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理義利安長
字數:5326 加入書籤
理義利安論
——汴京耆老陳翁與商賈子嗣問答錄
第一章 合理為要辨本末
第一節 聖哲垂訓明合理之本
宋嘉佑三年孟夏,汴京馬行街“寶昌號”少東家趙仲遊,欲以三倍價囤購胡商香料,聞西市“陳記糧行”陳翁深諳義利之辨,遂攜香料樣品往謁,問曰:“今胡商有龍腦香十斛,價雖昂,然京中貴胄爭相求購,若囤之可獲厚利,此非‘奇貨可居’耶?”
陳翁撫須引至書齋,指《論語·裏仁》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此孔子垂訓也。《周易·係辭》雲:‘利者,義之和也。’合理之利,義之和;害義之利,禍之始。昔陶朱公‘候時轉物,逐什一之利’《史記》),此合理也;若‘囤積居奇,待價而沽’,非合理也。”
仲遊蹙眉:“市易之道,低買高賣,何害之有?”
陳翁展《鹽鐵論》厲聲道:“漢初賈誼言:‘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然武帝時桑弘羊‘置均輸平準’,乃‘平萬物而便百姓’,此合理也;若‘乘人之急,倍價而鬻’,如秦末糧商‘鬥米千錢,人相食’,非合理也。《道德經》雲:‘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合理者,法天道也。”
第二節 曆史典要證合理之利
見仲遊未服,陳翁取竹簡數卷:“《尚書·洪範》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昔公儀休為魯相,‘拔園葵,去織婦’,曰:‘己食祿,又奪園夫紅女利乎?’《史記》)此合理也。戰國白圭‘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然‘仁不能守,雖得之,必失之’《禮記》),故其徒孟子斥為‘壟斷’。”
複指賬冊:“昨歲汴京疫,汝以十倍價售藥材,記否?吾嚐問汝:‘藥者,救生之物,若乘疫抬價,與劫財何異?’汝對曰:‘市易常情。’今觀《左傳》‘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乘危抬價,非惡耶?”
第二章 害義之禍昭前鑒
第一節 義利之辨明害義之非
仲遊抗辯:“商賈求利,如農夫求穡,何義之有?”
陳翁肅然曰:“《孟子·梁惠王》首章即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昔晏嬰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齊景公謂其‘太儉’,嬰對曰:‘君之欲,無窮也;民之力,有盡也。’《晏子春秋》)此知義也。秦呂不韋‘招致賓客,厚遇之’,雖為逐利,然‘使客人人著所聞,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史記》),此亦義利兼濟。”
取《袁氏世範》示之:“‘ rich而好禮,則不驕不淫。’宋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嶽陽樓記》),雖位至宰相,死之日‘身無以為殮’,此義也;唐李林甫‘積財數千萬,自以為萬世計’,終遭抄沒,此害義也。汝父嚐言:‘利如舟,義如水,水覆則舟沒。’”
第二節 亡國破家證害義之禍
陳翁引仲遊至碑廊,指殘碑曰:“此‘金穀園’遺址也。晉石崇‘與貴戚王愷鬥富,以蠟代薪,作錦步障五十裏’《世說新語》),此害義也,後遭族誅,臨刑歎曰:‘奴輩利吾家財!’收者答:‘知財招禍,何不早散?’又本朝王黼‘括天下丁夫,築壽山艮嶽’,‘四方珍異之物,悉聚於斯’,此害義也,終至靖康之變。”
複指街隅乞丐:“汝知織工李五乎?初為學徒,偷工減料以牟利,及為工頭,苛扣匠工以自肥,今織坊倒閉,凍餒街頭。吾嚐問之:‘何以至此?’對曰:‘但知牟利,不知害義。’《孔子家語》雲:‘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害義者,祿豈能久?”
第三章 損人利己終害己
第一節 己欲立而立人
仲遊問:“商賈競爭,非損人無以利己,然耶?”
陳翁擊節曰:“大謬!《論語·雍也》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昔陶朱公‘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與貧交諸昆弟’《史記》),此不損人而利己也。漢卜式‘輸家財半助邊’,武帝拜為禦史大夫,此損己而利國也,反得大利。”
展《商君書》曰:“‘利出於地,則民盡力;名出於戰,則民致死。’此商鞅變法之要,亦知不損人也。若‘以鄰為壑’《孟子》),如魏惠王‘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此損人也,終致‘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裏;南辱於楚’。”
第二節 害人終害己史證
陳翁取算盤置案:“吾為汝算:汝去年囤米千石,待價而沽,致城中米貴,餓殍相望,此損人也。後朝廷查抄,罰沒家財,此害己也。《尚書·泰誓》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損人者,天必罰之。”
舉實例曰:“景佑年間,西市王屠戶‘以水浸肉,以沙拌米’,獲利三倍,然‘不三年,全家染疫,屠戶自身生惡瘡而死’。其鄰劉屠戶‘童叟無欺,每斤肉必去筋膜’,雖利薄,然‘子孫科舉連第,屠鋪成百年老店’。《周易·坤卦》雲:‘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第四章 長久之道在合義
第一節 合義則長久
仲遊再問:“然則何以長久?”
陳翁豎三指:“一曰‘合義’,二曰‘利民’,三曰‘法天’。《道德經》雲:‘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昔大禹‘疏九河,瀹濟漯’,不自生而民生,故夏後氏傳四百載。”
“二曰‘固本’,”陳翁撥珠,“《管子·牧民》雲:‘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吾每歲以十之三財‘修義倉、建義學、備災荒’,此固本也。宋陳摶‘以財造書院,聚書萬卷’,此固本也,故其子孫‘科第不絕’。”
第二節 曆史長久之例
引仲遊觀糧行匾額:“此‘陳記’二字,乃太祖皇帝所賜,至今百二十年,此長久也。何以故?吾祖‘每遇荒年,開倉平糶,價僅十之三’,此合義也。又觀‘孫記酒肆’,立規三十年‘酒不摻水,量不少毫’,此利民也,故‘雖價高而客滿’。”
授竹簡曰:“此《長久三策》:‘一策:貿易必明碼標價,不欺童叟;二策:遇災必減價賑濟,不取暴利;三策:每年捐十分之財,興修公益。’漢張騫‘鑿空西域’,‘齎金幣帛直數千巨萬’,此三策皆合,故‘絲綢之路’傳千年。”
第五章 心安乃為人之本
第一節 心安則身安
仲遊頓悟:“敢問心安之要?”
陳翁撫須曰:“《論語·述而》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心安者,行合義也。昔孔子‘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此心安也;盜蹠‘日殺不辜,肝人之肉’,雖‘車馬滿野’,心能安乎?”
展《省心錄》曰:“‘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寬。’宋程頤‘閱市而神色不動’,此心安也;唐元載‘積胡椒至八百石’,抄家時‘恐懼戰栗,不能自止’,此心不安也。汝父嚐言:‘夜能安寢,日能安食,乃真富貴。’”
第二節 心安之驗
陳翁指賬冊批注:“吾每筆交易,必書‘心安’或‘不安’。昨歲助災民修屋,書‘心安’;汝囤米抬價時,吾夜不能寐,此心不安也。《孟子·公孫醜》雲:‘我善養吾浩然之氣……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心安者,氣自壯也。”
舉親曆事:“嘉佑元年,吾誤收偽銀十兩,三夜不眠,後遍尋賣主,雙倍償還,方得安寢。賣主感泣曰:‘公真君子也!’後其子孫皆為吾店客,此心安之報也。《周書》‘作德,心逸日休;作偽,心勞日拙’,信夫!”
終章 五德相維成至理
第一節 五者相維之道
仲遊再拜:“翁以‘合理、害義、損人、長久、安心’五者教我,敢問其要?”
陳翁長歎曰:“五者如一樹:合理為根,義為幹,不損人為枝,長久為葉,心安為花實。《周易·係辭》雲:‘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合理者,順道也;害義者,逆道也;損人者,伐根也;長久者,成道也;心安者,盡性也。”
第二節 五德踐行之方
贈《義利要訓》曰:“汝觀此冊,從範蠡‘富好行其德’,到白圭‘智仁勇強’,皆言五者相維。《鹽鐵論》雲:‘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製。’合時合理,不害義,不損人,斯能長久而心安。”
仲遊拜伏流涕:“翁以《論語》明合理之本,以《史記》證害義之禍,以‘五德相維’導我行,真乃‘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之活解!小子今始知,合理則義存,義存則不損人,不損人則長久,長久則心安。自今當毀囤貨賬,散奇香料,以義為利,以心安為寶。”
尾聲 商賈改行傳美談
越明日,仲遊盡散囤貨,以平價售香料於市,又出千金修汴京義倉。其“寶昌號”門首新立匾額“義昌號”,書“合理不害義,利己不損人,方能長久心安”。
是歲秋,汴京大旱,仲遊“開倉賑濟,分文不取”,災民感其德,爭呼“趙義士”。歸店時,百姓夾道焚香,朝廷聞之,降旨褒獎“義商楷模,宜為天下法”。
後仲遊將陳翁所言輯成《理義安長錄》,其跋曰:“吾嚐迷於‘無商不奸’之陋說,幾蹈石崇之覆轍。幸得陳翁以‘五德’為舟,‘三策’為楫,渡此迷津。今刻此書,願與天下賈人共勉:合理非求利,乃全義也;不損人非失財,乃固本也。若能以義為利,雖處商海,亦得‘俯仰無愧’之樂,此非真長久心安耶?”
汴京士人聞之,歎曰:“陳翁以周孔之訓,化商賈之貪,使義利之道通於市井,真可謂‘道不遠人’矣!”由是,《理義安長錄》傳於南北,凡商賈開張,必置一冊於案,大宋商風為之一變,貪鄙之習大減,此皆“理義利安”相維之效也。
喜歡雜論對話請大家收藏:()雜論對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