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明武宗應州大捷
字數:3521 加入書籤
正德十二年十月,宣府今河北宣化)一個穿著銀甲的年輕人正勒馬站在吊橋前,頭盔上的紅纓被北風刮得亂晃,身後跟著幾個挎刀的太監,其中一個滿臉刀疤的壯漢正對著城門校尉大喊:\"快開城門!這是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朱壽,奉旨親征蒙古!
此時蒙古小王子的五萬騎兵,正駐紮在應州今山西應縣)城外,帳篷連綿十裏,炊煙在草原上嫋嫋升起。
朱厚照想親征想了好幾年。自從當了\"威武大將軍朱壽\",他就天天盼著能真刀真槍跟蒙古人幹一場,可大臣們總攔著,說\"天子至尊,不可親冒矢石箭和石頭,指戰場危險)\"。這次小王子帶兵南下,他總算找到了機會。
正德十二年八月,朱厚照跟江彬商量:\"咱們偷偷走,別告訴那些老夫子。\"江彬是邊將出身,最懂打仗,拍著胸脯說:\"陛下放心,臣帶您從居庸關走,守關的禦史張欽是個死腦筋,咱們等他不在的時候溜出去。\"
果然,他們趁著張欽去巡查關口,帶著幾百個親兵,換上普通軍官的衣服,連夜出了德勝門。一路上朱厚照興奮得睡不著,在馬背上跟江彬討論陣法,還說:\"這次要讓蒙古人知道,朕不光會玩,打仗也厲害!\"
可走到居庸關,還是被攔住了。張欽聽說皇帝跑了,騎著快馬追回來,跪在關門前哭:\"陛下要是出關,老臣就死在這兒!\"朱厚照沒辦法,隻好退回京城,可沒死心。過了幾天,他趁張欽被調去外地辦事,再次偷偷出關,這次總算順利到了宣府。
消息傳到北京,內閣首輔楊廷和氣得直跺腳,連夜派了幾個大臣去追,說:\"就算把嘴說破,也得把陛下勸回來!\"可朱厚照根本不見他們,還讓人帶話說:\"再囉嗦,就把你們貶去守邊!\"大臣們隻好在宣府城外搭了個帳篷,天天盼著皇帝回心轉意。
十月下旬,小王子的騎兵終於到了應州。朱厚照接到探報,高興得跳起來,立刻下令:\"傳我將令,大同總兵王勳帶五千人正麵迎敵,宣府總兵朱振從側麵包抄,朕親自帶中軍主力部隊)坐鎮,等他們進入埋伏圈,就前後夾擊!\"
他還真像個大將軍,穿著銀甲,腰裏掛著佩劍,在營地裏來回巡查,給士兵們鼓勁:\"別怕,有朕在,打贏了賞銀子!\"士兵們見皇帝真的來了,士氣大振,連做飯的夥夫都拿著菜刀喊:\"跟蒙古人拚了!\"
戰鬥打響那天,天剛蒙蒙亮。王勳的部隊先跟蒙古人交上了手,雙方在黃土坡上廝殺,刀光劍影,喊聲震天。朱厚照站在高處的土台上,看見蒙古騎兵像潮水一樣湧上來,二話不說,翻身上馬,抽出佩劍就衝了下去,江彬等人嚇得趕緊跟上。
這一下可把雙方都驚呆了。蒙古人沒想到明軍裏會有個銀甲將軍這麽猛,明軍士兵見皇帝都衝了,也跟著往前衝,本來快撐不住的陣線,竟然穩住了。朱厚照在亂軍裏左衝右突,看見一個蒙古騎兵舉著刀砍向身邊的親兵,他大喝一聲,一劍把那騎兵挑落馬下,嘴裏還喊:\"這一個算朕的!\"
打了一整天,雙方殺得難解難分。傍晚時,朱振的部隊終於從側麵殺過來,蒙古人腹背受敵,開始往後退。朱厚照喊道:\"別讓他們跑了,追!\"帶著士兵追了三十多裏,直到蒙古人過了黃河才停。
這場仗明軍死傷幾百人,蒙古人死傷更多,光是被俘虜的就有幾十人。朱厚照坐在草地上,看著夕陽染紅了戰場,身上的銀甲沾滿了泥和血,卻笑得像個孩子:\"朕說過,朕會打仗吧!\"
應州大捷的消息傳回北京,大臣們的反應很複雜。楊廷和等人既鬆了口氣皇帝沒出事),又覺得荒唐天子怎麽能親自衝鋒陷陣)。他們在奏折裏說:\"陛下親征,雖顯勇武,但終究不妥,還請早日回京。\"
可朱厚照不管這些,他讓人寫了篇《平虜露布》報捷文書),裏麵把自己吹成了戰神:\"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朱壽,身先士卒,斬將奪旗,蒙古小王子望風而逃,此乃陛下天威所致!\"還逼著大臣們給他加官進爵,說:\"既然打了勝仗,就該封朕為"鎮國公",歲俸年薪)五千石。\"
大臣們哭笑不得,說:\"陛下已經是天子了,怎麽還能當國公?\"朱厚照卻瞪眼睛:\"天子是天子,朱壽是朱壽,兩碼事!\"最後還是依了他,給\"朱壽\"封了爵,還在宣府蓋了座\"鎮國府\",算是他的\"將軍府\"。《明武宗實錄》裏記載:\"是役也,斬虜首十六級,我軍死者五十二人,重傷者五百六十三人。\"意思是斬殺蒙古人十六個,明軍死了五十二人,重傷五百多人。看起來戰果不大,但這是明朝中期少有的皇帝親征勝利,而且確實打退了蒙古人的進攻,讓邊境安穩了好幾年。
朱厚照把應州大捷當成自己最大的驕傲,回到宣府後,天天跟人講戰鬥的細節,說自己如何斬殺蒙古兵,如何指揮軍隊。他還讓人做了個金牌,上麵刻著\"應州大捷功第一\",掛在脖子上,見人就炫耀。
有次一個老將軍跟他說:\"陛下,其實這次能贏,主要是蒙古人沒想到咱們會拚命,而且他們長途奔襲,糧草不夠,才退的。\"朱厚照聽了不高興:\"不管怎麽說,贏了就是贏了,你敢說朕沒功勞?\"老將軍趕緊閉嘴,心裏卻想:\"這皇帝,跟個孩子似的,就愛聽好話。\"
更荒唐的是,他竟然讓人把戰場上的武器、盔甲都收集起來,在鎮國府裏建了個\"戰功陳列館\",還親自寫解說詞,說這把刀是\"朕斬殺敵將時用的\",那副盔甲是\"朕在陣前被箭射中的\"。其實好多東西都是後來造的,根本不是戰場上的真品。
江彬趁機討好,說:\"陛下的功勞,比成祖爺還大,應該立個碑紀念。\"朱厚照聽了更高興,立刻讓人在應州城外刻了塊\"平虜碑\",上麵寫滿了他的\"英勇事跡\"。可沒過幾年,這碑就被蒙古人推倒了,據說他們看不慣上麵吹牛皮的話。
雖然打了勝仗,但這次親征也暴露了不少問題。朱厚照把朝廷大事扔在一邊,整天在宣府玩樂,北京的官員們群龍無首,好多奏折堆在宮裏沒人批。有個地方發生水災,百姓等著朝廷賑災,可文書送不到皇帝手裏,等朱厚照回來時,已經餓死了不少人。
楊廷和在奏折裏憂心忡忡地說:\"陛下在外,朝政荒廢,人心浮動,萬一再有叛亂,怎麽辦?\"可朱厚照隻當耳旁風,還說:\"有你們在,怕什麽?\"他不知道,大臣們雖然不敢明著反對,但心裏已經對他越來越失望。
更危險的是,江彬借著皇帝的信任,在軍隊裏安插自己的人,排除異己。大同總兵王勳因為在應州大捷中功勞最大,被江彬嫉妒,找了個借口貶到了南方。
有個秀才寫了首詩:\"應州城外血未幹,宣府城裏歌正歡;可憐河邊無家客,猶望官家發米團。\"結果被巡邏的錦衣衛抓到,打了一頓板子,說他\"誹謗聖上\"。
正德十三年正月,朱厚照總算帶著大軍回到北京。進城那天,他騎著高頭大馬,穿著亮閃閃的盔甲,接受百姓的歡呼,可人群裏的笑容大多是裝出來的,有人偷偷說:\"回來有什麽用?還不是接著玩?\"
應州大捷成了朱厚照一生中最光彩的一筆,他到死都在炫耀這次勝利。可在史書上,對這場仗的評價並不高,《明史》裏說:\"武宗狎xia)近群小,耽於遊樂,雖有應州之捷,不足以掩其荒淫之過。\"意思是他親近小人,沉迷玩樂,就算有應州大捷,也掩蓋不了他的荒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