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找到失敗的原因,改正才能成功。
字數:6697 加入書籤
敗中求因:古今成敗之鑒的對話體解析
一、敗軍之問:失敗是否可論
甲悵然歎息):兵敗之人,還能再談勇氣嗎?希望能聽聞探尋失敗原因的要領。
乙:為何出此感慨?《左傳》曾說:"禹、湯歸罪於己,他們的興起迅速;桀、紂歸罪於人,他們的滅亡急遽。"失敗後尋求原因,是複興的基礎。從前齊桓公與魯國在長勺交戰,初戰失敗,向管仲詢問。管仲說:"您未察覺彼竭我盈的態勢。"後來依曹劌的計策,三次擊鼓後獲勝。這不是從失敗中尋求原因的驗證嗎?
甲:齊桓公的事,確實知道失敗可尋原因,但世人多以失敗為恥,避諱談論過失,如項羽垓下失敗,自刎烏江,終究未明白失敗原因,為何呢?
乙:可悲啊!項羽有一個範增卻不能任用,這是他失敗的主要原因。《史記》記載,鴻門宴上,範增多次舉起所佩玉玦暗示項羽,項羽竟沉默不應。後來範增對人說:"這小子不值得共謀大事!"等到項羽失敗,範增已先去世。太史公說:"項羽自誇功勞,逞個人才智而不師法古人,認為霸王之業,想用武力征服治理天下,五年就滅亡了自己的國家。"這不是剛愎自用導致的失敗嗎?
甲:項羽失敗在於拒絕進諫,然而像趙括紙上談兵,在長平失敗,又如何解釋?
乙:《孫子兵法》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敗;不知彼而知己,勝負各半;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趙括自幼學習兵法,談論軍事以為天下無人能及,但他未察覺秦軍虛實,也不了解士卒心理。他的父親趙奢曾說:"如果趙國不用趙括為將也就罷了,要是一定用他,使趙軍失敗的必定是他。"等到趙括領兵,全部更改紀律,撤換軍官,秦將白起聽聞後,出動奇兵,假裝敗逃,卻斷絕趙軍糧道,將趙軍分割為二,士卒離心。四十多天後,趙軍饑餓,趙括率精銳士兵親自搏殺,秦軍射殺趙括,趙軍潰敗,數十萬士兵投降秦軍,秦軍將他們全部坑殺。這不是徒然依賴空談,不曉實際事務的失敗嗎?
二、敗因探微:是否存在共通之理
甲:先生以趙括為鑒,然而失敗原因各異,可有共通的道理?
乙:有啊。《呂氏春秋》說:"想戰勝別人必先戰勝自己,想評論別人必先評論自己,想了解別人必先了解自己。"失敗原因雖多,但究其根本,多在於不了解自己。從前夫差擊敗越國,勾踐到吳國稱臣,夫差誌得意滿,不聽伍子胥的話,放虎歸山。等到勾踐返回越國,臥薪嚐膽,十年生育積聚,十年教育訓練,而夫差沉迷酒色,不愛惜民力,終至國破自刎。這不是驕矜忘本導致的失敗嗎?
甲:夫差失敗在於驕縱而忘記危機,然而像荊軻刺殺秦王,功敗垂成,又是什麽原因?
乙:《戰國策》記載,荊軻對太子丹說:"我有個好友,想讓他一起去,他住得遠還沒來,所以等待他。"太子丹懷疑他反悔,就再次請求說:"時間已經不多了,荊卿難道沒有動身的意思嗎?請允許我先派秦武陽去!"荊軻發怒,嗬斥太子說:"今天去了不能回來複命的,是沒用的人!"於是出發。等到上殿覲見,秦武陽臉色大變,渾身發抖,群臣覺得奇怪,荊軻回頭對秦武陽笑笑,上前謝罪說:"北方蠻夷的粗鄙之人,未曾見過天子,所以恐懼。"這不是準備不周全,遇事倉皇導致的失敗嗎?古語說:"凡事預先準備就能成功,不準備就會失敗。"荊軻雖勇,但太子丹催促過急,未能等待他的朋友,於是到了地圖展開匕首出現之時,獨自力不能支,終遭毒手。
甲:荊軻失敗在於籌備不精,然而像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而無功,難道也是敗於原因嗎?
乙:是的。陳壽《三國誌》評價諸葛亮說:"治理軍隊是長處,奇謀是短處,治理民眾的才幹,優於軍事謀略。"諸葛亮的失敗,不在於軍事謀略,而在於糧道艱難。《後出師表》說:"祁山、陳倉,糧道險惡,運糧不繼,這是我不能理解的第五點。"又說:"祁山、陳倉,糧道險惡,運糧不繼,這是我不能理解的第五點。"諸葛亮曾造木牛流馬運糧,但蜀道難行,難於上青天,終究不能持久。這不是因於地理條件的限製嗎?
三、曆史鏡鑒:從煬帝到紂王的敗因
甲:諸葛亮失敗因於地理,然而像隋煬帝三征高麗,百萬大軍覆沒,又是什麽緣故?
乙:《隋書》記載,隋煬帝自恃國富民強,不顧後患,三征高麗,士卒死者相枕,臭穢滿路,天下騷動,於是導致瓦崗、竇建德等起義蜂起。魏征說:"煬帝依仗國家富強,不考慮後患,驅使天下人放縱私欲,耗盡萬物以供自己享受,采集域中的子女,尋求遠方的奇異之物,裝飾宮苑,建造台榭,徭役沒有休止,戰爭不停息,外表威嚴,內心多有猜忌,讒邪的人必定得福,忠正的人不能保全生命,上下相互蒙蔽,君臣之道隔絕,百姓不堪忍受,全國分崩離析,於是以四海之尊,死於匹夫之手,子孫滅絕,被天下人嘲笑。"這不是因於違背天道虐待百姓嗎?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甲:煬帝失敗在於逆天虐民,然而像商紂王酒池肉林,終致亡國,其失敗原因又在哪裏?
乙:《尚書·泰誓》說:"上天的看法來自我們百姓的看法,上天的聽聞來自我們百姓的聽聞。"紂王暴虐,殺比幹,囚箕子,寵妲己,製作炮烙之刑,百姓怨恨,諸侯多有背叛。《史記》記載,武王伐紂,戰於牧野,紂王軍隊雖多,都沒有戰鬥之心,倒戈迎接武王,紂王逃跑,登鹿台,穿上寶玉衣,投火而死。這不是因於失去德行民心嗎?孔子說:"用道德治理國家,就像北極星一樣,處在它所在的位置,眾多星星都環繞著它。"紂王失去德行,所以眾叛親離,身死國滅。
四、敗後之道:求因之要與致用之方
甲:失敗原因種種,有因於自己,有因於他人,有因於天,有因於地,然而失敗後尋求原因,應當以什麽為要?
乙:《周易》說:"窮究事理,盡顯本性,進而通曉天命。"失敗後尋求原因,首要在於端正心態。從前孟子說:"行為有得不到預期效果的,都反過來尋求自身原因。"又說:"愛別人卻得不到親近,反思自己的仁愛;治理別人卻治理不好,反思自己的智慧;禮遇別人卻得不到回應,反思自己的恭敬。"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漢初韓信伐趙,背水列陣,趙軍笑他不懂兵法,但韓信說:"置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等到交戰,趙軍果然失敗,韓信於是斬殺陳餘,擒獲趙王歇。有人問原因,韓信說:"趙軍據險而守,我若求萬全,必定不能取勝,所以向他們顯示弱勢,誘使他們出戰,這是因失敗求勝利的方法。"
甲:韓信的方法是因失敗求勝利,然而常人失敗後,應當如何尋求原因?
乙:應當效法唐太宗納諫的誠意。《貞觀政要》記載,太宗對侍臣說:"用銅做鏡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古事做鏡子,可以知道興亡更替;用人做鏡子,可以明白得失。我常保有這三麵鏡子,以防自己的過失。如今魏征去世,就失去一麵鏡子了!"太宗每遇挫敗,必定召集群臣討論得失,所以能開創貞觀之治。這不是失敗後尋求原因的典範嗎?
甲:太宗的方法在於集思廣益,然而像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棄官歸田,這也算失敗嗎?原因是什麽?
乙:陶淵明的離去,不是失敗,而是不苟且迎合世俗。《宋書》記載,陶淵明任彭澤令,郡裏派督郵到縣,縣吏報告說:"應該束好腰帶去拜見。"陶淵明歎息說:"我不能為五鬥米向鄉裏小兒折腰!"當天解下印綬離職,作《歸去來兮辭》表明心誌。這不是失敗,而是不苟且保全自身。孔子說:"堅定信仰,努力學習,誓死堅守美好品德,危險的國家不進入,混亂的國家不居住。天下有道就出來做官,無道就隱居。"陶淵明的隱居,正合聖人之道,怎能說是失敗呢?
五、屈子之殤與勾踐之興:敗因致用典範
甲:陶淵明之事,不是失敗而隱居,然而像屈原自沉汨羅,這是失敗嗎?原因是什麽?
乙:屈原的自沉,不是自己失敗,而是敗於時勢。《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被廢黜後,後來秦國想攻打齊國,齊國與楚國合縱親善,秦惠王擔憂,於是讓張儀假裝離開秦國,用厚禮呈獻表示事奉楚國,說:"秦國很憎恨齊國,齊國與楚國合縱親善,楚國如果真能與齊國絕交,秦國願意獻上商、於之地六百裏。"楚懷王貪婪而相信張儀,於是與齊國絕交,派使者到秦國接受土地。張儀欺騙說:"我與楚王約定六裏,沒聽說六百裏。"楚國使者憤怒離開,回去報告懷王。懷王發怒,大舉興師伐秦。秦國發兵迎擊,在丹、淅大敗楚軍,斬首八萬,俘虜楚將屈匄,於是奪取楚國漢中土地。懷王於是征發全國兵力深入擊秦,戰於藍田。魏國聽聞,襲擊楚國到鄧。楚兵恐懼,從秦國撤回。而齊國竟憤怒不救楚國,楚國大為困窘。第二年,秦國割漢中地與楚國講和。楚懷王說:"不願得地,願得張儀才甘心。"張儀聽聞,就說:"用一個張儀抵當漢中土地,臣請求前往楚國。"到了楚國,又趁機用厚禮賄賂楚國當權大臣靳尚,在懷王寵姬鄭袖麵前設下詭辯。懷王竟聽鄭袖的話,又釋放了張儀。這時屈原已被疏遠,不在位,出使齊國,回來後,勸諫懷王說:"為何不殺張儀?"懷王後悔,追張儀不及。後來諸侯共擊楚國,大敗楚軍,殺死楚將唐眜。當時秦昭王與楚國通婚,想與懷王會麵。懷王想行,屈原說:"秦國是虎狼之國,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懷王幼子子蘭勸王行:"為何斷絕秦國的歡心!"懷王終究出行。進入武關,秦國伏兵斷絕後路,於是扣留懷王,要求割地。懷王發怒,不聽從。逃到趙國,趙國不接納。又到秦國,終究死在秦國而歸葬。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楚國人都責備子蘭勸懷王入秦而不返回。屈原既痛恨子蘭,雖被流放,仍眷戀楚國,心係懷王,不忘返回,希望君主能醒悟,世俗能改變。他保全君主、振興國家而想扭轉局勢,一篇之中多次表達誌向。然而終究無可奈何,所以不能返回,最終以此可見懷王始終不醒悟。這不是屈原的失敗,而是楚國的失敗。屈原見楚國日益衰落,奸佞當道,忠良被逐,於是自沉汨羅,以明心誌。司馬遷說:"他的文筆簡約,辭意含蓄,他的誌向高潔,行為廉正,他的文辭描寫事物雖小而意義重大,列舉事例雖近而表達意思深遠。他的誌向高潔,所以作品中稱述的事物也是芬芳的。他的行為廉正,所以至死也不容許自己疏遠汙濁。他身處汙泥濁水之中,像蟬脫殼一樣擺脫濁穢,浮遊在塵世之外,不被世俗的汙垢所辱,保持高潔的品質。推究他的誌向,即使與日月爭光也是可以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甲:屈原失敗因於國勢,然而失敗後尋求原因,應當如何應用?
乙:應當效法勾踐的隱忍。《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勾踐被困於會稽時,喟然長歎說:"我將在此終結嗎?"文種說:"商湯被囚於夏台,周文王被囚於羑裏,晉重耳奔翟,齊小白奔莒,他們最終稱王稱霸。由此看來,怎麽知道不會成為福分呢?"吳國赦免越國後,越王勾踐返回越國,於是苦身焦慮,把膽放在座位旁,坐臥即仰望膽,飲食也嚐膽。說:"你忘記會稽的恥辱了嗎?"自己親自耕作,夫人親自織布,飲食不加肉,衣服不穿多種色彩,屈身禮賢下士,厚待賓客,救濟貧困,吊唁死者,與百姓同勞。想讓範蠡治理國政,範蠡回答說:"兵甲之事,文種不如我;安定國家,親附百姓,我不如文種。"於是把國政全部交給大夫文種,而讓範蠡與大夫柘稽求和,到吳國作人質。兩年後吳國放回範蠡。勾踐從會稽返回七年,安撫他的士民,想用來報複吳國。大夫逢同勸諫說:"國家剛流亡,如今才又殷實豐足,修繕軍備,吳國必定畏懼而圖謀我們。吳國兵力加於齊、晉,與楚、越結怨深,名聲高天下,實際危害周室,德行少而功勞多,必定驕淫自誇。為越國考慮,不如結交齊國,親附楚國,依附晉國,來厚待吳國。吳國誌向廣大,必定輕易作戰。這樣我們聯合三國勢力,三國攻打吳國,越國趁其疲憊,可以戰勝。"勾踐說:"好。"過了兩年,吳王將伐齊。子胥勸諫說:"不可,臣聽說勾踐飲食不重滋味,與百姓同甘共苦。這個人不死,必定成為國家禍患。吳國有越國,是腹心之疾,齊國與吳國,是疥癬之疾。希望王放棄齊國先伐越國。"吳王不聽,於是伐齊,在艾陵擊敗齊軍,俘虜齊國高、國氏歸來。責備子胥。子胥說:"王不要高興!"王發怒,子胥想自殺,王聽聞而製止。越大夫文種說:"臣觀吳王政治驕橫了,請嚐試向他借貸糧食,來占卜此事。"請求借貸,吳王想給,子胥勸諫不給,王於是給了,越國於是暗自高興。子胥說:"王不聽勸諫,三年後吳國將成廢墟!"太宰嚭聽聞,於是多次與子胥爭論對越政策,趁機讒毀子胥說:"伍員表麵忠誠而實際是殘忍的人,他不顧父兄,怎能顧王?王之前想伐齊,伍員強諫,後來有功,因此反而怨恨王。王不防備伍員,伍員必定作亂。"與逢同共謀,讒毀於王。王開始不聽,於是派子胥到齊國,聽聞他把兒子托付給鮑氏,王於是大怒,說:"伍員果然欺騙寡人!"子胥返回,王派人賜子胥屬鏤劍自殺。子胥大笑說:"我讓你父親稱霸,我又立你,你起初想分吳國一半給我,我不接受,如今你聽讒臣的話殺年長者。"於是告訴舍人說:"必定在我墓上種梓樹,讓它可以做器物;挖出我的眼睛懸掛在吳東門之上,來觀看越寇攻入滅吳。"於是自殺。吳王聽聞,大怒,於是取子胥屍體裝在鴟夷革中,漂浮在江中。吳人憐憫他,為他在江上立祠,於是命名為胥山。五年後,勾踐伐吳,吳軍失敗,於是殺吳王而滅吳。這不是失敗後尋求原因,最終成就大業的典範嗎?
六、敗因通則與終古之訓
甲:勾踐的隱忍,最終複興吳國,然而失敗原因複雜,是否有通用的法則可尋?
乙:有啊。《孫子兵法·謀攻》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敗;不知彼而知己,勝負各半;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這就是失敗原因的通用法則。又《商君書·戰法》說:"王者的軍隊,勝利而不驕傲,失敗而不怨憤。勝利而不驕傲,是戰術高明;失敗而不怨憤,是知道所失。"知道所失,就是從失敗中尋求原因的意思。
甲:聽先生的話,如撥雲見日。才知道失敗不是終點,實在是尋求原因的開始。我不聰明,怎敢不努力!
乙:好啊!《詩經·大雅》說:"溫和恭敬的人,是道德的根基。"失敗而尋求原因,就近於道了。希望你牢記: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原因;失去不足憂慮,憂慮的是不探究根源。
甲再次拜謝說:"恭敬地接受教誨。"
喜歡雜論對話請大家收藏:()雜論對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