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應天登基稱洪武
字數:2193 加入書籤
元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1368年1月23日)的應天府,北風卷著殘雪掠過紫金山,卻吹不散籠罩在這座古城上空的熱氣。從淩晨起,城南的圜丘壇就已燈火通明,三千羽林軍頂盔貫甲,將通往祭壇的石板路圍得水泄不通。壇下的文武百官捧著朝笏,嗬著白氣候場,沒人敢出聲——今天,那個濠州來的窮小子,要在這裏祭天稱帝了。
此時的朱元璋正坐在吳王府的偏殿裏,由禮部官員為他穿戴袞冕。十二章紋的玄色龍袍裹在他身上,沉甸甸的玉圭壓得手腕微微發酸。他盯著銅鏡裏那張飽經風霜的臉高顴骨依舊,眼角的細紋裏藏著刀光劍影,早已不是二十年前投奔郭子興時的孤勇,而是要將天下納入掌心的沉雄。
"陛下,吉時到。"禮官的聲音響起。朱元璋嗯了一聲,起身時,腰間的玉帶硌得他下意識挺直了腰杆。
通往圜丘壇的路不長,朱元璋踩著紅氈向前,靴底碾過未化的碎雪,咯吱作響。他想起十七歲那年,父母兄長死於瘟疫,他連塊埋屍的地都沒有;想起在皇覺寺當和尚,被老和尚打罵著掃地挑水;想起投奔郭子興時,差點被當成奸細砍了腦袋;想起鄱陽湖大戰,陳友諒的巨艦像山一樣壓過來這些畫麵像走馬燈似的閃過,最後定格在去年十二月,李善長率文武百官勸進時的場景。
"主公,如今陳友諒、張士誠已滅,北方元廷腐朽,天下歸心,您稱帝是天命所歸啊!"李善長磕著頭,花白的胡子沾著地上的塵土。朱元璋當時沒立刻答應,他在應天的城樓上站了一夜,看著城外綿延的農田裏,農民正趕著牛翻地。他恨元朝的苛政,恨官吏的盤剝,恨戰火讓百姓流離失所,現在,他有機會親手結束這一切了。
祭天儀式比想象中複雜。讚禮官唱喏聲中,朱元璋按照禮部擬定的流程,一步步完成迎神、奠玉帛、進俎、行初獻禮。當他跪在天壇中央,對著皇天上帝的神位宣讀祝文時,北風突然停了,陽光穿透雲層,灑在他身上。"惟我中國人民之君,自宋運告終,帝命真人於沙漠,入中國為天下主,其君父子及孫百有餘年,今運亦終"他的聲音不高,卻帶著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臣朱元璋,敢用玄牡,昭告於皇天後土曰定有天下之號曰明,建元洪武。"
"明"——這個國號的由來,在應天城裏有好幾種說法。有人說取自"明王出世"的明教教義,畢竟朱元璋麾下不少將士是明教信徒;有人說取自《周易》"大明終始",象征光明取代黑暗;還有人偷偷議論,是因為他曾尊奉的小明王韓林兒已死,他要用"大明"來壓過那個"小"字。
洪武——洪大的武功。這個年號像一麵鏡子,照出了朱元璋對這個王朝的期待既要用武力掃平殘元,也要用鐵腕整肅吏治。他太清楚元朝是怎麽亡的了,不是亡於兵力不足,而是亡於官吏貪腐、法度廢弛。所以在稱帝前三個月,他就命劉基、宋濂製定《大明律》,開篇就寫"笞、杖、徒、流、死,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十惡。"十惡之中,貪汙受賄被擺在了顯眼的位置。
登基大典的重頭戲在奉天殿。當朱元璋坐上那把新做的龍椅時,殿外傳來三聲炮響,接著是禮樂齊鳴。李善長捧著勸進表,再次率百官跪拜"恭請陛下登極!"朱元璋俯視著底下黑壓壓的人群,徐達、常遇春這些出生入死的兄弟,劉基、宋濂這些運籌帷幄的謀士,還有那些從龍入關的文臣武將,他們的臉上都帶著激動和敬畏。
"眾卿平身。"朱元璋的聲音在大殿裏回蕩。他開始封賞李善長為左丞相,徐達為右丞相,常遇春為大將軍每個人的官職都經過他反複斟酌,既要論功行賞,又要相互製衡。他特別提到了那些戰死的將士"凡陣亡者,家眷每月由官府供米一石,孩子可入官學讀書。"
儀式進行到一半,突然有內侍來報,說北伐大軍已攻克山東,正往河南進軍。朱元璋眼睛一亮,當即下旨"告訴徐將軍,務必直搗元都,把元順帝趕回老家去!但記住,不可濫殺百姓,不可毀壞城池!"徐達領命,轉身時,甲胄碰撞的聲音格外響亮。
當天晚上,朱元璋沒在後宮設宴,而是帶著幾個近臣,登上應天城的城樓。月色如水,映照著萬家燈火。他指著遠處的農田說"當年我在皇覺寺,就盼著有一天,天下的百姓都能有地種,有飯吃。"
劉基在一旁說"陛下,打天下難,治天下更難啊。"朱元璋點點頭,從懷裏掏出一張紙,上麵是他寫的《祖訓錄》初稿"你看,我把不準宦官幹政、不準外戚專權都寫進去了。朱家的江山,不能毀在這些人手裏。"他頓了頓,又說,"還有貪官,得下狠手治。誰要是敢欺負百姓,不管他是誰,都剝皮實草,讓他永世不得超生!"
喜歡中國野史大甩賣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中國野史大甩賣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