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謀主劉伯溫
字數:3616 加入書籤
關於明教打下了集慶府改名為應天府,各方反應都很震驚。
震驚的不是明軍他們能打下來,而是沒想到會如此迅速。
那大炮轟轟作響,各方探子把明軍攻城的消息剛傳回去,緊接著就又來報城攻下來了。
速度之快簡直令人發指,跟鬧著玩似的!
現如今明軍剛剛占領應天,繼續發兵向南,一路攻占皖南、浙東等地。
“他宋青書怎麽敢!他的領地都到我邊上了!怎麽的?他還想把我吞並不成?”
平江張士誠的大帳中,張士誠看著地圖上麵宋青書所占勢力,對著帳中將領怒吼道。
“他宋青書不過是一江湖草莽,如今占了這麽大一塊地盤。占了就占了吧,為何還要堵死我的路線!他憑什麽?真當我張士誠好欺負不成!?”
張士誠奮力的拍著桌子,質問手下將領,可惜沒人敢回話。
如今明軍勢大,並且掌握著恐怖的火器,還是義軍之主,誰敢說些什麽?
“大哥,切勿動怒,如今宋青書他們勢大,咱們還不是和他翻臉的時候,咱們還是想想如何破局為妙。現如今咱們北麵有劉福通,西麵有宋青書,南麵方國珍,東麵是大海。”
“四麵都被堵住,要想向外擴張,必須打敗他們其中一人,但劉、宋、兵強馬壯,強攻實數不智,唯有南麵的方國珍好下手些。”
作為張士誠的胞弟,張士德知道大哥發怒的原因,不過是因為四麵被堵,無法擴張。
所以張士德獻計,向南麵的方國珍出手,等到跳出包圍,積蓄勢力之後,再回頭收拾其他人。
“士德說的對,現在還不是和宋青書等人翻臉的時候。”
張士誠冷靜下來,恢複理智,隨後又看向手下。
“宋青書他們能夠這麽快的攻下集慶,全仗著他那種威力巨大的火器,你們誰有辦法弄到,咱們也製造一批?”
張士誠羨慕明軍的火器,也想得到,於是詢問手下看如何製造。
張士誠手下將領麵麵相覷,這東西誰能搞到?人家明軍都是當寶貝看管的,探子都不敢接近。
“不如我們帶上賀禮,前往集慶城中,借著給明軍慶祝的機會,和宋青書他們商量,購置一批火器?”
這時帳中一名將領出言,既然造不了,那就去買唄。
“他宋青書能賣咱麽?”
張士誠不相信宋青書會賣火器給自己,若是自己有這種火器,也不會賣給其他人。
“總得有個價錢吧,他們剛剛打完大戰,一定很缺錢糧,咱們可以與明教商量。隻要能買到手,咱們就能夠仿造出一批,那樣就不懼任何人了。”
那名將領給眾人解釋道,卻沒看到其他人都用看傻子的表情看著他。
先不說宋青書會不會答應賣火器給己方,就憑他們攻下集慶府,能缺錢糧?那裏麵有多少錢糧他們自己會不知道?早就眼饞想攻過去了。
如今讓明教先一步得到集慶府,還怕缺錢缺糧麽?
“你們這麽看我幹什麽?咱們去試試唄,萬一能成呢?”
那將領察覺了眾人的眼神,連忙解釋,萬一宋青書就是缺錢呢,那不就正好能交易了麽。
“就按他說的辦吧,士德,你帶上禮物,親自去一趟集慶府,探探宋青書的意思。”
“其餘將領,整頓兵馬,不管能不能買到新式火器,咱們下一步都要去攻打方國珍,這樣才能有出路。”
張士誠隨後對手下下達命令,讓眾人各自去忙碌。
不光張士誠這樣想,其餘勢力的統領也都派出心腹手下,前來恭賀宋青書拿下集慶。
並且他們也是奔著新式火器而來,希望能和宋青書交易,購買一些新式火器回去。
應天府,處理完政事的宋青書叫來朱重八。
“重八,你這些日子打了不少仗,我還沒有好好誇誇你呢。接下來不用太忙碌了,咱們主要先鞏固戰果,穩定地盤,你手底下有沒有能人,給我介紹兩個?”
宋青書找來朱重八主要的目的是想知道他攻克皖南、浙東等地後,手底下有沒有通曉政務之人,好來給自己出謀劃策。
“師父,我還真有一人想要推舉!這人名叫劉基,字伯溫,處州路青田縣南田人。因遭同僚排擠,辭官回家。”
“咱們攻打完應天之後,就有人向我舉薦,說劉基此人有大才,我想著先請至軍中,若真如世人所說,就推舉給師父。”
朱重八想了想,自己軍中都是大老粗,誰會政務這些東西。不過倒是有一個人選,就是不知道是不是像別人所說那樣厲害。
既然宋青書提問了,朱重八隻好先說出來,要是劉基不行,他再回軍中問問唄。
“你說誰?劉基,劉伯溫?!快快帶他來見我!不,帶我去見他!”
一聽到朱重八說的人是劉伯溫,宋青書眼睛都亮了,這可是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的人啊!
民間怎麽說的?‘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可見其有多麽牛逼!
老朱能夠平定天下,劉伯溫出力甚廣,這樣的人,宋青書必須重視起來。
於是急忙讓朱重八帶自己去找劉伯溫,親自請他來給自己當謀士。
見到劉伯溫後,宋青書上下打量這位頂級謀士,就差上前親一口了,嚇得劉伯溫以為自己惹怒了宋青書,用這麽嚇人的眼光看自己。
“聽說你有經天緯地之才?如今我正缺一謀主,不知能否請先生出山,幫我平定天下?”
宋青書對著劉伯溫深鞠一躬,客氣的邀請道。
“宋統領客氣了,基哪有統領所說的本事,如今不過是一閑人罷了。宋統領手下那麽多能人異士,足可為統領分憂。基不過是一閑人,哪當得起宋統領如此大禮?”
劉伯溫早早就觀察起了宋青書,知道他攻下應天府之後的一切安民措施,對宋青書的做法也很肯定。但是讓自己就這麽出山,身為讀書人的他,還是想拿一拿身份。
宋青書自然是知道他們這些讀書人的調調,於是配合起劉伯溫,對其連連邀請,滿足了劉伯溫的小心思之後,劉伯溫終於答應宋青書,幫其出謀劃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