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字數:5901 加入書籤
劉妧望著街上來往的人,手裏還沾著米餃的油香。
一陣鑼鼓聲拽得她轉頭——百戲場的方向,燈影裏竄起個彩影,像條遊龍。
\"走,瞧瞧去!\"陳阿嬌拉著她往聲浪裏擠。
剛擠到場口,就見個赤膊漢子站在繩上,肌肉在燈火下亮閃閃的。腳下的錦鋼繩繃得筆直,繩身的錦線紋路像鱗片,在光裏閃。
\"這繩能站八人疊羅漢?\"前排有個老者眯著眼,山羊胡翹得老高,拐杖敲得地麵\"篤篤\"響。
\"去年王雜技的麻繩,站三人就"啪"地斷了,摔得他門牙都掉了倆,現在說話還漏風呢!\"
雜耍班主聽見了,扯開嗓子喊,手裏的銅鑼\"哐\"地響,震得人耳朵嗡嗡的:\"老爹您瞧好!\"
\"這是陳太後改良的錦鋼繩,裏摻了魯直車坊的鋼線,比頭發絲還細;外纏桑小娥的錦線,浸過桐油,韌得能吊馬車!\"
他衝繩上漢子揚手:\"來個"倒掛金鉤"!讓老爹瞧瞧啥叫真本事!\"
漢子應聲翻了個跟頭,雙腳勾住繩,頭朝下衝觀眾咧嘴笑。
繩身隻輕輕顫了顫,像春風拂過柳條。
周圍爆發出喝彩。
老者的拐杖不敲了,眼睛瞪得像銅鈴,伸手摸了摸自己的牙:\"乖乖......比老黃牛的筋還韌!\"
\"這要是去年,王雜技也摔不著......\"
旁邊的\"萬國投壺\"攤更熱鬧,人擠得像罐子裏的豆子。
老陶燒製的錦瓷壺擺在案上,壺身的錦灰釉在燈下發藍,壺嘴歪歪扭扭的,像個調皮的孩子噘著嘴。
個穿短打的少年捏著箭杆——越人竹製的杆,纏了圈漢地錦線,紅得發亮,正瞄準壺口。
\"這壺嘴歪歪扭扭,哪有宮裏的銅壺周正?\"有個戴方巾的書生撇嘴,手裏的折扇敲著掌心。
\"投中了也勝之不武!\"
攤主是個矮胖漢子,舉著支投中的箭杆笑,臉上的肉堆成褶:\"先生懂什麽!\"
\"這壺嘴是阿月織坊設計的,看著歪,實則藏著巧勁——壺裏有機關,投中了,壺蓋還能彈出錦花呢!\"
他話音剛落,少年的箭\"嗖\"地飛出,正入壺口。
\"啪\"的一聲,壺蓋彈開,飛出朵錦緞做的石榴花。花瓣上還綴著小琉璃珠,\"叮叮\"落在劉妧腳邊。
陳阿嬌撿起花,指尖捏著花瓣,琉璃珠在她掌心轉:\"這花裏摻了波斯金線,閃得很。\"
\"比宮裏投壺隻算輸贏,多了份讓人歡喜的巧思,投中了不光贏麵子,還能討個彩頭。\"
天祿閣廣場上,孩子們的歡笑聲能掀翻屋頂。
個穿綠襖的少年拽著風箏線,線軸轉得\"嗡嗡\"響。他的\"密涅瓦奔月\"風箏飛得最高,羅馬女神的裙角纏著漢地的雲紋,飄得像真的要踩著雲登月。
\"阿桂,你這風箏肯定要掉!\"旁邊紮羊角辮的小姑娘喊,手裏的\"嫦娥奔月\"風箏稍矮些,嫦娥的飄帶被風吹得筆直。
\"女神哪有嫦娥美?穿得怪模怪樣的!\"
少年梗著脖子扯線,臉憋得通紅:\"你懂什麽!\"
\"密涅瓦是智慧女神,嫦娥是月神,她倆在天上碰麵,才叫熱鬧——這線是錦絲搓的,桑小娥染坊的廢絲,比你的麻線牢三倍,掉不了!\"
他忽然指著風箏喊:\"你看!她們快碰到一塊兒了!\"
陳阿嬌指著那線,線在光裏泛著銀光,像根不斷的銀絲:\"桑小娥說,這廢絲扔了可惜,搓成線賣,一文錢能買三丈。\"
\"去年有個孩子的風箏掛在三丈高的槐樹上,線都沒斷,爬上去取下來還能飛,比新的還結實。\"
劉妧望著那風箏,忽然輕聲道:\"宮裏的紙鳶,畫的不是龍鳳就是花鳥,規規矩矩的。\"
\"畫師說"神佛不能亂湊",從不敢讓女神跟嫦娥碰麵,倒不如這兒的孩子膽大,讓天上也熱鬧。\"
\"民間的孩子不管這些,\"陳阿嬌笑,眼角的細紋在燈裏柔和,\"他們覺得,天上的神佛也該交朋友。\"
\"就像百工湊在一塊兒幹活,越雜越熱鬧,越熱鬧越有活氣。\"
\"工造玩具鋪\"的門簾被掀得\"嘩啦\"響,冷風裹著孩子們的吵嚷鑽進來。
秀兒蹲在櫃台前,手裏的錦線九連環轉得飛快,環與環碰撞,\"叮叮\"響得像串小鈴鐺。辮梢的琉璃珠晃得櫃台都發亮。
\"掌櫃的,這"九轉玲瓏"我快解開了!\"她抬頭喊,鼻尖沾了點灰,像隻小花貓。
\"就差最後一環,你看你看!\"
掌櫃是個留山羊胡的老者,正給個胖小子裝七巧板,聞言回頭笑,胡子翹得老高:\"秀丫頭厲害啊!\"
\"這可是科研局按《墨經》造的,十個孩子裏,也就你能解到第八轉。\"
\"上次張屠戶家的小子,解了三天都沒解開,急得哭鼻子呢!\"
\"去年我爹給我做的木連環,三天就磨壞了,\"秀兒指尖挑著錦線,環\"哢嗒\"一聲又開了個,眼睛亮得像星星。
\"這錦灰銅做的環,磨了半年還光溜,比木頭經造!我娘說,這叫"百工的巧勁,能經住日子磨"。\"
劉妧拿起旁邊的\"萬國七巧板\",板塊上刻著漢地的亭台、波斯的穹頂、越人的吊腳樓。用指尖一碰,邊角的錦線刻度硌得發癢,像有小螞蟻在爬。
\"這板能拚出啥?\"她問,指尖捏起塊\"穹頂\"板,上麵的紋路像真的石頭。
掌櫃湊過來,拿起塊\"亭台\"板拚上去,兩塊板嚴絲合縫:\"能拚"百國街景"——你看,漢地的亭子旁邊,能挨著波斯的廟。\"
\"越人的樓底下,能站羅馬的商人,跨國界呢!\"
\"上次有個西域商人,拚出了他老家的城堡,抱著板哭了半天,說"在長安,也能摸到家鄉的牆"。\"
陳阿嬌在旁低語,聲音裏帶著笑意,像春風拂過湖麵:\"這比宮裏的象牙七巧板有趣多了。\"
\"象牙板隻拚得出漢地山水,哪有這般四海一家的熱鬧?連鄉愁都能拚出來呢。\"
越人蹴鞠場的歡呼聲震得地麵都顫,像有群大象在跑。
個穿靛藍短打的少女正顛球,球用越人藤編的芯,裹著漢地錦麵,紅一塊綠一塊,像朵拚出來的花。裏麵塞了波斯鈴鐺,每顛一下,就\"叮鈴\"響一聲,像在唱歌。
\"阿鸞,來個"鴛鴦拐"!\"場邊的同伴喊,手裏的帕子揮得像麵小旗。
\"讓她們瞧瞧咱越人的本事!\"
少女應聲抬腳,錦球在她腳背上、膝蓋間飛轉,像隻聽話的小鳥。忽然一個側身,腳後跟勾住球,\"啪\"地踢向空中,劃出道七彩弧線——錦麵反射著陽光,鈴鐺響得更歡了,像在為她叫好。
\"這球比皮鞠輕多了!\"她落地時喘著氣,抹了把汗,發梢的汗珠甩在地上。
\"去年踢皮鞠,撞得腳踝青了半月,走路都瘸。這錦棉內膽軟乎乎的,咋踢都不疼!\"
\"上次桑小娥來看,說這叫"玩物得先讓人舒坦,才能玩出樂子"。\"
場邊個老婆婆扯著嗓子喊:\"阿鸞小心點!別摔著!\"
少女回頭笑,露出兩顆小虎牙:\"婆婆放心!這球輕,摔了也不疼,比皮鞠強十倍!\"
陳阿嬌指著那球,對劉妧說:\"桑小娥的主意,用染坊的廢棉絮做內膽,比皮鞠省料,還輕便。\"
\"百工的玩物,先得讓人玩得舒坦,才談得上好看,不像宮裏的玉球,隻能捧著,連碰都怕碎。\"
劉妧望著場上的身影,忽然想起宮裏的拋球遊戲,嬪妃們站在廊下,裙擺都不敢大動,規規矩矩地把球拋來拋去,連笑聲都得拿捏著分寸,像捏著塊易碎的糖。
\"她們玩得......真痛快。\"她輕聲說,指尖無意識地蜷了蜷,像在模仿顛球的動作,心裏癢癢的。
暮色漫上來時,劉妧懷裏的玩物快抱不住了:錦紙風箏的竹骨硌著胳膊,萬國七巧板的棱角戳著腰,錦球的鈴鐺時不時響一聲,像在催她往前走,別停下。
\"你看這九連環,\"她舉起手裏的環,環扣間的錦線閃著光,\"比宮裏的玉連環活泛十倍。\"
\"解著解著,心裏的結都鬆了,像解開了捆著的繩。\"
陳阿嬌看著她發亮的眼睛,忽然拍板,聲音脆得像敲玉:\"明日就讓科研局來,把這些玩物改良成宮廷款——不,不用改良,直接把百工請進宮,教宮女太監做!\"
她指著百戲場的方向,燈影裏又竄起個更高的彩影:\"禦花園裏開個"百戲場",讓雜耍藝人來教,讓魯直車坊做些輕便的繩架,老陶燒些帶彩花的投壺。\"
\"陛下也能跟百姓一樣,玩個痛快,不用總端著架子。\"
\"不光是玩,\"劉妧忽然接話,把七巧板往陳阿嬌手裏塞了塊,\"這七巧板能拚出百國建築,讓太學的學生也玩玩,比啃竹簡有趣。\"
\"說不定還能琢磨出新的營造法子,去年魯直就是玩投壺,想出了車軸的新花樣呢!\"
旁邊個賣糖畫的老者聽見了,舉著剛畫好的龍形糖,湊過來說:\"可不是!娃娃玩得巧,長大幹活才巧。\"
\"去年我孫子玩這九連環,現在修織機,比他爹還靈,說"解環的勁,能用到修機器上"!\"
劉妧低頭笑,指尖撥弄著九連環,\"哢嗒\"一聲,最後一環也開了,像朵花綻在掌心。
遠處的百戲場還在響鑼,孩子們的歡笑聲、錦球的鈴鐺聲、風箏線軸的\"嗡嗡\"聲混在一塊兒,像支熱鬧的曲子,繞著人轉。
\"那就這麽定了,\"她抬頭對陳阿嬌說,眼裏的光比燈還亮,\"今兒不回宮了,咱再瞧瞧夜間的百戲。\"
\"聽說還有"錦燈舞",用的是阿月織坊的透光錦,肯定好看——讓百工的巧思,不光藏在衣食裏,也藏在玩鬧裏,宮裏宮外,本就該玩在一塊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