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治水乃攻心
字數:7488 加入書籤
蜀地秋雨淅瀝,山霧繚繞,一行人沿著蜿蜒的山路隻能緩緩前行。李明衍騎在馬上,隨著李冰、李二郎一同返回成都城。朝廷監察禦史的突然到訪讓水利工程陷入緊張氣氛,李冰決定回郡府詳細準備應對之策。
行至一處高坡,眼前豁然開朗。遠處,一座雄偉的城池坐落在平原之上,城牆高大,磚瓦鱗次櫛比,嫋嫋炊煙在雨幕中若隱若現。
"那便是成都?"李明衍忍不住問道。
李二郎點頭:"正是。蜀地最大的城池,自古為巴蜀之地的中心。"
隨著距離縮短,成都城的輪廓愈發清晰。城牆由夯土構築,外覆磚石,高約三丈有餘,周長數裏。城門處,兩隊兵士嚴陣以待,往來商旅需一一查驗身份。
入城後,李明衍更是大開眼界。寬闊的街道兩側,市張列肆,貨物豐富。木質樓閣高低錯落,青磚灰瓦映襯著朱紅色的門柱,處處透著秦國特有的沉穩肅穆。街上行人如織,有身著錦緞的富商,有穿粗布短打的工匠,還有背著竹筐的農婦,各色人等交織成一幅生機勃勃的畫卷。
與他想象中的古代成都有所不同,這裏雖然繁華,但處處可見秦國的治理痕跡——街道整齊劃一,四方成塊;衛兵巡邏嚴密,秩序井然;甚至市場上的度量衡器具也統一規整,顯然是經過嚴格標準化的產物。
李二郎見他東張西望,解釋道:"成都自古為商賈雲集之地,蜀錦、蜀繡、漆器、竹工皆為一絕。秦國並蜀後,更引進關中工藝,使這座城市煥發新生。"
行至城中心區域,一座氣勢恢宏的府邸出現在眼前。高大的門樓上懸掛著"蜀郡郡守府"五個大字,門前石虎威武,衛兵挺立如鬆。
進入郡守府,穿過重重庭院,李明衍發現趙易一行已在正廳等候。趙易身著官服,麵如冰霜,身後站著數名隨從和文吏,氣氛肅穆壓抑。
"禦史,一路辛苦,可還順利?蜀地氣候比關中潮濕,可還適應?"李冰親熱的行禮道。
趙易冷冷地回禮:"李郡守。本禦史自鹹陽而來,是帶來了大王的詔令與相國的囑托。"
眾人落座後,李冰開口搭話,他的聲音平穩可親:"本官時刻不忘大王與相國信任,我剛自都江堰視察工程回來,路途遙遠,故而耽擱,讓禦史和諸位久等了。"
趙易卻冷哼一聲,麵色甚是難看:"視察工程?十餘年前便開工的水利,至今仍需日日視察?成效何在?"
李冰剛要回答,趙易已自顧自地翻開手中竹簡:"我已查閱了郡中糧產記錄。自水利工程開始以來,都江堰工程已耗費钜資,動用民夫數萬,消耗木石不計其數。"他把竹簡慢條斯理地展開,"然而,蜀地糧食產量增長緩慢,與投入嚴重不符。"
李冰正欲解釋,趙易抬手製止:"更令人憂心的是,維護成本居高不下,每年汛期過後,都需大量人力物力修繕,實為朝廷巨大負擔。"
他放下竹簡,語氣越發嚴厲:"郡守,你可知大王和相國對此事多麽關切?大王多次提及蜀地膏腴之地,何以產糧不豐?水利之功,何以遲遲不顯?"
李冰麵色凝重:"本官明白大王心意。水利初成,確有不足,但已有改進之法,明年當見顯效。"
"明年?"趙易冷笑,"每次都是明年。李郡守,大王命我明確告知,若今年蜀地糧食產量仍無顯著提升,這郡守之責.."他意味深長地頓了頓,"恐怕就要易人了。"
李冰沉默良久,終於拱手道:"多謝禦史轉達王上與相國期待,本官明白。請禦史放心,今年必有成效。"
趙易滿意地點點頭:"後幾日我將再次前往都江堰實地考察,希望能見到實質性的進展。"說罷,他起身離去,隨從們魚貫而出。
廳堂內頓時陷入沉默。李二郎握緊拳頭,臉色陰沉:"父親,朝廷未免太過苛責。都江堰工程規模宏大,豈能一蹴而就?"
李冰搖搖頭:"朝廷有朝廷的難處。"他示意眾人隨他進入內室。
進入一間僻靜的書房,李冰揮退侍從,隻留下李二郎、李明衍以及魏般。他長歎一聲,麵容罕見地顯出幾分疲憊:"二郎,明衍,你們可知蜀地治理,難在何處。"
話題一下子從治水轉到治理,李明衍完全進入知識盲區,隻能恭敬地答道:"請郡守指教。"
李冰沉吟片刻,徐徐道來:"秦並巴蜀已數十年,然蜀地民心尚未完全歸順。初代郡守司馬錯、次代郡守張若皆以嚴刑峻法治蜀,雖能鎮壓表麵,卻難以服眾。我接任後,改用懷柔之策,卻發現症結所在——非人心叵測,而是水患橫行。"
他站起身,走到牆上掛著的蜀地地圖前:"蜀地四麵環山,中為盆地,岷江從西北奔流而下,水勢湍急。每逢汛期,水漫良田,百姓顆粒無收;旱季時,江水又難引入農田,莊稼枯死。加之秦法嚴苛,賦稅不減,民難求活,怨氣自生。"
"如今秦國雖強,新王登基,誌向高遠,想要席卷天下,一統六國。"李冰指著外更大的空間,用手劃著圈,"然若想一統天下,光靠強兵遠遠不夠。"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更需糧草。"李二郎接過話頭,"長平一戰,雖殲滅趙軍四十餘萬,但我秦軍耗盡糧草。在邯鄲城下進退兩難,最後竟被魏信陵君公子無忌率聯軍擊敗,功虧一簣。"
李冰衝著兒子讚許的點頭:"正是如此。朝廷痛定思痛,決定將關中和蜀地打造為糧倉,成為大軍後盾。"
李冰目光掃過眾人,眼中閃爍著熾熱的光芒:"我向先王獻上都江堰之策,欲一舉解決蜀地水患。先王英明,撥款興工。這十餘年,都江堰確已初見成效,水患明顯減少。"
李冰走到窗前,望著窗外,語氣沉重而堅定:"然仍有不足,若我不能盡快完善都江堰,進一步降低維護成本、提升水利效果,恐大王急迫,強行征糧,蜀地再生變故治水,實為治民。得蜀地之心者,非弓弩律令,乃這一江潤澤之粟。"
李明衍聽得心潮澎湃。他從未想過,一項水利工程竟牽連著如此複雜的政治考量和民生關切。他之前一直以為,水利工程主要考慮技術和環境因素;而在此時,它關乎國家安定、民心向背,甚至是統一大業的成敗。
"郡守憂國憂民,明衍敬佩不已。"李明衍真誠地說,"我雖才疏學淺,願竭盡所能,助郡守完善都江堰。"
李冰看著眼前這位年輕人,露出欣慰的笑容。
次日清晨,李明衍早早起床,整理思緒。昨夜他輾轉難眠,一直在思考和回憶如何運用現代水利工程的理念解決都江堰麵臨的問題。天亮前,他終於有了些眉目。
隨李冰、李二郎一同前往都江堰工地的路上,李明衍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郡守,小人認為,要解決都江堰的問題,需從三方麵著手:其一,建立詳細的水文記錄,掌握水患規律;其二,找出當前影響最大的關鍵問題,集中力量攻關;其三,廣納賢才,集思廣益,開發新工具新方法。"
李冰眼前一亮:"此言大善!具體如何實施?"
李明衍詳細解釋道:"關於水文記錄,可在關鍵位置設立水尺,記錄水位變化;每日派人測量水流速度、方向及泥沙含量,久而久之,便能掌握規律。關於關鍵問題,依我觀察,魚嘴分水堤的角度尚有優化空間,若能精確調整,當可大幅提升分水效果。至於人才工具,除已有的孫章老匠外,或可招募更多工匠,開發專用測量工具。"
李二郎讚歎道:"明衍此言,確實言之有理。"
李冰沉思片刻,點頭應允:"此議甚好。二郎,你與明衍負責此事。另外,可讓魏般及鄧起加入。魏般學識淵博,鄧起水工技藝精湛,當能助你們一臂之力。"
三人到都江堰與趙易等人匯合,眾人沿著岷江而行,趙易目光銳利如刀,審視著眼前這個耗費巨資的水利工程。
李冰指向江心突出的巨大分水堤:"此乃魚嘴,形如魚頭破水,將岷江一分為二。外江泄洪,內江引水灌溉。不過此處尚有進一步改變的空間,明衍等人正在籌劃。"趙易凝視著江水在石質尖端分成兩股的奇觀,不禁點頭。
"往下遊看,"李二郎接道,指向內江入口處的石槽結構,"這便是寶瓶口,形如瓶頸,控製入內江水量。汛期水大時自動減少進水,枯水期則相對增加,恰似天工。"
趙易眯眼問道:"若遇特大洪水,如何確保內江不溢?"
李冰微笑,引他至內江上遊:"此處為飛沙堰,堰上石埂似線臥波中。平時水流其上,洪水則漫過堰頂,多餘水直接回外江,自成泄洪道。"
三人登上高處,俯瞰整個水利樞紐。李二郎指著遠處層層梯田:"夏秋季,水沿渠道入田;冬季水少時,則關小寶瓶口,蓄水以保航運。全係統無需人力調節,水自流、自控、自清淤。"
李冰頷首:"天人合一之道也。治水當疏不當堵,導不當截。"
趙易靜默良久,終於微微點頭。巡視結束後,趙易表示將在成都停留數月,等待查看更多成果再做決斷。這給了李明衍他們寶貴的時間窗口。
接下來的日子裏,李明衍與李二郎、楚鐵、孫章、魏般和鄧起組成了工程小組,日夜不休地工作。魏般精通典籍算術,性格沉穩;鄧起則年僅二十出頭,是李冰從民間發掘的水工奇才,性格活潑,思維敏捷,與李明衍一見如故。工程小組很快打成一片。他們首先梳理了十餘年來零散的水文記錄,魏般負責整理成冊;同時,他們在岷江關鍵位置設立了刻有精確刻度的"水文石人",安排專人每日定時記錄水位變化。
經過一周緊張的分析,他們鎖定了問題的關鍵——現有的魚嘴分水角度有所偏差,導致分水效果不穩定。孫章皺眉道:"魚嘴處水勢湍急,任何人工建築都難以長久。我們嚐試過無數次,最終都被洪水衝毀。"
更糟的是,通過對曆年水文記錄的分析,孫老爺子發現今年極可能發生大規模山洪,若不能在六個月內完成工程改造,後果不堪設想。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工程組召開緊急會議,李明衍展示了他設計的魚嘴角度優化方案:"關鍵在於如何設計能夠抵禦洪水衝擊的分水堤。同時能確保旱季內江獲得足夠水量,又能在洪水期有效分流。我認為,答案在於角度。"
"角度?"眾人麵麵相覷。
李明衍拿起一塊木板,在地上劃出一道直線:"假設這是岷江水流方向。若分水堤正麵應於水流,則必然被衝毀。"
他又斜著劃了一道線:"若分水堤與水流成一定角度,則可分散水勢,減輕衝擊。"
這一解釋通俗易懂,眾工匠紛紛點頭。孫章卻追問:"何種角度最為合適?"
李明衍深吸一口氣,知道關鍵時刻到了:"根據我的計算,分水堤與水流方向成35度角最為理想。"
"35度?"眾人一片嘩然。
李明衍心裏一驚,不好,當時的人不是用這種現代數學詞匯。
他用木棒在沙盤上畫出了角度的示意圖,卻發現很難精確表達角度概念。正當他茶壺煮餃子有嘴倒不出的時候,魏般站起身來,引用《周髀算經》中的勾股之法:"先生所言,是否是三四五之數。若魚嘴與江岸成此比例,當為上選。"
李明衍恍然大悟。古人用勾股比表示角度,三四五三角形正好形成一個約為36.9度的角,與他想要的35度相差無幾。
"妙哉!"李二郎拍案叫絕,"如此一來,也很便於施工測量。"
孫章老爺子再次出妙手,做出模型。李冰帶領眾工匠前來觀看實驗。模型雖然簡陋,但結構精妙——上遊引水入槽,中間放置可調節形狀的分水堤,下遊設有刻度水池測量流量。
"請看,當分水堤與水流正麵相抗時..."李明衍調整分水堤形狀為正麵迎水,放水入槽。水流猛烈衝擊分水堤,激起層層水花,堤身劇烈搖晃,眼看就要被衝倒。
"再看,當分水堤按商周三四比設置時..."他重新調整形狀,再次放水。這一次,水流順著分水堤平滑分開,幾乎沒有激起水花,堤身穩如磐石。更令人驚歎的是,兩個接水池中的水量比接近三比五,形成一種和諧的分配。
"再將形狀調整為其他樣式..."李明衍連續做了幾次實驗,每次形狀不同,結果各異。唯有按商周三四比設計的分水堤,效果最佳,堤身受力最小。
實驗結束,在場眾人無不驚歎。
李冰也深為震撼,但仍有疑問:"模型效果確實驚人,但實際情況恐怕複雜得多。岷江水勢洶湧,豈是這小溪可比?"
"郡守所慮極是。"李明衍坦然承認,"模型隻能模擬原理,實際施工還需根據現場情況調整。但基本之道不變——分水堤應按商周三四比設計,形如柳葉尖首,這是最為關鍵的。"
接下來三周,工地日夜不休,數千工人輪班作業,按照新設計調整魚嘴角度。李明衍與工程組成員輪流督工,確保每一處細節都精確無誤。
功夫不負有心人,改造完成後的初步測試成果喜人。新的魚嘴角度使分水效果提升近三成,內江水量更加穩定,外江排洪能力顯著增強。飛沙堰的改良設計也逐漸顯現成效,泥沙淤積大幅減少。
工程小組回到成都,約了個小酒會慶賀進展。李二郎依舊沒有架子和眾人推杯換盞,暢談今年可期的豐收景象,楚鐵大聲張羅,鄧起飲酒後拉著孫老爺子縱情高歌,魏般倒是千杯不醉的樣子,一如既往謙謙君子。李明衍第一次體會到在這個時代的團隊合作,心中的喜悅,成就感無以言表。
正當眾人沉浸在歡慶氛圍中,一名仆役匆匆進來,在李二郎耳邊低語幾句。李二郎麵色一變,起身道:"父親召我們入府,似有要事。"
眾人立刻放下酒杯,跟隨李二郎快步前往郡守府。進入議事廳,隻見李冰正與趙易對坐,兩人神色凝重。更令人意外的是,趙易身旁還站著一位身著黑衣、麵色沉鬱的中年人,眉宇間透著幾分神秘氣息。
"來得正好,"李冰見眾人進來,示意他們落座,"趙禦史帶來一則消息,與我們的工程密切相關。"
趙易麵色嚴肅,直言不諱:"各位好興致!你們可知道修完魚嘴後,近幾日成都城中已流傳一則謠言:擾憋靈,水不寧,蜀王生,秦人烹!"
喜歡川流不逝:我在古代修水利請大家收藏:()川流不逝:我在古代修水利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