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2章 夏軍戰備新計劃

字數:3323   加入書籤

A+A-


    周立民立刻起身躬身,語氣篤定“回大王,軍工廠已於上月完成步槍生產線改良,采用了最新的生產方式,效率較先前提升三成”。
    “那邊傳來報告,按當前產能推算,今年年底前,必能將需要的新式步槍全數交付禁衛軍,確保每一名禁衛軍士兵都能手握利器”。
    “好!好!好!”秦思源連說三個“好”字,眼底終於露出難以掩飾的笑意,先前的沉凝盡數散去,取而代之的是對未來的篤定與豪情,“近十萬裝備了新式步槍的禁衛軍!這等戰力,放眼天下,何人能敵?”。
    他語氣帶著一絲輕快“有了這支勁旅在,無論是鎮守中樞,還是馳援四方,亦或是將來揮師北上、奪取天下,都如虎添翼!原本預估的進程,怕是要比預想中快上太多了!”。
    書房內,雷虎等人也紛紛露出喜色,禁衛軍全員列裝步槍,意味著大夏最鋒利的劍,即將磨至最鋒銳的狀態,奪取天下的棋局,自此又多了一枚定乾坤的棋子。
    雷虎接著往下匯報“大王,咱們的禁衛軍雖說個個是精銳,但對後勤這塊太過依賴,一個師滿編一萬人,裏麵真正能上戰場拚殺的戰兵,其實也就八千”。
    秦思源抬手擺了擺,沒覺得意外“這很正常,一萬人裏配兩千後勤人員不算多”。
    “不過有一點得記死——這些後勤兵也必須跟著嚴格訓練,真到打仗的時候,他們也得能頂上去當戰兵用”。
    “臣遵旨!”,雷虎躬身行了一禮,又繼續說,“除了禁衛軍,咱們還有三十一萬大夏野戰軍”。
    “這支部隊雖說沒配步槍和大炮,但新式鎧甲已經裝備半數,手裏的武器也是改良後的,光軍弩就配了十萬把”。
    這話一落地,書房裏不少人都跟著點頭——誰都清楚,這野戰軍可一點不“野”。
    他們的訓練量就比禁衛軍少那麽一點,而且禁衛軍缺人了,優先從野戰軍裏挑人補充。
    再說說裝備,野戰軍穿的新式鎧甲,重量才十二斤左右,防禦力卻一點不含糊,就算全身披掛整齊,整套裝備也才三十來斤,行軍打仗一點不拖後腿。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就是一支能橫掃天下的勁旅。
    哪怕現在還沒造出步槍,單靠這三十一萬野戰軍,也足夠把大明、韃子還有草原上那些部族一鍋端了。
    “還有地方守備軍”,雷虎沒停,接著介紹,“地方守備軍的裝備和野戰軍差不多,不過已經分散到各個縣了”。
    “軍部的規矩是,每個縣配一百人,大縣就多配五十,湊夠一百五十人,他們歸軍部和地方主官雙重管著,同時還得負責管著各村的民兵隊,保證地方上的安穩”。
    秦思源聽完點了點頭,語氣卻嚴肅了些“地方守備這事兒不能馬虎,但有一條鐵律必須守住——地方守備軍絕對不能插手地方政務,半步都不能越界”。
    他太清楚軍隊亂政的後果了,所以必須從根兒上堵死這個窟窿,不然守備軍遲早會變成地方上的禍害。
    也正因為這樣,軍部早定了規矩地方守備軍的主官和士兵,都不能在自己老家駐紮。
    而且主官每隔幾年就得調換一次防區,就是為了防止他們在一個地方待久了,拉幫結派形成勢力,最後尾大不掉。
    雷虎趕緊應了聲“是”,又接著報“還有咱們整個大夏的民兵隊伍,現在登記在冊的,十八歲到三十歲的正式民兵,一共一百一十萬人”。
    “十二歲到十八歲的預備民兵,也有八十萬,這麽算下來,咱們大夏隨時能動員起來、且有一定軍事基礎的兵源,差不多能有一百五十萬”。
    秦思源微微點了下頭——這“隨時動員”可不是隨便說說的。
    大夏的民兵分兩撥一撥是十八歲以上的正式民兵,平時要守著村子,幫著治安局處理一些事情。
    同時歸地方守備軍管,要是當地鬧暴亂、災害,他們也得第一時間出動,算是大夏藏在民間的“隱形兵源”。
    這些正式民兵沒有固定軍餉,但每個村都有多餘的土地,這些土地的收成裏,會專門分一部分錢糧給他們,支撐他們訓練。
    另一撥就是十二歲到十八歲的預備民兵,正式民兵訓練的時候,他們也得跟著學,隻不過訓練強度會小一些。
    每個村的民兵名額都有規定,隻有等正式民兵到年齡退下來了,預備民兵才能補上去轉正。
    秦思源轉頭看向旁邊的蘇明哲,問道“現在各村的公田,按眼下的情況,還能維持多久?”。
    “回大王”,蘇明哲立刻站了起來,躬身回話,“咱們按每個村一千人來算,對應的公田大概是一千畝”。
    “但現在大夏局勢已經平穩,各地新生兒越來越多,照這個趨勢下去,這些公田頂多十年就會被重新分配出去,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早點重視”。
    “那你們政務院有沒有想出什麽解決辦法?”,秦思源追問,“每個村的公田太重要了,是村子運轉的關鍵,絕對不能少”。
    這裏得說下,所謂的“公田”,就是每個村裏剩下的多餘土地。
    這些公田的收成不用交稅,但村裏的村長、民兵隊長、教書先生這些人的俸祿,都得從公田的收成裏出。
    剩下的糧食和錢財,也會存起來當應急儲備,比如遇到災年能救急,民兵訓練的錢糧也從這裏撥付。
    按照政務院之前算過的賬,一個一千人的村子,至少得有五百畝公田才能正常運轉,要是公田麵積少於這個數,村子裏的各種事務就得停擺。
    這也是大夏特有的體製,把一個個村子打造成相對獨立的小單元,同時又歸縣裏直接管。
    這樣一來,既不用派太多官吏,還能省下一大筆開支,效率也高。
    “回大王,政務院目前的計劃是,組織百姓大規模遷徙到人口少的地方”,蘇明哲回答,“這樣能保證每個村的公田麵積不減少,維持正常運轉”。
    喜歡明末崛起打造一個嶄新華夏帝國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明末崛起打造一個嶄新華夏帝國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