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財富與價值

字數:2664   加入書籤

A+A-


    青年:“先生,世人都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想賺大錢就得付出代價——可這‘代價’該怎麽算?多少才算‘值得’?”
    長者《史記》扉頁上晃動:“你可知陶朱公‘累十九年三致千金’,背後是‘與時逐而不責於人’的隱忍?曾國藩說‘天下事,未有不由艱苦中得來,而可大可久者也’,財富之道,首在明了‘代價為何’。《詩經》裏‘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先問自己:願為‘錢’付出時間、健康,還是願為‘道’付出克製、孤獨?二者‘代價’不同,結局亦迥異。”
    青年沉吟:“但很多人說‘年輕時用命換錢,年老時用錢換命’,難道這是必經之路?”
    長者《黃帝內經》:“岐伯曰‘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真正的智者,不會讓‘代價’透支生命之本。你看胡雪岩‘阜康錢莊’鼎盛時,卻因‘急功近利’忽視商道根本,終落得‘樹倒猢猻散’——代價若背離‘道’,便成‘劫’。《塔木德》裏說‘身體是靈魂的聖殿’,透支健康換錢,恰似‘以珠彈雀’《莊子》),豈不可惜?”
    青年:“那該如何區分‘必要代價’和‘盲目犧牲’?”
    長者展開《智囊》“明智篇”:“馮夢龍講‘見小利,不能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謀公事’。商鞅‘立木取信’,付出的是‘徙木之勞’,換得的是‘變法之信’,此為‘代價與價值相當’;而西晉石崇‘與王愷鬥富’,耗盡心力炫富,終招殺身之禍,此為‘以大代價博小虛榮’。《論語》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關鍵在‘代價’背後的‘初心’:是為‘創造價值’,還是為‘填補欲望’?”
    青年皺眉:“可現實中,想往上走,難免要舍棄‘閑適’——比如加班、應酬,難道這些都算‘無意義的代價’?”
    長者搖頭道:“曾子‘吾日三省吾身’,首問‘為人謀而不忠乎’。若加班是為深耕技能,應酬是為鏈接資源,此為‘借事修人’;若隻是‘隨波逐流’地消耗,便是‘以心為形役’《歸去來兮辭》)。就像蘇軾貶謫黃州,付出‘身遭貶黜’的代價,卻修得‘東坡肉’的煙火智慧、‘赤壁賦’的天地境界——代價若能催生‘成長’,便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淮南子》)。”
    青年:“但總有人為了錢放棄底線,比如坑蒙拐騙——他們說‘成大事者不拘小節’,這也算‘代價’嗎?”
    長者神色一正,指《尚書》:“‘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背棄良知的代價,終會‘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道德經》)。你看《紅樓夢》裏王熙鳳‘弄權鐵檻寺’,賺得銀子卻賠了陰鷙,終落得‘哭向金陵事更哀’——此等‘代價’,實為‘飲鴆止渴’。猶太經典早言‘賺幹淨的錢,是最好的禱告’,正如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背離‘德’的代價,終將變成懸在頭頂的利劍。”
    青年低頭不語,長者放緩語:“《周易》講‘一陰一陽之謂道’,財富的代價,本質是‘取舍之道’。陶侃‘運甓自勵’,每日搬磚練心,付出的是‘體力之勞’,換得的是‘勵誌清操’;林則徐言‘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哪怕流放伊犁,仍修渠治水——真正的‘代價’,必與‘格局’掛鉤:小財付‘技能之苦’,大財付‘擔當之重’,妄財付‘墮誌之險’。”
    青年:“先生是說,‘代價’的分量,由‘所求為何’決定?”
    長者撫掌:“正是!《孟子》言‘所欲有甚於生者’,若你所求為‘兼濟天下’,則‘勞其筋骨’是鋪路石;若所求為‘一己之私’,則‘機關算盡’是催命符。你看張謇‘棄官從商’,付出的是‘仕途安穩’,卻換得‘實業救國’的百年清名;而和珅‘貪墨無度’,看似賺盡錢財,卻落得‘抄家時白綾懸梁’——代價的‘值與不值’,從來不在當下的‘得失’,而在生命終章的‘回首’。”
    青年忽然抬頭:“那普通人該如何‘計算’代價?有沒有一條‘底線’?”
    長者提筆在紙上畫個“心”字:“王陽明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守住‘心賊’,便是底線。《菜根譚》裏‘一念錯,便覺百行皆非;萬善全,始得一生無愧’,簡而言之:不付‘傷德之代價’,不貪‘越界之財富’。就像梭羅在《瓦爾登湖》裏寫‘多餘的財富隻能買多餘的東西,人的靈魂必需的東西,是不需要花錢買的’——若為財富丟了‘靈魂的必需’,便是‘因小失大’的糊塗賬。”
    青年望著跳動的燭火,喃喃道:“原來‘願意付出代價’不難,難的是‘知道該為誰付出,不該為誰妥協’。”
    長者:“《道德經》‘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財富路上,最怕‘亂了心’。你看陶朱公‘三散千金’,散的是錢財,聚的是‘人心’;範蠡退隱江湖,舍的是‘權位’,得的是‘自由’——真正的智者,懂得‘以代價換‘道’’,而非‘以道換代價’。就像《莊子》裏的‘庖丁解牛’,刀刃十九年如新,因他‘依乎天理’——順‘道’而付的代價,終會成為生命的‘磨刀石’,逆‘道’而貪的便捷,終會變成困住自己的‘枷鎖’。”
    燭影搖紅中,青年忽然想起《史記·貨殖列傳》裏“富無經業,則貨無常主,能者輻湊,不肖者瓦解”的句子,忽然明白:所謂“為財富付出代價”,從來不是盲目吃苦,而是在“取與舍”中照見本心——願付“成長的苦”,不付“墮落的險”;願擔“責任的重”,不貪“僥幸的甜”。案頭那方“守心”的鎮紙,真正的代價,最終都會化作丈量生命厚度的尺——量得出“錢袋”的重量,更量得出“心魂”的分量。
    喜歡雜論對話請大家收藏:()雜論對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