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仁宗漢法複科舉

字數:3523   加入書籤

A+A-


    元武宗海山去世時,給弟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留下的,是一個爛攤子——國庫空得能跑老鼠,朝堂上喇嘛和勳貴吵成一團,民間紙幣貶值到老百姓買菜都得扛著一麻袋鈔票。公元1311年,愛育黎拔力八達在大都登基,史稱元仁宗。這位新皇帝一上台,就幹了一件讓所有人都沒想到的事把哥哥武宗搞的那套幾乎全廢了。
    仁宗能順利繼位,多虧了一個人——李孟。李孟是河北人,年輕時考中過金朝的秀才(那時候金朝還沒滅亡),後來成了仁宗的老師。武宗在位時,李孟因為反對濫發紙幣,被排擠到鄉下種地。仁宗一繼位,第一件事就是把李孟請回大都,當場任命為中書平章政事(相當於副宰相)。
    李孟一上任,就提出三條建議第一,停印新鈔,回收舊鈔,穩定物價;第二,裁掉武宗時期封的那些"遙授官"(隻有頭銜沒實權的官),光這一項就砍掉了上千個職位;第三,把那些在皇宮裏橫行霸道的喇嘛趕出京城,"令其各回寺廟,不得幹預朝政"。
    仁宗對李孟幾乎言聽計從。有一次,一個蒙古勳貴跑到皇宮哭嚎"陛下,李孟是漢人,他這是要排擠我們蒙古人啊!"仁宗板著臉說"李孟說的是對的,朝廷養著你們這些隻拿俸祿不幹事的人,有什麽用?"那勳貴被懟得啞口無言,灰溜溜地走了。
    短短兩年,元朝的財政居然慢慢緩過來了。物價從原來的"一石米二十五貫"降到了"十貫",朝堂上少了一半混日子的官,連街上的喇嘛都規矩了不少。老百姓私下裏說"仁宗皇帝,比他哥強多了。"
    仁宗和元朝其他皇帝最大的不同,是他特別喜歡漢文化。他小時候跟著李孟讀書,《論語》《孟子》背得滾瓜爛熟,還能寫一手不錯的漢字。有一次,他跟大臣們聊天,突然冒出一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把在場的蒙古勳貴聽得一臉懵——他們大多隻會說蒙古話,根本聽不懂什麽意思。
    他不僅自己學,還逼著蒙古貴族子弟學。他下詔書"凡蒙古、色目(西域各族)官員,不通漢文者,不得任三品以上官。"這道命令可把那些隻會騎馬射箭的勳貴急壞了,紛紛請漢人老師教自己讀書,上都的"蒙古國子學"一下子多了好幾十所。
    有個叫拜住的年輕貴族,是成吉思汗的後裔,本來天天在草原上打獵,被仁宗逼著去國子學讀書。後來這拜住成了元朝少有的精通漢文化的蒙古大臣,還成了元英宗的得力助手——這都是後話了。
    仁宗對漢文化的熱愛,甚至到了"偏心"的程度。他覺得蒙古傳統的"忽裏台大會"(貴族議事會)太落後,主張"事從簡牘"(用文書製度處理政務);他覺得蒙古的曆法不夠精確,下令讓郭守敬的後人重修曆法;他甚至還想把皇宮裏的蒙古語告示,全換成漢文。
    有大臣勸他"陛下,您畢竟是蒙古皇帝,太偏向漢法,會引起宗室不滿的。"仁宗歎了口氣"治國要用好辦法,管它是漢法還是蒙古法?"
    仁宗幹的最轟動的一件事,是恢複科舉。
    自從金朝滅亡後,科舉就停了。元朝建立後,忽必烈雖然搞過幾次"選官考試",但規模很小,而且蒙古人、色目人考的內容跟漢人完全不一樣(蒙古人考騎射,漢人考經義),根本算不上真正的科舉。從1237年(金朝最後一次科舉)到1313年,整整七十六年,讀書人想當官,要麽靠關係,要麽去給貴族當幕僚,正經的"學而優則仕"之路,斷了快一個世紀。
    1313年,仁宗下了一道《開科取士詔》,裏麵說"朕惟取士之法,必考經術以作其義理,考辭章以觀其才華。"意思是,不管是蒙古人、色目人還是漢人、南人(南宋遺民),都要考經義(儒家經典)和辭章(文章寫作),考上了就能當官。
    這道詔書一下,天下讀書人都瘋了。江南地區的老秀才們,有的都七八十歲了,拄著拐杖去報名;北方的私塾裏,一下子擠滿了讀書的孩子,家長們說"好好考,以後能當大官了!"
    1315年,元朝第一次科舉考試在大都舉行。一共錄取了五十六人,其中蒙古人、色目人各十六人,漢人、南人各十二人。第一名(狀元)叫張起岩,是山東人,考中後被任命為集賢修撰(負責修史書的官)。他後來回憶"放榜那天,我在榜前看了三遍,才敢相信自己中了。周圍的人都在哭,有哭自己考中的,也有哭盼了一輩子終於等到這一天的。"
    恢複科舉看起來是好事,但反對的人可不少。蒙古勳貴們跳得最歡"我們蒙古人靠馬背上得天下,憑什麽要跟漢人一起考那些之乎者也?"有個叫鐵木迭兒的大臣,是武宗時期的老臣,私下裏說"科舉就是漢人的圈套,想讓我們蒙古人忘本!"
    仁宗沒少跟他們吵架。有一次在朝堂上,鐵木迭兒說"陛下,漢人讀書人參政多了,會反過來欺負我們蒙古人。"仁宗冷笑一聲"你看看那些貪贓枉法的,是漢人多還是蒙古人多?科舉選的是有本事、有德行的人,總比用那些隻會搶錢的強。"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除了蒙古勳貴,還有一群人反對——佛教僧人。之前喇嘛們靠皇帝的寵信,能隨便推薦人當官,現在科舉一開,這條路被堵死了。有個叫必蘭納識裏的高僧,跑到仁宗麵前說"佛法能安天下,何必靠科舉?"仁宗沒理他,直接把他打發回了寺廟。
    阻力最大的,其實是"舊規矩"。元朝的官員選拔,一直靠"世襲"和"推薦"老子是大官,兒子就能當官;跟王爺關係好,就能被推薦當官。科舉雖然恢複了,但每年錄取的人太少(最多的時候也就一百多人),根本動搖不了舊製度的根基。很多考中科舉的讀書人,到了地方上,還得看當地蒙古官員的臉色辦事。
    仁宗在位的九年(131113101novel.com年),被稱為"延佑新政"(延佑是他的年號)。除了恢複科舉,他還幹了不少實事
    比如整頓吏治,規定"官員任滿三年必須考核,不合格者降職";比如減輕賦稅,江南地區的"夏稅"(糧食稅)減少了三成;比如修《大元通製》,把元朝的法律整理成一部完整的法典,裏麵還特意加了一條"禁止蒙古人強占民田"。
    但他也有為難的時候,他想立自己的兒子碩德八剌為太子,又想起哥哥武宗的遺囑(讓他傳位給武宗的兒子和世?),糾結了好幾年,直到1316年才下定決心立碩德八剌為太子——這為後來的皇位之爭埋下了隱患。
    13101novel.com年,仁宗在大都病逝,享年36歲。他在位九年,雖然沒能徹底改變元朝的痼疾(比如蒙古貴族的特權、財政的虧空),但至少讓這個王朝喘了口氣。《元史》說他"仁宗天性慈孝,聰明恭儉,通達儒術,妙悟釋典(佛教經典)。其孜孜為治,一遵世祖之成憲,尤以興學養士為急。"意思是,仁宗又孝順又聰明,懂儒家學問,還懂佛教,治理國家遵循忽必烈的規矩,尤其重視辦學和培養人才。
    他恢複的科舉,雖然規模不大(元朝一共隻開了十六次科舉),但對後世影響深遠。那些通過科舉當官的漢人、蒙古人,成了元朝中後期少有的"清流",還為後來明朝的科舉製度了借鑒。
    仁宗去世後,太子碩德八剌繼位,也就是元英宗。這位年輕的皇帝,比他父親更激進,一上台就搞起了新政。
    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中國野史大甩賣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