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驗收風波
字數:2506 加入書籤
秋意漸濃時,四合院迎來了“市級民俗文化保護單位”的驗收考核。區文旅局領導帶著專家組實地考察,何雨柱本以為準備充分,卻在細節上栽了跟頭——專家組指出,街區雖然複原了建築形製,卻缺失“活態文化傳承”的核心要素,滿牆的網紅打卡標語與古建氛圍格格不入。
“這哪是民俗街區,分明是商業化景區。”專家的評價讓何雨柱麵紅耳赤。當晚,係統發布緊急任務:【打造沉浸式文化體驗場景,挽回驗收口碑。獎勵“非遺資源聯絡簿”。】他連夜召集商戶開會,卻發現分歧比改造時更激烈:許大茂主張增設vr體驗區吸引年輕人,三大爺想搞算命抽簽增加噱頭,秦淮茹則擔心過度改動會丟了老底子。
“都別吵了!”何雨柱拍著桌子站起來,“專家組說得對,咱們不能隻賣房子賣吃的,得讓遊客看見‘會呼吸的老北京’。”他翻開係統獎勵的聯絡簿,通過人脈聯係到幾位非遺傳承人:糖畫藝人“麵人劉”、京韻大鼓傳人楊淑芳、老胡同攝影師周明禮。與此同時,他提出“一店一故事”計劃,要求每家商戶挖掘自家屋子的曆史掌故。
三大爺的茶館率先遇上難題:他那間東廂房曾是民國時期的郵差值班室,卻查不到具體故事。何雨柱帶著他跑了三天檔案館,終於找到一張泛黃的職工登記照——照片裏的青年郵差正是三大爺已故的嶽父。當老照片配上郵差包、銅鈴鐺等舊物陳列,茶館突然有了溫度,不少老人看著照片抹起眼淚。
驗收複查當天,楊淑芳的京韻大鼓在垂花門下響起,周明禮的胡同攝影展在影壁牆前開展,孩子們圍著糖畫攤轉圈圈。專家組組長摸著廊柱上的磚雕笑了:“這才是活的文化記憶。”最終,四合院以高分通過驗收,獲得專項保護資金和“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基地”掛牌。
深冬的一場暴雪壓垮了西跨院的百年棗樹,主幹斷裂的瞬間,正在樹下整理繡品的秦淮茹險遭砸傷。街區被迫臨時閉園搶修,可古樹保護政策嚴格,施工隊拿著圖紙直搖頭:“這樹得整棵移走,根係損傷超過30就活不成了。”
四合院的老住戶們炸開了鍋。易中海摸著樹皮歎氣:“我小時候就在這樹下背乘法表,砍了它跟挖了我的心似的。”許大茂卻趁機提議:“移栽到郊區公園,咱們換棵仿真樹,不影響拍照打卡。”話沒說完就被何雨柱瞪了回去:“樹在,院子的魂就在。”
係統適時發布任務:【拯救百年棗樹,守護四合院的“根”。獎勵“古樹修複專家聯絡函”。】何雨柱通過聯絡函請來林業大學的古樹研究團隊,檢測後發現樹幹內部已中空,必須進行“骨骼支撐+仿生修補”。預算一算,竟需要十萬塊——剛拿到的保護資金還沒焐熱,就要全砸進去。
“我反對!”三大爺第一個跳出來,“不如拿這錢給商鋪裝暖氣,遊客來了也舒服。”許大茂跟著附和:“一棵破樹值什麽錢?”何雨柱沒說話,隻是帶著眾人去看樹下的石桌——桌角刻著“民國廿三年春”的字樣,那是棗樹被種下的年份。“你們小時候在這偷棗被我追著跑,現在忘了?”他的話讓眾人沉默。
最終,全體商戶簽字同意動用保護資金救樹。修複工程持續兩周,當鋼架支撐的棗樹重新裹上防寒布時,何雨柱發現斷裂處被修成了“樹洞信箱”的造型。除夕夜,街區舉辦“寄給春天的信”活動,孩子們把願望寫在紅紙上塞進樹洞,許大茂偷偷投了張紙條:“希望棗樹活過來,我再也不打它主意了。”
驚蟄那天,何雨柱在晨霧中發現棗樹萌發了新芽。與此同時,係統彈出終極任務提示:【舉辦“四合院四季祭”文化節,實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共生。獎勵“城市文化複興基金申請資格”。】他站在垂花門下,看著商戶們在晨風中掛起二十四節氣燈籠,突然意識到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文化節籌備期間,許大茂主動攬下短視頻宣傳的活兒。他舉著相機蹲守半個月,拍下棗樹抽芽的延時攝影,記錄下楊淑芳教孩子們唱鼓詞的場景,甚至剪輯了一支“四合院的十二時辰”短片。視頻在網上爆火時,他摸著後頸的汗說:“柱子,我以前總想著拆了這院子,現在才明白……它比我家電視還熱鬧。”
穀雨當天,首屆“四季祭”拉開帷幕。穿馬褂的茶博士提著長嘴壺穿梭席間,紮羊角辮的小姑娘們舉著荷花燈跑過青磚路,何雨柱端著新研發的“節氣點心”站在月亮門前——豌豆黃雕成春筍形狀,艾窩窩裹著櫻花餡。忽然有人喊:“看!棗樹開花了!”
眾人抬頭望去,百年棗樹的枝頭綴滿米白色小花,陽光穿過花隙落在許願信箱上。秦淮茹的刺繡店裏,一位年輕母親正指著繡品上的棗花對孩子說:“這是媽媽小時候爬過的樹。”何雨柱翻開係統界麵,發現“社區凝聚力”數值已達到滿格,而基金申請頁麵顯示:【審核通過,資金將於三日內到賬。】
暮春的風卷起簷角的銅鈴,何雨柱望著熙攘的人群,忽然明白係統賦予他的不是改造四合院的能力,而是讓老物件與新日子並肩走下去的勇氣。他掏出鋼筆,在商戶議事簿上寫下新計劃:夏季辦納涼詩會,秋季搞豐收市集,冬季……或許可以教孩子們堆個會講故事的雪人?
棗樹花落在他的筆記本上,像一枚春天的書簽。而在四合院的某個角落,某個未被發現的磚縫裏,另一段關於時光的故事,正悄悄埋下伏筆……
喜歡四合院:新篇請大家收藏:()四合院:新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