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神功初成
字數:3713 加入書籤
“飛龍在天!”
練武場中,宋青書正在與張三豐切磋武藝。
此時宋青書忽然縱身躍至半空,居高下擊,一招降龍十八掌中的飛龍在天打向張三豐。
此掌威力奇大,攜一往無前的氣勢奔向張三豐。
隻見張三豐右掌畫圈,太極勁隨心而動,將宋青書掌力罩入其中。
哪怕是當今世上至剛至堅的降龍十八掌,依舊破不了張三豐的太極拳。
正如《道德經》中所言:“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堅強處下,柔弱處上。”“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
太極拳柔中帶剛,正是將柔之勁發揮最大,乃是以柔克剛的拳法。任憑天下最為剛強的降龍十八掌,在其麵前依舊得不到分毫便宜。
在習得了這套掌法之後,宋青書就想試試其威力。
但此時武當派中能夠勝宋青書一頭的唯有張三豐一人,所以爺孫二人今日才在練武場中切磋武藝。
雖然是宋青書功力不及張三豐,輸的情有可原,但也能看出,老道士研究出來這這套太極拳確實不俗。
任憑宋青書如何猛攻,張三豐不為所動,見招拆招,將宋青書的攻勢化為無形。
這還是在張三豐沒有反擊的前提下,若是張三豐再出手回擊,恐怕宋青書早就敗下陣來。
“不錯不錯,這降龍十八掌果然是天下一等的掌法,打得老道士我手臂都麻了。”
切磋完後,爺孫二人坐下來,討論剛剛比武中的優劣。
宋青書則是驚訝,自己以九陽內力運轉降龍十八掌,集合了兩種至陽至剛的功法,僅僅才讓張三豐手臂發麻,其到底是恐怖到何種地步?
“對了,孫兒,聽說你已經學完全部的九陰真經,現在感覺如何?”
張三豐又詢問起宋青書功法進度。
“如今已經掌握全部的九陰真經,體內真氣源源不絕,就連原先所學的九陽神功都有不及。隻是這九陽神功最後一步總是沒能突破,恐怕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大成。”
“不過有這九陰真氣的帶領,我相信不久之後九陽神功也能大成。”
宋青書因為學了九陽神功和乾坤大挪移,再學起其他武學來簡直事半功倍,才半月功夫,就已經將九陰真經總綱上的心法學會並掌握。
如今沒有大成的功法就差九陽神功了。
因為九陽到了最後同樣是剛柔並濟,陰陽協調,所以以九陰帶九陽,也能把功法練至大成。
宋青書是沒有原本張無忌的機遇,能在乾坤一氣袋中繼續真氣,一舉衝破數十處玄關。
他隻能一點一點的熬,雖然費時會多一些,但是勝在穩妥。
“這樣啊……前段時間我已將九陽神功練至圓滿,倒是知道一種辦法能夠幫助你,要不咱倆試試?”
張三豐捋著胡子,忽然想到了一個辦法能夠幫助宋青書衝破剩下的那些玄關,於是提議要不要出手幫助他一下。
“真的?師爺爺快講講,要如何做到!”
既然能走捷徑,宋青書當然選擇更快的道路,要不然自己慢騰騰的磨,還不知道磨到什麽時候呢。
“九陽神功最難的就是要最後衝破那些玄關,耗時耗力卻最為穩妥。我也是最近才想到,若是以一陽指指力,配合九陽神功,不也一樣能幫助習練者衝開這些玄關?”
張三豐的辦法就是直接用一陽指,幫宋青書衝開各處玄關,這樣九陽真氣在體內再無阻滯,達到大成境界。
宋青書想了一想,覺得這樣還真沒問題,本身一陽指同樣是至剛至陽的功法,與九陽神功並不衝突,而且張三豐運行的同樣是九陽真氣,在自己體內也不會排斥。
再者老道士功力深厚,不會出現打破玄關時後繼無力的現象。
當下宋青書提出,讓張三豐那自己試一試,若是能夠成功,那以後武當派可就有福了,誰的九陽神功將要大成之時,直接讓老道士那一陽指幫他衝穴,又能多一個絕世高手!
爺孫二人來到張三豐閉關之所,並吩咐其餘人不得打擾。
隨後二人盤膝坐下,宋青書配合著運起內力,做好衝擊玄關的準備。
隻見這時張三豐指尖匯集真氣,對著宋青書身體點去。
一股磅礴的內力直衝宋青書體內,帶著他的真氣奔向那些沒有打開的玄關而去。
宋青書隻覺身體中的阻滯一瞬間被衝開,真氣流淌起來順暢無比。
直到最後一處玄關打開,宋青書體內的九陽真氣終於暢通無阻,在身體之中隨意流走。
而張三豐也收起功力,靜靜的打做恢複。
雖然老道士說的輕鬆,但其消耗的真氣同樣不小,這時的他也覺得丹田之內有些空虛。
若是換個人來施展,恐怕早已被這一陽指消耗幹淨。
二人靜靜坐在地上,宋青書是體會身體中真氣變化,當九陽大成之後,其已與九陰真氣形成分庭抗禮之勢。
二者又開始有了相爭的勢頭,宋青書察覺不對急忙運使兩種真氣,害怕他們相互衝突。
按理說九陽真氣大成之後,就不再是至陽至剛,可卻無法和九陰真氣相容,二者好像無法共同存在一般,以宋青書的丹田為戰場,爭奪主導權。
宋青書急的滿頭大汗,這要是讓兩種真氣在身體裏打起架來,誰輸誰贏他是不知道,但自己絕對承受不了。
“抱元守一,專氣致柔,蕩除塵垢,洞徹內心!”
就在宋青書著急之時,張三豐的聲音響起。
原來恢複好後的張三豐看到了宋青書的不對勁,於是急忙出言提示。
“太極功法運行,畫陰陽於自身,以丹田帶動,成平衡之勢。”
雖然不清楚宋青書出了什麽問題,但張三豐也猜出了大概,恐怕是體內兩股真氣不容,都想要占據主動導致。
那麽就以太極之勢,平衡二者,讓二者在太極功法的帶動下,逐漸平衡。
宋青書聽了張三豐的建議,帶動兩股真氣按照太極圖的形式運轉。
隻覺兩股真氣於丹田之上緩緩成型,不斷運轉之下逐漸融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逐漸在丹田之中形成一股新的真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