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龍闕納諫開盛世,貞觀垂範耀千秋
字數:5695 加入書籤
龍椅新承血未幹,烽煙初定萬民看。
納諫如流開盛世,貞觀氣象古今歎!
列位看官,且說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長安城的太極宮還浸在晨霧裏,玄武門的銅釘上卻凝著血珠。秦王李世民按劍立在宮牆下,玄甲軍的甲葉在殘月微光中泛著冷光。
您道李世民此時是何模樣?但見他:
頭戴衝天紫金冠,身披鎖子連環甲,外罩赭黃團龍袍,足蹬粉底烏靴。麵如滿月,目若朗星,三綹墨髯襯得龍顏莊重,唯有眉宇間那道斜疤當年討竇建德時所留),透著幾分沙場殺伐之氣。腰間懸掛的寶劍,劍鞘上的寶石還在滴著血珠,正是方才親手斬落李建成時所濺。
“陛下,臣……”李世民踏入臨湖殿時,李淵正與裴寂對弈,棋盤上的棋子被震得亂滾。見次子渾身浴血,李淵手中的玉棋子“啪”地跌碎,顫聲道:“世民,你……”李世民“噗通”跪倒,額頭碰著青磚:“建成、元吉構陷忠良,意圖謀反,臣不得已舉兵誅之,願受國法處置!”
此時殿外殺聲漸息,尉遲恭身披甲胄,持矛闖入,甲葉上的血水滴在金磚上,蜿蜒成線:“啟稟陛下,東宮、齊王府兵已潰散,臣特來護駕!”李淵望著這班虎狼之將,又看看李世民眼中不容置疑的鋒芒,長歎一聲:“近日以來,幾有投杼之惑。”注:投杼之惑指曾母投梭,喻流言可畏)說罷,將手中的“天子八璽”推到案前。
三日後,李淵禪位,李世民登基,改元貞觀。登基大典那日,朱雀大街上擠滿了百姓,見新皇乘六龍輦而來,皆山呼萬歲。李世民掀開車簾,向百姓揮手,陽光照在他臉上,那道傷疤竟似化作金龍鱗片,閃閃發光。正是:
血染宮牆龍位定,一朝天子換新人。
誰言玄武多戾氣?卻開貞觀萬古春!
貞觀元年秋,突厥頡利可汗率二十萬鐵騎直逼長安,駐軍渭水北岸,旌旗遮天蔽日,馬蹄聲震得長安城牆都在發顫。朝堂之上,封德彝等大臣主張遷都避敵,唯有李世民按劍而起:“突厥欺我新立,若遷都,正墮其誌!”
次日,李世民親率房玄齡、高士廉等六騎,出玄武門直抵渭水橋頭。但見突厥營中塵土大起,頡利可汗率百餘名騎士出陣,見唐皇僅帶數人,不由驚愕。李世民立馬橋頭,指著頡利喝道:“我與可汗曾有盟約,為何背信?今我親來,可汗若要戰,我這六騎便與你決一死戰;若要和,便下馬敘舊!”
您道這頡利是何模樣?他頭戴獸角金盔,身披貂皮戰甲,腰間懸著狼牙箭囊,麵上刺著狼頭圖騰,胯下一匹純白突厥馬,果然是草原梟雄。此刻他見李世民雖隻數人,卻氣定神閑,身後唐軍旌旗隱約,似有千軍萬馬,不由心生怯意。
正僵持間,李世民身後突然塵土飛揚,李靖率三千玄甲軍趕到,甲光如練,刀槍如林。頡利見狀,驚得差點落馬——他本以為長安空虛,不料唐軍精銳盡在眼前。李世民見狀,放緩語氣:“可汗若願罷兵,我大唐願贈金帛,重修舊好。”
頡利沉吟良久,見唐軍軍容嚴整,知難取勝,便下馬歃血為盟。渭水橋上,唐皇與突厥可汗斬白馬立誓,兩岸士兵皆高呼“萬歲”。盟畢,李世民解下腰間玉帶贈予頡利,頡利則獻上草原名駒。待突厥大軍退去,房玄齡擦著冷汗道:“陛下真乃天威!”李世民笑道:“朕若示弱,彼必縱兵搶掠;朕今示強,彼知不可犯,此乃‘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這便是曆史上著名的“渭水之盟”。經此一役,李世民深知突厥必為大患,暗中命李靖整軍備戰,埋下了日後北擊突厥的伏筆。正是:
單騎匹馬退胡塵,龍威震懾萬軍魂。
莫謂天子隻文治,亦有沙場鐵血心!
貞觀二年,長安城大旱,粟米價漲至鬥米千錢。一日早朝,李世民見諫議大夫魏征穿件打補丁的朝服,便笑道:“魏愛卿,朕賜你的紫袍呢?”魏征肅然道:“陛下,今歲大旱,百姓流離,臣穿華服,如坐針氈。”說罷,從袖中掏出一卷奏折,“此乃關中災民圖譜,懇請陛下開倉放糧。”
您道這魏征是何模樣?他生得方麵大耳,眉如臥蠶,頭戴進賢冠,身穿青色朝服,雖已花甲之年,雙目卻炯炯有神。最奇的是他說話時鼻音極重,每言必帶“咳”聲,卻字字如金石落地。此刻他展開圖譜,上麵畫著災民啃樹皮、賣兒鬻女的慘狀,看得李世民眉頭緊鎖。
“陛下,”魏征又道,“聞陛下欲修洛陽宮,此乃勞民傷財之舉,望陛下以隋為鑒。”李世民聞言不悅:“朕修宮室,乃皇家體統,與百姓何幹?”魏征立刻頂了回去:“隋煬帝大修宮殿,民怨沸騰,陛下忘了?當年陛下兵臨洛陽,曾下令毀其宮殿,今為何自食其言?”
朝堂之上鴉雀無聲,連房玄齡都替魏征捏把汗。不料李世民忽然起身,走下龍椅,扶起魏征:“愛卿所言是也。朕險些重蹈覆轍!”當即下旨:停修洛陽宮,開長安、洛陽官倉,賑濟災民;免關中兩年賦稅。滿朝文武見狀,盡皆拜服。
又有一次,李世民欲親征高句麗,魏征力諫:“陛下承隋末大亂,民生未複,若再動幹戈,恐蹈隋煬帝覆轍。”李世民不聽,魏征竟當廷痛哭:“陛下若不聽臣言,臣死不瞑目!”李世民拂袖而去,次日卻下令取消親征,並賜魏征金盆洗手,笑道:“朕怕了愛卿的眼淚,罷兵便是!”
據史載,魏征在貞觀年間共進諫二百餘事,多被采納。李世民曾對侍臣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正是有此納諫之君,方有貞觀之治的根基。
貞觀四年,河內發生一起盜案,有百姓聯名狀告縣令包庇盜賊。李世民命大理寺卿孫伏伽徹查,不料查出縣令竟是自己的表叔。孫伏伽犯難,李世民卻道:“法者,天下之法,非朕一家之法。”下令將表叔杖責八十,革職為民。
您道這孫伏伽是何許人?他本是隋朝小吏,歸唐後敢言直諫,是貞觀朝有名的“鐵麵法官”。此日升堂審案,見被告是皇親國戚,卻毫無懼色,驚堂木一拍:“唐令曰:‘盜者,贓滿三匹者死。’你包庇盜賊,按律當連坐!”那縣令還想狡辯,孫伏伽擲出物證——竟是他收受盜賊的十兩黃金,當即啞口無言。
此事傳開,百姓皆稱“貞觀法嚴”。更有甚者,貞觀六年,李世民親錄囚徒,見三百九十名死囚皆痛哭流涕,悔不當初,竟下令全部釋放,約定次年秋來就死。次年九月,死囚皆如期而至,無一人逃亡。李世民感其誠信,盡皆赦免。此事被載入《貞觀政要》,號為“死囚歸獄”。
貞觀法治最妙處,在於“恤刑慎殺”。李世民下令:“凡死罪,雖下令處決,仍需五覆奏。”注:死刑需五次上奏)又親撰《貞觀律》,將隋律中的死刑條目減少一半,徒刑、流刑也多有減輕。時有吏部尚書長孫無忌,因帶刀入宮,按律當斬,李世民卻道:“無忌誤犯,非故也。”改為削職為民,流放嶺南。
正是這“法不阿貴,刑無等級”的治世理念,使得貞觀年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據《通典》記載,貞觀四年,全國僅判死刑二十九人,米價降至鬥米三錢,牛馬遍野,百姓行旅不帶幹糧,皆可沿途取食——此等治世景象,亙古罕見。
貞觀三年,李靖率十萬大軍北擊突厥。雪夜之中,李靖親率三千精騎,從馬邑今山西朔州)出發,奔襲千裏,直搗突厥頡利可汗的牙帳。您道這李靖如何用兵?但見他:
頭戴銀狐帽,身披玄狐裘,胯下“的盧”馬,手中亮銀槍。麵如寒玉,目似朗星,雖已花甲之年,騎在馬上卻如少年般矯捷。雪片落在他肩頭,片刻便凝作冰晶,他卻視若無睹,隻盯著前方的突厥營寨。
將軍,突厥營中有火光!”親衛稟報。李靖冷笑:“頡利必以為大雪封山,我軍不敢來犯,此刻定在帳中飲酒!”下令:“人銜枚,馬摘鈴,分左右翼包抄!”三千騎兵如黑色閃電,衝入突厥營寨。突厥兵從睡夢中驚醒,隻見唐軍刀光如雪,喊殺聲震得雪地都在發顫。
頡利可汗醉眼朦朧,被親衛架出帳外,見唐軍已遍地皆是,慌忙跨上白駱駝逃竄。李靖率軍追殺二十裏,斬突厥名將阿史那思結,俘虜男女十餘萬,牲畜數十萬頭。捷報傳至長安,李世民正在太廟祭祖,聞報後喜極而泣:“朕今竟能滅突厥,雪渭水之恥矣!”
貞觀四年,頡利可汗被俘至長安,李世民在順天門外舉行受降儀式。頡利著胡服叩拜,李世民笑道:“昔隋文帝辱爾父,朕今不爾辱,當賜爾田宅,永居長安。”頡利感激涕零。從此,突厥、回紇、靺鞨等族共尊李世民為“天可汗”,意為“天下共主”。
同年,吐蕃讚普鬆讚幹布派使者來朝,求娶公主。李世民見吐蕃使者祿東讚機智過人,便將文成公主嫁與鬆讚幹布。送親隊伍從長安出發,一路經隴西、青海,直至邏些今拉薩)。文成公主帶去的農耕技術、醫藥書籍,使得吐蕃文明大進,唐蕃自此“和同為一家”。
至貞觀末年,大唐疆域東抵大海,西至龜茲,北達大漠,南及林邑今越南),四方諸國遣使來朝者達七十餘國。長安城裏胡商雲集,西市中波斯的琉璃、大食的香料、天竺的佛經隨處可見,真個是“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貞觀年間的文治,更是光耀千古。李世民在弘文殿設“弘文館”,收天下圖書二十餘萬卷,令房玄齡、魏征等大儒編纂《群書治要》,輯錄經史子集精華,以為治國之鑒。又改革科舉,增設進士科,使“天下英雄,入吾彀中”。
時有山東才子馬周,出身寒微,曾做過州吏,因受辱而西遊長安,在酒肆中題詩道:“空腹一盞粥,饑食有魚羹。富貴本無根,盡從勤裏得。”此詩被李世民聞知,當即召見,見馬周對答如流,便破格提拔為監察禦史。馬周感激涕零,此後直言進諫,多有建樹,官至宰相。
貞觀十五年,李世民命孔穎達修《五經正義》,統一儒家經典注釋;又命閻立本繪製《淩煙閣二十四功臣圖》,表彰開國元勳。您道這二十四功臣是何模樣?且看那畫像:
長孫無忌羽扇綸巾,如諸葛在世;
尉遲恭持鞭按劍,若門神降凡;
李靖身披戰袍,猶帶沙場殺氣;
房玄齡秉筆凝思,盡顯宰相風度……
每幅畫像皆栩栩如生。
在經濟上,李世民推行“均田製”與“租庸調製”,使“耕者有其田”;又疏通運河,設“常平倉”平抑糧價;輕徭薄賦,百姓安居樂業。據《新唐書》記載,貞觀年間“百姓豐衣足食,夜不閉戶,道不拾遺,商旅野宿焉”——此等景象,後世唯有開元可及。
貞觀二十三年,李世民病重,召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大臣至病榻前:“朕居位二十三年,得失幾何?”褚遂良泣道:“陛下撥亂反正,功高萬古,唯有征高句麗,稍損聖德。”李世民歎道:“朕年少從軍,頗知兵事,然征高句麗,實乃一失。”說罷,取過魏征的遺折,上麵寫著“慎終如始,則無敗事”,不禁老淚縱橫。
五月己巳,李世民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臨終前,他握著太子李治的手:“汝當以仁治國,勿忘貞觀之政。”消息傳出,長安百姓罷市痛哭,連西域諸國使者都割耳流血,以表哀悼。下葬那日,靈車經過鹹陽橋,數萬百姓自發趕來,哭聲震野,連草木都似含悲。
貞觀之治,雖僅二十三年,卻奠定了大唐三百年的基業。其納諫之勇、法治之明、愛民之深、威服四夷之盛,皆為後世楷模。直至今日,提起“貞觀”二字,猶令人想見那政通人和、萬邦來朝的盛世氣象。正是:
龍馭上賓已千年,貞觀遺風代代傳。
試看青史誰堪比?唯有唐宗李世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