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字數:5112 加入書籤
建元六年孟夏,居延海畔的青磚馬廄剛落成三日。劉妧蹲在馬廄角落,用竹筆在羊皮紙上記錄新製磚模的損耗率。晨光穿過改良的麻紙窗欞,將她鬢角的碎發鍍成金褐色,窗紙上還留著昨夜算學隊繪製的幾何圖案殘影。
案頭的《九章算術》攤開在"方田"章,書頁間夾著一片曬幹的苜蓿葉,葉麵上用朱筆描著平行四邊形的葉脈——那是昨日帶算學隊丈量牧場時,教蒙童辨識的圖形。
"公主,該用早食了。"侍女紫萸捧著漆盤進來,烏發上別著一枚骨製算籌發簪,簪頭刻著"九九"二字,是算學館第一批結業女工的贈品。漆盤裏除了粟米飯,還有一小碟苜蓿醬,醬上撒著細鹽,旁邊放著塊胡麻餅。劉妧抬頭時,恰好看見紫萸盯著她案頭的青銅測距儀,那三棱柱表麵刻著雲雷紋,棱角處磨得發亮,顯然常被摩挲。
"想學?"劉妧用算籌挑起一粒飯粒,算籌是河西特有的胡楊木所製,帶著鬆脂香氣,"午後隨我去測日影,教你用圭表算晷刻。"紫萸耳尖泛紅,低頭時瞥見霍去病倚在門框上,他新製的鹿皮護腕上,赫然用朱砂繪著圓周率符號,末尾還綴著粒算珠——昨夜她親眼看見公主握著將軍的手腕,用燒紅的銅針刻下那串曲線,針落處騰起細小的青煙。
"河西郡丞遣人來報,"霍去病叩了叩腰間的算籌囊,裏麵混著幾支三棱弩箭,箭尾刻著"勾"字,"屠耆汗帶了三個薩滿,抬著牛頭祭器,說要在郡署前空地祭天。"他頓了頓,目光落在劉妧腕間的銅鐲上,那是用係統導出的精密齒輪改製的,轉動時發出細微的"哢嗒"聲,"怕是衝著田畝清丈來的。"
劉妧將苜蓿葉夾進《平麵幾何要義》,指尖劃過"土地國有化"條款旁的批注,墨跡裏混著細沙:"讓算學隊的張小七隨我見客,再傳訊給烽燧堡,調二十個會算籌的戍卒來充作護衛。"她起身時拂過裙裾,露出繡在絹帛上的勾股定理圖,絲線用的是居延海特產的靛藍,水洗不褪。
未時初刻,郡署正堂。屠耆汗的貂皮大衣蹭過廊柱上的算學公式塗鴉——那是算學館弟子用石灰水寫的"方田術",大衣下擺沾著漠北的細沙。隨行的老薩滿突然劇烈咳嗽,鷹爪法器上的銅鈴亂響,鈴舌已缺了一角。劉妧注意到他袖口露出的羊皮紙邊緣,墨跡在陽光下泛著青灰色——那是河西本地狼毫才有的色澤,至少陳放三年以上,可係統雷達顯示這地契墨跡氧化值不足三個月,紙邊還留著蟲蛀痕跡。
"屠耆部的草場,自高祖時便屬部落私有。"屠耆汗的漢語帶著濃重的匈奴口音,腰間的金錯刀鞘磕在銅鼎上,發出清脆的響聲,"漢人女子懂什麽丈量?莫不是想搶我匈奴人的水草?"他身後的薩滿們搖動著骨製法器,骨節碰撞聲與堂外算學館的誦讀聲混在一起。
劉妧示意張小七展開帛畫地圖。這少年匠人出身的算學生恭謹地跪地,竹尺上刻著黍米粒度,指著"落日牧場"區域:"汗王請看,舊籍載三千頃,按《九章》方田術,當是東西長十裏、南北寬六裏的矩形。"他蘸著朱砂筆圈畫,筆尖在帛上發出"沙沙"聲,"然實測..."
"休要信這些妖術!"老薩滿突然揮動法器,鷹爪擦過張小七的發頂,帶起幾根發絲,"天圓地方,豈是漢人竹片能算清的?"他脖子上掛著的狼牙護身符晃蕩,狼牙尖端沾著暗紅汙漬。
"天圓地方?"劉妧輕笑,從袖中取出青銅圭表模型,表身刻著"建元六年製","春日正午,長安八尺圭表影長五尺三寸,河西則為四尺一寸,以此推之,天地如覆盤,非平也。"她將模型在案上擺正,陽光透過窗欞,在地麵投出清晰的圭表投影,影端恰好落在預先畫好的標記上,"若汗王不信,可隨我等明日實測日影,看是否與算籌結果相符。"
屠耆汗的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刀鞘上的狼頭紋飾,忽聞堂外傳來孩童誦讀聲:"勾三股四弦五......"那是算學館蒙學班的幼童,正圍著新砌的算學牆背誦口訣,牆麵上用青磚嵌著乘法表。老薩滿的臉色愈發蒼白,劉妧注意到他耳後有塊暗紅色胎記,形如斷角——這與密報中"偽造地契團夥頭目"的特征吻合,胎記邊緣還留著未褪的刺青。
申時三刻,落日牧場。張小七跪在地頭,用浸過桐油的麻繩丈量邊界,繩頭係著青銅墜子,刻著"步"字。他腰間的算籌袋隨著動作輕晃,露出一角《算學啟蒙韻語》,書頁邊緣卷著毛邊:" "方田術,廣從乘,畝法二百四十步"......"屠耆汗的牧奴們遠遠圍觀,幾個少年牧工湊到算學隊的"步弓"旁,那是用青銅刻度環改良的丈量工具,每寸都刻著黍米粒數,其中一個少年偷偷用手指比劃著刻度。
"看好了,"劉妧用算籌在沙地上擺出梯形公式,算籌碰撞發出清脆的聲響,"上底加下底,乘高,再以二除之。"她指向遠處的紅柳沙丘,"此丘占地形如扇,當用半徑自乘,再以圓心角度數乘之,三百六十而一。"沙地上的公式旁,還畫著簡易的扇形圖示,用石子標出圓心。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老薩滿突然衝向算學儀器,卻被陶工隊的呼吉特攔住。這個皮膚黝黑的漢子前日剛學會用青磚砌算學館地基,手裏還握著泥瓦刀,刀背上沾著未幹的石灰:"薩滿大人,俺們昨日算過,砌牆用的磚數比舊法省三成,這可是算學算出來的。"他袖口露出的算籌印記,是昨夜練習時沾的墨汁。
酉時初刻,算籌統計完畢。張小七捧著桑皮紙賬本,指尖因緊張而發白,紙上用朱墨兩色記錄數據:"實測兩千一百三十五頃,較舊籍......少八百六十五頃。"屠耆汗的臉色由青轉白,突然指著賬本上的籌算符號,那些橫橫豎豎的線條在夕陽下投出陰影:"這些豎畫橫畫,定是詛咒之術!"
劉妧翻開隨身的皮質算學手冊,裏麵貼著用樹皮纖維紙印製的圖表,圖表邊緣用絲線裝訂:"此乃籌算速記法,橫一豎五,遇十則變。"她抽出一支算籌,在掌心寫了個"千"字,算籌留下的墨跡很快幹透,"汗王若覺難懂,可送族中子弟入算學館,蒙學班尚有餘位,每日學三個時辰,管飯。"
亥時初刻,郡署後堂。呼吉特帶著三個陶工,懷裏抱著新燒的陶板,陶板上刻著"九九歌",邊緣還留著燒製時的火痕。最年長的陶工缺了顆門牙,笑時漏風:"公主,俺們照您給的圖樣,在陶坯上刻了"九九歌",燒出來竟比刻在木頭上清楚。"陶板觸感粗糲,卻能清晰看見"一一得一"到"九九八十一"的字樣。
劉妧接過陶板,係統提示音在腦海中響起,顯示"文化普及度+15"。她用指甲輕叩陶板邊緣:"工分記賬要用橫式簿記,收入記右,支出記左,每月末合計盈虧。"她取出竹簡版的《計相手冊》,簡片間用熟牛皮繩穿起,"明日讓算學館弟子去陶窯,教你們用算籌畫四柱清冊,算錯了用紅筆勾改。"
呼吉特盯著竹簡上的"借貸"二字,忽然想起白天看見的土地丈量,他粗糙的手掌按在陶板上,指腹的老繭蹭過"七七四十九"的刻痕:"俺們窯上的小崽子說,學會算料,能讓窯溫勻實三成。"他抬頭時,看見窗外算學館的燈火,那裏仍有學子在背誦《粟米章》,"往後俺們隻信算學,薩滿說的"天意",還不如窯裏的火信準。"
子時三刻,霍去病的甲胄在月光下泛著冷光,甲片縫隙裏還沾著白天丈量時的沙土。他解下護腕放在案上,露出腕間新結的算學繩結,每個繩結代表不同的幾何圖形,繩頭係著枚陶珠:"屠耆汗派牧奴聯絡各部落,說是祭天時有"神諭"要宣布。"他的指尖劃過地圖上的祭壇標記,墨線旁注著"日影觀測點","需要卑職調弩機營埋伏?"
劉妧望著窗外算學館的燈火,那裏蒙學班的幼童剛學會用算籌擺"方"字。她摸出袖中的青銅激光筆,筆身刻著雲紋,在羊皮地圖上圈出祭壇四周的製高點,紅點在地圖上移動:"明日算學隊全員著深衣,弩箭藏在算籌囊裏。"忽然想起什麽,又從妝奩裏取出一盒鉛粉,鉛粉帶著鬆煙香氣,"你讓羽林衛在臉上塗點墨炭,扮成曬黑的算學生,領口別算籌。"
霍去病挑眉,護腕上的π符號在燭火下閃了閃,那符號尾部多了道刻痕,是方才試弩時蹭的:"算學能證天道,亦能衛家國。"他將護腕重新係緊,繩結恰好壓住一道舊箭疤,"卑職會讓他們把《孫子算經》帶在胸前,弩機藏在書頁裏,扳機用算籌改製。"
卯時初刻,河西祭壇。屠耆汗穿著祖傳的祭天氅衣,金絲繡的狼首在晨露中泛著冷光,氅衣下擺拖在沾滿牛血的石麵上。當他看見算學隊抬著青銅圭表、日晷儀入場時,握法器的手突然一抖,幾滴牛血濺在祭壇石麵上,與昨日測算的日影標記重疊。
老薩滿扯開喉嚨唱誦,咒語混著晨風吹來,劉妧卻注意到他頻頻望向東方——那裏有座廢棄的烽燧,正是昨日測算日影的參照點,烽燧頂端還留著算學隊做的標記。她輕按激光筆,一道紅光在石麵上投出細痕,恰好與祭壇中央的裂紋呈四十五度角,紅光在晨光中微微顫抖。
"薩滿說此刻祭天,可感祖先。"劉妧的聲音蓋過銅鈴聲,算學隊的少年們同步舉起圭表,"但按《周髀算經》推算......"她示意張小七舉起圭表,陽光穿過表頂的圓孔,在地麵投出極小的光斑,光斑正緩緩移動,"三刻後,日影將與石縫重合,方為真正的"地脈相通"之時。"
人群中響起竊竊私語。屠耆汗的侄兒,那個曾在算學館外偷看過授課的少年,突然指著石麵上的紅光,他袖口露出算學館的入門手劄:"阿叔,那光斑動得和昨日算學館教的日晷一樣!"老薩滿臉色驟變,鷹爪法器"當啷"落地,露出裏麵藏著的偽造地契殘片,紙上還畫著拙劣的田界。
張小七適時展開《河西田畝清冊》,竹簡在晨風中輕響,朱筆標著各部落實測數據:"屠耆部隱匿草場八百六十五頃,按《田律》當沒入公田,罰繳芻稿千束......"
"且慢!"屠耆汗忽然膝行向前,貂皮大衣拖在地上,沾了不少牛血和沙土,"某...某願送族中子弟入算學館,學...學漢人算學。"他抬頭時,目光撞上劉妧腕間的齒輪銅鐲,那紋路竟與祭壇石縫的走向分毫不差,鐲子在陽光下轉動,投出細碎的光影。
晨風中,算學隊的少年們開始收拾儀器,青銅圭表的影子逐漸與石縫重合。紫萸扶著劉妧下台時,袖中露出半截弩箭——那是用算籌模具改製的,尾羽上還刻著"勾"字符號,箭杆纏著紅絲線。遠處祁連山的雪光映在算學館的麻紙窗上,隱約可見蒙學班的幼童們正在用陶板練習畫圓,板上的圓圈歪歪扭扭,卻透著認真。
劉妧摸出懷中的算學手冊,新一頁用竹筆寫著:"五月廿六,實測土地兩千一百三十五頃,收歸公田。算學館新增學徒十七人,匈奴三戶。"係統提示音再次響起時,能量幣數字跳動,她望著祭壇上漸漸散去的人群,忽然聽見某個牧奴對同伴說,聲音帶著驚奇:"原來天圓地方,是要用算籌量出來的......"風卷起算學館的誦讀聲,與遠處居延海的波濤聲應和,仿佛為這片土地,刻下了新的算籌印記。
喜歡漢宮嬌華:帝女傳奇請大家收藏:()漢宮嬌華:帝女傳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