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權力交接:伯益繼位與禹的落幕

字數:7918   加入書籤

A+A-


    在伯益與啟明爭暗鬥、激烈博弈之時,大禹的身體狀況急劇惡化。他深知自己時日無多,通過侍衛秘密傳遞的消息,也清楚地意識到啟在豫州勢力漸大,已然羽翼豐滿。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大禹決定大張旗鼓地宣稱要舉行禪位儀式,將人族共主之位傳給伯益。
    隨著既定日期的臨近,人族都城張燈結彩,一片莊重而熱鬧的景象。禪位儀式當日,陽光灑在宏偉的祭壇上,伯益身著華麗的服飾,神情莊重地站在台前。
    大禹雖身形虛弱,但眼神依舊堅定,他緩緩走上祭壇,將象征共主權力的信物鄭重地交到伯益手中。
    伯益接過信物,展開禦旨,聲音洪亮地宣讀起來,對大禹的一生進行了全麵而詳盡的總結,高度肯定了大禹對人族的卓越功績。
    他首先提及大禹作為治水英雄的豐功偉績,大禹改革父親鯀的堵截治水之法,采用“疏導”策略,曆時十三年,風餐露宿,帶領人族民眾開鑿河道,成功引導黃河、長江等九條主要河流的洪水入海,形成了“九川歸海”的水係格局,徹底解決了長期困擾人族的水患問題。
    而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典故,更是成為了公而忘私奉獻精神的象征,其治水精神也成為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重要標誌。
    接著,伯益闡述了大禹建立夏朝的開創性貢獻。治水成功後,舜帝禪讓帝位給禹,禹順勢創立了奴隸製王朝,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他劃分九州,分別為冀、兗、青等,製定貢賦製度,規範度量衡,使國家的管理更加有序;還組建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支常備軍,極大地強化了中央集權,為人族的穩定與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文化與精神傳承方麵,大禹尊重自然規律,通過疏導實現水利調控,展現出的科學精神為後世農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他本人也被尊為“華夏民族的重要文化符號”,其故事成為激勵中華兒女的精神力量,世代傳承。
    最後,伯益引用仙賢稱讚大禹“致孝鬼神,美黻冕,盡力溝洫”,被評價其功績“九州攸同,德流苗裔”,強調大禹的治水與政治成就,不僅解決了當時的水患,更奠定了華夏文明發展的根基,其精神影響延續至今。
    禪位儀式結束後,大禹完成了他作為人族共主的使命。或許是上天有感於他對人族的巨大貢獻,大禹得到了三皇五帝中最後一帝的功德加持。
    一時間,天地間祥瑞湧現,濃鬱的氣運如實質般匯聚而來,將大禹籠罩其中。
    在磅礴氣運的滋養下,大禹的修為開始了驚人的蛻變。他從一介凡人之軀,瞬間突破成為人仙,周身散發著柔和的光芒,氣質也變得超凡脫俗。
    緊接著,他的修為如破竹之勢,接連突破地仙、天仙境界,每一次突破都伴隨著天地異象,引得無數人族民眾紛紛跪地叩拜。
    而後,大禹的進階並未停止,金仙、太乙金仙、大羅金仙,他一路高歌猛進,勢不可擋。每跨越一個境界,他的氣息愈發強大,仿佛與天地融為一體。
    就在眾人驚歎於他的飛速晉升時,大禹竟再次突破大羅金仙的桎梏,踏入了準聖境界,成為了令人敬仰的準聖高手。
    但這還不是終點,大禹的修行之路依舊順暢,他不斷凝練自身力量,向著準聖大圓滿境界邁進。
    終於,在一場絢爛的光芒中,大禹成功成為準聖大圓滿高手,其威名瞬間傳遍人族小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就在大禹沉浸在修為突破的喜悅中時,人族小世界的仙賢們,包括三皇四帝以及燧人氏、淄衣氏等,紛紛現身。
    他們麵帶微笑,眼神中滿是欣慰與期許,引導著大禹進入了人族小世界的核心區域。伯益登上人族共主之位後,一心想要展現自己的治國才能,帶領人族走向更加繁榮昌盛的未來。
    他深知大禹留下的是一個龐大且複雜的局麵,各方勢力盤根錯節,既有對他寄予厚望的,也有暗中觀望甚至心懷不滿的。尤其是啟及其擁護者,始終是他心中的一塊大石。
    伯益決定推行一係列新政,以鞏固自己的統治,同時進一步發展人族。他首先從經濟方麵入手,鼓勵商業發展,在各交通要道設立集市,促進物資流通,還製定了一係列優惠政策,吸引各地商人前來交易。
    為了保障商業活動的公平公正,伯益設立了專門的監管機構,嚴厲打擊欺詐、壟斷等行為。
    在農業上,伯益推廣了新的種植技術,指導農民合理利用土地,根據不同的土壤和氣候條件種植適宜的作物。他還組織人力修建灌溉設施,確保農田能夠及時得到水源灌溉,提高農作物的產量。
    然而,新政的推行並非一帆風順。商業發展政策觸動了一些傳統貴族的利益,他們長期壟斷著部分物資的交易,新政打破了他們的壟斷局麵,因此對伯益心生怨恨,暗中抵製新政的實施。
    而農業方麵,新的種植技術對於一些習慣了傳統種植方式的農民來說,接受起來存在困難,他們對新政持懷疑態度,導致推廣過程緩慢。
    與此同時,啟在豫州密切關注著都城的動向。他看到伯益推行新政引發了諸多矛盾,心中暗自思量。啟深知這是一個機會,但他也明白,此時貿然行動並非明智之舉。
    他一方麵安撫著豫州及周邊四州對伯益新政不滿的勢力,穩定他們的情緒;另一方麵,繼續加強自身勢力的建設,訓練軍隊,儲備物資,等待著最佳時機的到來。
    伯益察覺到了啟的動向,也感受到了各方反對勢力的壓力。他試圖通過與貴族們溝通協商,調整部分政策,以緩和矛盾。
    同時,他加大了對新政的宣傳力度,派遣官員深入民間,向農民詳細解釋新種植技術的好處,並提供實際的指導和幫助。
    啟在豫州表麵上專注於地方治理,不斷提升自己轄區內的民生水平,但內心從未放棄對人族共主之位的渴望。他看到伯益推行新政引發的混亂,意識到改變局勢的時機或許正在逐漸成熟。
    啟首先加強了與軍隊的聯係,他經常深入軍營,與士兵們同甘共苦,不僅親自指導士兵訓練,提升軍隊的戰鬥力,還關心士兵們的生活,為他們解決實際困難,進一步贏得了軍隊的忠誠。
    在物資儲備方麵,啟組織百姓開墾荒地,增加糧食產量,同時發展手工業,儲備了大量的兵器、盔甲等戰略物資。
    除了軍事準備,啟還在政治上積極布局。他派遣親信前往人族各地,與那些對伯益新政不滿的部落首領和地方官員建立更緊密的聯係。
    這些人或是因為新政損害了自身利益,或是對伯益的統治方式存在異議,他們在啟的聯絡下,逐漸形成了一股潛在的反對勢力。
    啟深知,要想成功奪取共主之位,僅靠武力和內部反對勢力還不夠,他還需要獲得更多人族百姓的支持。於是,啟開始宣揚自己的理念和抱負,強調自己若成為共主,將以百姓福祉為首要目標,糾正伯益新政中的弊端,讓人族重回穩定繁榮。
    他的言論通過親信和支持者在人族各地傳播,逐漸贏得了一些百姓的認同和期待。
    然而,啟也明白,伯益並非毫無防備。伯益在察覺到啟的動作後,加強了對都城的防禦,同時也試圖分化啟的支持者。
    伯益一方麵對那些被啟拉攏的部落首領進行安撫,許以利益,試圖讓他們回歸中立;另一方麵,他在都城內加強輿論控製,宣揚自己新政的積極意義,打壓對自己不利的言論。
    在這場權力的角逐中,啟和伯益都在全力以赴,各自施展手段。啟精心布局,等待著最佳時機的一擊必殺;伯益則努力穩固統治,試圖化解危機。
    就在啟和伯益暗中較勁之時,人族卻麵臨著一場突如其來的外部威脅。北方的一個強大部落聯盟,在一位野心勃勃的首領帶領下,逐漸崛起並開始覬覦人族的廣袤土地和豐富資源。他們頻繁在人族邊境進行騷擾,掠奪財物,擄掠人口,邊境百姓苦不堪言。
    伯益得知消息後,立刻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緊急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然而朝堂之上卻出現了嚴重的分歧。
    一部分大臣認為應該立即出兵,給北方部落聯盟一個狠狠的教訓,以維護人族的尊嚴和領土完整;另一部分大臣則擔心戰爭會消耗人族的實力,主張通過談判和外交手段解決爭端。
    伯益陷入了兩難的抉擇。若出兵作戰,人族雖然實力強大,但北方部落聯盟也不容小覷,戰爭的勝負難以預料,且可能會讓人族陷入長期的戰亂之中,影響新政的推行和人族的發展;若選擇談判,又擔心北方部落聯盟會得寸進尺,提出苛刻的條件,讓人族顏麵掃地。
    與此同時,人族內部因為新政的推行本就矛盾重重,此時外部威脅的出現更是加劇了內部的動蕩。
    那些對伯益新政不滿的勢力開始蠢蠢欲動,他們認為伯益在麵對外部威脅時猶豫不決,是無能的表現,趁機煽動百姓對伯益的不滿情緒。一時間,人族各地謠言四起,人心惶惶。
    啟在豫州得知了人族麵臨的內憂外患,他意識到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啟一方麵派人暗中聯絡那些對伯益不滿的勢力,鼓勵他們加大對伯益的反對力度;另一方麵,他開始集結軍隊,準備以“救國救民”的名義出兵都城,聲稱要幫助伯益解決外部威脅,實則想要趁機奪取共主之位。
    在伯益還在為應對北方部落聯盟的策略猶豫不決時,局勢突然急轉直下。北方部落聯盟見人族遲遲沒有明確的回應,以為人族軟弱可欺,於是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他們的軍隊如潮水般湧來,迅速突破了人族的邊境防線,向著人族腹地推進。
    邊境的告急文書如雪片般飛至都城,伯益深知此時已別無選擇,隻能出兵迎敵。他緊急調遣人族的精銳部隊,任命一位經驗豐富的將領為統帥,率領大軍北上抗敵。
    然而,由於新政推行引發的內部矛盾,軍隊在集結和調動過程中遇到了一些阻礙,部分地方官員對伯益心懷不滿,執行命令時陽奉陰違,導致軍隊的行動遲緩。
    啟得知北方部落聯盟大舉進攻的消息後,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他打著“保衛人族,抗擊外敵”的旗號,率領豫州及周邊四州的軍隊浩浩蕩蕩地向都城進發。
    啟在行軍途中,不斷宣揚自己的正義之舉,聲稱伯益無能,無法保護人族百姓,隻有他才能帶領人族擊退外敵,恢複和平與繁榮。
    這一番言論得到了許多對伯益不滿的百姓和勢力的響應,他們紛紛加入啟的隊伍,使得啟的軍隊規模不斷壯大。
    伯益得知啟率軍前來,心中又驚又怒。他一方麵要應對北方部落聯盟的進攻,另一方麵又要防備啟的“逼宮”,陷入了腹背受敵的困境。
    伯益緊急召開朝會,與大臣們商討如何應對這一危局。大臣們意見不一,有的主張先集中力量擊退北方部落聯盟,再解決啟的問題;有的則認為啟的威脅更為緊迫,應該先阻止啟的軍隊前進。
    在這風雲突變的時刻,人族的命運懸於一線。北方部落聯盟的進攻愈發猛烈,人族軍隊在前線苦苦支撐。
    啟的軍隊氣勢洶洶地逼近都城,一場權力與戰爭的激烈碰撞即將爆發
    伯益身處這內外交困的絕境,內心充滿了掙紮。他深知,無論是應對北方部落聯盟的入侵,還是阻止啟的“逼宮”,都絕非易事。若處理不當,人族必將陷入萬劫不複之地。
    麵對北方部落聯盟的強大攻勢,人族軍隊雖英勇抵抗,但由於前期準備不足以及內部協調不暢,戰事進展並不順利。
    北方部落聯盟的騎兵在人族的土地上肆意馳騁,燒殺搶掠,所到之處一片狼藉。伯益心急如焚,他不斷派遣使者前往前線,督促將領們加強防禦,同時調動後方的物資和兵力支援前線。
    而啟的軍隊此時已距離都城越來越近,所到之處,一些對伯益不滿的地方勢力紛紛倒戈,加入啟的陣營。
    啟的勢力愈發壯大,他的野心也愈發膨脹。啟心中明白,隻要能順利進入都城,掌控局麵,他就能成為人族新的共主。
    伯益試圖與啟進行談判,他派遣使者前往啟的軍營,希望啟能以大局為重,先共同抵禦北方部落聯盟的入侵,待擊退外敵後,再商討人族共主之位的歸屬問題。然而,啟卻拒絕了伯益的提議。
    啟認為,伯益此舉不過是緩兵之計,一旦他停止進軍,伯益很可能會集中力量對付他。啟堅信,此時正是奪取共主之位的最佳時機,絕不能錯過。
    在這生死抉擇的關鍵時刻,伯益陷入了兩難的境地。如果他全力應對啟的軍隊,北方部落聯盟很可能會長驅直入,給人族帶來滅頂之災。
    但如果他忽視啟的威脅,集中力量對抗北方部落聯盟,啟很可能會趁機攻占都城,篡奪共主之位。伯益深知,他的每一個決定都將關乎人族的生死存亡。
    就在人族局勢陷入絕境之時,伯益終於做出了一個艱難而又大膽的決定。他深知,此時若不集中全部力量抵禦北方部落聯盟,人族必將遭受滅頂之災。
    於是,他放下了對啟的防備,向啟表明了自己的決心,希望啟能暫時放下爭權之心,共同抵禦外敵。
    同時,伯益向啟承諾,待擊退北方部落聯盟後,他願意與啟公平競爭共主之位。
    啟在收到伯益的信息後,心中也陷入了沉思。他明白,若此時執意進攻都城,人族將在北方部落聯盟的攻擊下元氣大傷,即便他能奪取共主之位,也將接手一個千瘡百孔的人族,這並非他所願。
    權衡利弊後,啟決定暫時與伯益合作,共同對抗北方部落聯盟。
    伯益和啟迅速達成共識,雙方軍隊聯合起來,共同製定作戰計劃。他們分析了北方部落聯盟的戰術特點和軍隊部署,發現北方部落聯盟雖然騎兵強大,但後勤補給線較長且防守薄弱。
    於是,他們決定派遣一支精銳部隊,繞道北方部落聯盟的後方,切斷其補給線。同時,正麵戰場上,人族軍隊加強防禦,堅守陣地,等待時機發動反攻。
    在伯益和啟的指揮下,人族軍隊士氣大振。他們奮勇殺敵,與北方部落聯盟展開了激烈的戰鬥。負責切斷補給線的部隊在曆經艱難險阻後,成功地完成了任務。
    北方部落聯盟的軍隊得知補給線被切斷,頓時軍心大亂。伯益和啟抓住時機,下令發動全麵反攻。
    人族軍隊如猛虎下山般衝向敵人,喊殺聲震天。北方部落聯盟的軍隊在人族的猛烈攻擊下,漸漸抵擋不住,開始潰敗。
    經過一番激烈的拚殺,人族軍隊終於成功擊退了北方部落聯盟的入侵。這場勝利讓人族上下歡呼雀躍,同時也讓伯益和啟的威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然而,戰爭雖然結束了,但人族共主之位的爭奪卻並未停止。伯益和啟都明白,他們之間的最終對決即將到來,而這場對決將決定人族未來的走向。
    擊退北方部落聯盟後,人族大地一片歡騰,但伯益和啟之間的氣氛卻愈發緊張。雙方都清楚,之前的合作隻是權宜之計,共主之位的爭奪才是核心。
    伯益深知啟的實力不容小覷,為了在這場最終對決中占據上風,他開始重新整頓朝綱。
    伯益對那些在戰爭期間陽奉陰違的官員進行了嚴厲懲處,提拔了一批有能力、忠誠的官員,加強了中央集權。
    同時,他還積極安撫百姓,承諾會對戰爭中受損的地區進行大力扶持和重建,以此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