戲文裏的包龍圖還厲害。”武則天聽了哈哈大笑,從此更覺得這個女兒“類我”——既有女子的細膩,又有不輸男子的見識。
二、兩次婚姻的玄機:從薛紹到武攸暨
太平公主的第一次婚姻,嫁給了唐高宗的外甥薛紹。婚禮的盛大程度,創下了長安城的紀錄。《朝野僉載》記載:“婚禮於萬年縣館,門隘不能容翟車,有司毀垣以入。自興安門至宣陽坊,道旁燃燭,槐木為枯。”意思是婚車太大,城門進不去,隻好拆了城牆;沿路點燃的蠟燭,把槐樹都烤枯了。這場婚禮,與其說是皇家嫁女,不如說是武則天向天下展示權威的政治表演。
可惜好景不長,垂拱四年,薛紹的哥哥薛顗yi)參與了李唐宗室的謀反,連累薛紹下獄。武則天為了震懾反對勢力,竟下令將薛紹餓死在獄中。《舊唐書·太平公主傳》記載:“紹以謀逆伏誅,主懼,乞為尼以贖,不許。”太平公主跪在母親麵前,哭著請求出家為尼,武則天卻不為所動——在權力麵前,女兒的幸福也可以犧牲。
幾年後,武則天為太平公主選了第二任丈夫:她的侄子武攸暨。為了讓太平公主順利改嫁,武則天竟暗中處死了武攸暨的原配妻子。這次婚姻,明眼人都看得出是政治聯姻——武則天想通過女兒,將李唐與武周兩個家族緊緊捆綁。太平公主似乎也明白了母親的用意,婚後對武攸暨相敬如賓,卻在私下裏開始培植自己的勢力。據《新唐書》記載,她“益縱聲色,田園遍近甸,市易造作,吳、蜀、嶺表車馬不絕”,意思是她大肆收斂財富,在長安周邊購置田產,派商船到各地做生意,排場比皇子還大。
三、神龍政變的推手:從幕後到台前
聖曆元年,武則天病重,住在迎仙宮,隻有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在身邊伺候。太平公主意識到,改朝換代的機會來了。她聯絡了宰相張柬之、羽林將軍李多祚,又說服哥哥李顯當時的太子)參與政變。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張柬之率羽林軍衝入玄武門,誅殺二張,逼武則天退位——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神龍政變”。
太平公主在這次政變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她不僅提供了二張“謀反”的證據,還親自入宮,勸說母親傳位給李顯。《資治通鑒》記載:“公主多權略,武後以為類己,每與謀議。”政變成功後,李顯複位,是為唐中宗,太平公主因功被封為“鎮國太平公主”,食邑增至五千戶,這在唐代公主中是前所未有的榮耀。
中宗即位後,朝政被韋後和安樂公主把持。韋後想學武則天當女皇帝,安樂公主甚至吵著要當“皇太女”。太平公主看不慣她們的跋扈,又開始暗中布局。景龍四年六月,臨淄王李隆基後來的唐玄宗)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後和安樂公主。太平公主再次站對了隊伍,她親自帶人入宮,宣布廢黜韋後所立的傀儡皇帝,擁立哥哥李旦唐睿宗)即位。
四、權傾朝野的“鎮國”:七位宰相五出其門
唐睿宗李旦即位後,太平公主的權勢達到了頂峰。《舊唐書·太平公主傳》稱:“主既負其功,益橫恣,田園遍於近甸,皆上腴。吳、蜀、嶺表,市作器用,州縣護送,道相望也。”她的府邸比皇宮還要豪華,光奴婢就有上千人,珍寶古玩堆積如山。更厲害的是,她開始直接幹預朝政——當時朝廷的七位宰相中,有五位是她的門生,時人稱“七位宰相五出其門”。
太平公主的弄權手段,可謂爐火純青。她知道睿宗性格懦弱,便常常在他麵前搬弄是非,今天說這個大臣謀反,明天說那個皇子結黨。有一次,她坐著轎子到中書省中央辦公廳),把宰相們召集起來,當場宣布罷免某位官員,就像吩咐家奴一樣隨意。《朝野僉載》裏記載了一個細節:她的兒子薛崇行、薛崇敏、薛崇簡都被封王,連她的乳母的兒子都當了三品官,真正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她還喜歡搞“政治投資”,在長安城的興道坊開了一家“太平酒肆”,表麵上是賣酒,實則是情報中轉站。各地來的官員、商人,都要到這裏“喝酒”,實則是向太平公主匯報消息、送上賄賂。酒肆的後堂裏,有一麵巨大的屏風,上麵畫著長安地圖,太平公主常對著地圖,指點手下如何安插親信、監視政敵——這簡直就是一個民間版的“軍機處”。
五、與李隆基的較量:姑侄鬥法的巔峰
太平公主的權勢,引起了太子李隆基的警惕。李隆基年輕有為,又有“唐隆政變”的功勞,在朝中威望日增。姑侄兩人的矛盾,逐漸從暗中較勁變成公開對抗。太平公主散布謠言,說李隆基不是嫡長子,不該當太子;又派人監視李隆基的一舉一動,甚至在他的飲食裏下過毒《新唐書·太平公主傳》)。
李隆基也不是吃素的。他提拔了姚崇、宋璟等能幹的大臣,又暗中聯絡羽林軍將領,準備反擊。有一次,太平公主在光範門攔住宰相們,公開要求罷免李隆基的太子之位,遭到宋璟的嚴厲駁斥:“東宮有大功於天下,真宗廟社稷之主,公主奈何忽有此議!”《資治通鑒》)
先天元年,睿宗禪位給李隆基,是為唐玄宗。太平公主不甘心失敗,決定鋌而走險,發動政變推翻李隆基。她聯絡了宮中的禁軍將領、禦林軍軍官,甚至買通了宮女,準備在李隆基舉行祭天儀式時動手。誰知消息走漏,李隆基搶先一步,調動羽林軍包圍了太平公主的府邸。
六、玉殞香消的結局:一場政變的落幕
先天二年七月三日,李隆基下令逮捕太平公主的黨羽。她的兒子薛崇簡因為早就看不慣母親的所作所為,主動向李隆基告密,被免於處罰。太平公主見大勢已去,逃進終南山的佛寺裏,躲了三天三夜。《舊唐書》記載:“主走南山佛寺,數日乃出,賜死於家。”李隆基念及姑侄情分,沒有公開處斬,而是賜她在家中自盡。
太平公主死後,她的家產被抄沒,光是綾羅綢緞就堆滿了幾個倉庫,珍寶古玩比皇宮還多,光是放債的契約就有幾大箱。負責抄家的官員發現,她府中甚至藏有皇帝才能用的儀仗器物,可見其野心之大。唐玄宗李隆基下令,將太平公主的兒子除了薛崇簡)全部處死,黨羽也被一一清算,這場持續多年的姑侄鬥法,終於以李隆基的勝利告終。
七、曆史天平上的評價:紅妝時代的句號
太平公主的一生,橫跨武則天、中宗、睿宗、玄宗四朝,三次參與政變,兩次擁立皇帝,是唐代曆史上最有權勢的公主之一。史書對她的評價褒貶不一:《新唐書》說她“性警敏,多權略”,肯定她的政治才能;《舊唐書》則批評她“挾所愛,佻橫溢”,指責她的跋扈專權。
在民間傳說中,太平公主的形象更加豐滿。《薛剛反唐》等小說裏,她被塑造成李唐王朝的保護者,多次拯救李家子孫於危難;而在一些野史筆記中,她的私生活被無限放大,說她效仿母親武則天,養了許多男寵,其中最有名的是一個叫“蓮花六郎”的美少年,堪比張昌宗《控鶴監秘記》)。
無論如何,太平公主的死,標誌著唐代“紅妝時代”的終結。從武則天到韋後,從上官婉兒到太平公主,這些活躍在政治舞台上的女性,最終都沒能逃脫權力的漩渦。當
長安的朱雀大街依舊車水馬龍,太平公主府第的廢墟上,新的權貴正在崛起。但每當人們路過興道坊的舊址,總會想起那個穿著華麗宮裝、在權力場上縱橫捭闔的公主——她用一生證明,在男權至上的時代,即便身為金枝玉葉,想要握住權力,也必須付出沉重的代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