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趙普獻策平南漢 半部論語治天下

字數:5823   加入書籤

A+A-


    開寶三年(公元970年)冬,開封城普降大雪,龍圖閣的琉璃瓦上積了厚厚的一層白雪,在月光下映出清冷的光。閣內炭火燒得正旺,宋太祖趙匡胤與樞密使趙普相對而坐,麵前的案幾上擺著一幅南方諸國的地形圖,圖上用朱筆圈出了嶺南一帶,正是南漢的疆域。
    “劉鋹這小兒,據嶺南之地,暴虐無道,朕意已決,欲興王師問罪。” 趙匡胤指著地圖,語氣堅定。他自登基以來,已先後平定荊南、武平、後蜀,如今南方諸國中,除了南唐、吳越,便隻剩下偏居嶺南的南漢最為跋扈。
    趙普放下手中的茶盞,望著地圖沉吟道“陛下聖明。南漢主劉鋹以酷刑立威,百姓苦之久矣,王師南下,必如湯潑雪。然嶺南地勢險要,瘴氣彌漫,且南漢有象兵之險,不可不察。”
    提到象兵,趙匡胤眉頭微蹙。他曾聽聞南漢訓練大象為戰騎,衝鋒時勢不可擋,尋常兵馬難以抵禦。“依愛卿之見,當如何破之?”
    趙普微微一笑,從袖中取出一卷文書,遞與趙匡胤“陛下請看,此乃臣派人潛入嶺南,查探得的南漢布防圖。臣以為,南漢雖有象兵,但其精銳皆聚於韶州、桂州一線,陛下隻需派一員上將,率精兵繞過險關,直取其都城興王府(今廣州),必能一戰成功。”
    趙匡胤展開文書,隻見圖上詳細標注了南漢各關隘的兵力部署,甚至連象兵的訓練營地都有標記。他不禁讚歎道“愛卿真是算無遺策!隻是這統兵大將,何人可為?”
    “潘美將軍智勇雙全,又曾參與平定後蜀,熟悉南方戰事,可當此任。” 趙普毫不猶豫地答道。
    “好!” 趙匡胤一拍案幾,眼中精光一閃,“就令潘美為行營諸軍都部署,曹彬為副,率大軍南下!”
    窗外風雪更緊,龍圖閣內卻暖意融融。君臣二人又商議了糧草調配、後勤補給等事宜,直到三更時分,才定下了平南漢的全部方略。趙普告辭時,趙匡胤親自將他送到閣外,見他官服上落滿了雪花,笑道“愛卿如今要以半部論語定嶺南了。”
    趙普躬身笑道“臣不敢居功,一切皆賴陛下天威。” 說罷,踏著積雪離去。望著他的背影,趙匡胤心中感慨萬千——自陳橋兵變以來,正是這位智囊為他出謀劃策,才使得大宋王朝一步步走向強盛。
    開寶三年九月,潘美、曹彬率領十萬大軍南下,一路勢如破竹,很快便攻克了賀州(今廣西賀州)。南漢主劉鋹聞訊,急忙派都統潘寄興、龔澄樞率三萬大軍駐守昭州(今廣西平樂),並調來三十頭戰象,布下象兵陣,妄圖憑借天險阻擋宋軍。
    這日,宋軍抵達昭州城外三十裏處,紮下營寨。潘美升帳議事,問道“諸位可知南漢象兵的厲害?可有破敵之策?”
    帳下一位偏將起身道“末將聽聞象兵衝鋒時勢不可擋,唯有強弓硬弩方可禦之。”
    潘美搖搖頭“不然。象性畏火,若以火箭射之,必能使其受驚亂竄,反為我用。” 說罷,他命人取來一幅畫,畫上正是南漢象兵的模樣,“諸位請看,象兵雖猛,卻需人駕馭,隻要射倒象奴,大象便會失控。”
    眾人恍然大悟。潘美當即下令,打造火箭萬支,又挑選了五百名精銳射手,組成“火箭營”,由副將楊業統領。
    三日後,宋軍向昭州發起進攻。南漢軍隊果然排出象兵陣,隻見三十頭大象身披鐵甲,背上坐著持矛的象奴,咆哮著衝向宋軍陣營。南漢士兵跟在象兵身後,呐喊助威,一時之間地動山搖。
    潘美臨陣不亂,待象兵衝到百步之內,猛地揮旗下令“火箭手,放!”
    頓時萬箭齊發,帶著熊熊火光射向象群。那些大象從未見過這等陣仗,被火箭一射,頓時驚慌失措,掉頭便往回跑,反而衝亂了南漢的步兵陣型。象奴們揮舞皮鞭,卻哪裏控製得住?一時間人喊象嘶,南漢軍隊陣腳大亂。
    “殺啊!” 潘美趁機揮軍掩殺,宋軍將士個個奮勇爭先,很快便攻破了南漢的防線。潘寄興、龔澄樞見大勢已去,棄城而逃,昭州遂告陷落。
    此後,宋軍一路高歌猛進,相繼攻克桂州(今廣西桂林)、連州(今廣東連州),直逼韶州(今廣東韶關)。南漢主劉鋹大驚失色,急忙派都統李承渥率六萬大軍駐守韶州,並調來更多的象兵,企圖作最後抵抗。
    潘美吸取前戰經驗,再次以火箭破象兵,大敗李承渥。韶州失守後,南漢的門戶洞開,宋軍長驅直入,於開寶四年(公元971年)正月兵臨興王府城下。
    劉鋹見大勢已去,竟想出一條毒計——他命人將宮中珍寶裝上大船,準備逃亡海外。不料船未離岸,便被宦官樂範盜走,劉鋹無奈,隻得素衣白馬,開城投降。至此,割據嶺南六十五年的南漢政權宣告滅亡。
    潘美將劉鋹及其宗室、臣僚押解至開封。趙匡胤在崇德殿召見劉鋹,見他形容猥瑣,不禁笑道“聞卿在嶺南,以毒酒殺人,今日為何自縛來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劉鋹麵紅耳赤,跪地求饒“臣年少無知,為奸臣所惑。今蒙陛下天恩,願為大宋一布衣,苟全性命足矣。”
    趙匡胤哈哈大笑,赦免了他的死罪,封為彭城郡公。嶺南之地,遂納入大宋版圖。
    平定南漢後,趙匡胤論功行賞,擢升潘美為山南東道節度使,趙普則加封為昭文館大學士。然而此時的趙普,卻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治國理政之上。
    他常對人說“昔以半部《論語》助陛下定天下,今欲以半部《論語》助陛下致太平。” 這話傳到趙匡胤耳中,君臣二人相視而笑。雖然世人多以為是戲言,趙普卻真的將《論語》中的思想融入了治國實踐。
    在任期間,趙普推行了一係列仁政
    其一是輕徭薄賦。他奏請趙匡胤下令,免除嶺南地區曆年積欠的賦稅,並將田賦降至十稅一,大大減輕了百姓負擔。同時,他還鼓勵開墾荒地,規定新開墾的土地五年內免稅,此舉使得嶺南地區的農業生產迅速恢複。
    其二是整飭吏治。趙普深知“吏治清則天下安”的道理,他親自選拔各州縣長官,要求必須是廉潔奉公之人。對於貪官汙吏,一經發現,嚴懲不貸。有一次,他的一個遠房親戚在地方任知縣,因受賄被人告發,趙普毫不留情,奏請趙匡胤將其罷官流放。此事傳開後,朝野震動,吏治為之一清。
    其三是以德化民。趙普下令在各州縣設立學校,聘請名師任教,推廣儒家文化。他還親自撰寫《勸農文》,鼓勵百姓勤於農桑,和睦鄉裏。在嶺南地區,他針對當地的落後習俗,頒布了一係列禁令,如禁止殺牛、禁止巫蠱之術等,逐漸改變了當地的風氣。
    一日,趙匡胤微服私訪,來到開封城郊的一個村落。隻見田野裏農夫們辛勤耕作,村頭的私塾中傳來朗朗書聲,一派太平景象。趙匡胤心中高興,對陪同的趙普道“愛卿看,這便是你說的‘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吧?”
    趙普躬身道“此皆陛下聖德所致,臣何功之有?”
    趙匡胤搖搖頭“不然。若無愛卿輔佐,朕縱有治國之心,也無治國之策。你說用半部論語治天下,如今看來,真是所言非虛啊!”
    兩人正說著,忽聽得前方傳來爭吵聲。走近一看,原來是兩個村民為了一堵牆的地界爭執不休。趙普走上前,問明緣由,對兩人說道“《論語》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你們都是鄉裏鄉親,何必為了一牆之地傷了和氣?各退三尺,不就好了嗎?”
    兩人聽了,麵有慚色,果然各自退讓,和好如初。趙匡胤見狀,更是對趙普佩服不已。
    隨著歲月流逝,趙匡胤對趙普的信任與日俱增。朝中大小事務,他總要先征求趙普的意見。甚至連皇位繼承這樣的大事,也與趙普商議。
    開寶六年(公元973年),趙匡胤將趙普召入宮中,屏退左右,低聲道“愛卿,朕近來常感身體不適,萬一有個三長兩短,這江山……”
    趙普不等他說完,便跪倒在地“陛下春秋鼎盛,何出此言?然天下社稷為重,臣以為,當立皇弟光義為儲君。”
    趙匡胤歎了口氣“朕也有此意,隻是……” 他欲言又止,眼中閃過一絲憂慮。
    趙普明白他的心思,奏道“陛下還記得‘金匱之盟’嗎?當年杜太後臨終前,曾命臣寫下盟約,言陛下百年之後,當傳位於光義,光義傳於廷美,廷美傳於皇子德昭。此乃太後遺命,陛下當遵之。”
    “金匱之盟”是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杜太後病重時,召趙普入宮,命他寫下的盟約,藏於金匱之中,故有此名。趙匡胤聽了趙普的話,點點頭“愛卿所言是也。隻是此事關乎國本,不可輕泄。”
    趙普叩首道“臣明白。陛下放心,臣定當輔佐光義殿下,保我大宋江山永固。”
    正是由於趙普的堅持,趙匡胤最終確立了其弟趙光義的繼承權,是為後來的宋太宗。這一決定雖然在日後引發了“燭影斧聲”的千古疑案,但在當時,卻穩定了大宋王朝的政治局麵。
    然而,伴君如伴虎。隨著趙普權勢日盛,朝中也出現了一些反對他的聲音。有人彈劾他貪贓枉法,有人指責他專權跋扈。趙匡胤雖然信任趙普,但為了平衡朝局,也不得不做出一些姿態。
    開寶六年八月,趙匡胤以“藩鎮世襲,貨賂公行”為由,免去了趙普的樞密使職務,讓他出知河陽三城(今河南孟州)。趙普接到任命,毫無怨言,坦然赴任。臨行前,趙匡胤親自為他送行,握著他的手道“愛卿暫且外放,待朝堂安定,朕再召你回來。”
    趙普叩首道“臣遵旨。陛下保重龍體,臣在地方,亦當為陛下分憂。”
    望著趙普遠去的背影,趙匡胤心中百感交集。這位跟隨他多年的謀士,雖然有時專斷,但對大宋的忠心卻是毋庸置疑的。他知道,趙普這一去,或許再也回不來了,但“半部論語治天下”的佳話,卻將永遠流傳下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趙普雖然離開了中樞,但他以儒家思想治國的理念,卻深深影響了大宋王朝。此後的宋朝皇帝,大多遵循“重文輕武”的國策,使得儒學在宋代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最終形成了影響深遠的程朱理學。
    而趙普本人,也成為了中國曆史上以“賢相”著稱的名臣。他雖然讀書不多,卻能將《論語》中的智慧靈活運用於治國實踐,開創了“以儒術致太平”的先河。正如後世所評價的“趙普以半部論語定天下,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其功不在周公、孔子之下。”
    當潘美從嶺南凱旋時,帶回了南漢府庫中的無數珍寶,趙匡胤卻隻是淡淡一笑,對左右道“朕所求者,非珠玉也,乃天下太平耳。有趙普這樣的賢臣輔佐,何愁天下不治?”
    是的,大宋王朝的基業,不僅是靠武力打下來的,更是靠文治守下來的。從趙普獻策平南漢,到“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個王朝的治國理念已然確立——以仁政治國,以儒術化民,這或許就是大宋王朝能夠延續三百年的根本原因吧。
    當夕陽的餘暉灑在龍圖閣的飛簷上時,趙匡胤再次翻開了《論語》,讀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時,不禁會心一笑。他知道,趙普雖然離開了,但他的治國思想,卻如同北極星一般,指引著大宋王朝前行的方向。而那半部論語中蘊含的智慧,也將在未來的歲月裏,繼續滋養著這個新生的王朝,使其在風雲變幻的曆史長河中,綻放出獨特的光芒。
    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中國野史大甩賣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