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陳中華的選擇

字數:5778   加入書籤

A+A-


    時間步入八十年代中期,【陳氏中醫館】的名聲如同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早已超越了京城的地界,甚至有一些海外僑胞和外國友人慕名而來。
    陳小滿“陳大夫”三個字,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妙手回春”的代名詞。
    每日清晨,醫館尚未開門,門外便已排起長龍。
    來自天南地北的患者,帶著各式各樣的疑難雜症,將希望寄托於此。
    原先的館址,即便經過一次擴建,也早已不堪重負。
    候診區人滿為患,抓藥櫃台前排成長隊,連陳小滿和幾位坐堂大夫的診室門口都擠滿了焦急等待的人。
    “陳先生,這樣下去不行啊。”一位老大夫揉著酸脹的手腕,無奈道,“病人太多,咱們精力有限,萬一有個疏忽,反倒對不起人家的信任。”
    負責抓藥的夥計也抱怨“庫房都快堆不下了,每天抓藥抓得手軟,就怕出錯。”
    患者們雖然感激,但也對擁擠的環境和漫長的等待頗有微詞。
    陳小滿看著這番“甜蜜的負擔”,深知第二次擴張已勢在必行。
    這一次,他不再是小打小鬧地擴一兩間房,而是有了一個更大的規劃。
    錢?
    這早已不是問題。
    經過這些年井噴式的收入積累,以及他超前的理財意識,他個人的積蓄已經達到了一個在這個時代堪稱天文數字的級別,七百三十萬元人民幣。
    在“萬元戶”還是絕大多數人羨慕和奮鬥目標的八十年代,這筆巨款的購買力是驚人的。
    它靜靜地躺在銀行的特殊賬戶裏,象征著陳小滿事業上的巨大成功和遠見卓識。
    有了雄厚的資本作為後盾,陳小滿的擴張計劃顯得從容而大氣。
    他沒有選擇在原有基礎上小修小補,而是直接買下了醫館後麵一連排原本屬於街道的一個廢棄小庫房和兩戶願意搬遷的民居院落。
    手續辦理在如今“陳先生”的麵子和足夠的經濟補償下,進行得異常順利。
    他請來了專業的古建設計師,要求新醫館既要有傳統中醫藥文化的韻味,又要符合現代醫療的功能需求。
    設計圖紙幾經修改,最終定稿一個三進式的四合院格局,飛簷翹角,青磚灰瓦,古色古香。
    內部則規劃了獨立的候診區、多個明亮寬敞的診室、現代化管理的藥房、煎藥室、甚至還有幾間環境清雅、用於針灸推拿和重症病人臨時觀察的靜養病房。
    施工期間,【陳氏中醫館】暫時遷到了旁邊臨時租用的寬敞場地繼續營業,絲毫沒有耽誤病人看病。
    陳小滿每天都抽空去工地看看,對用料、施工細節要求極高。
    他要打造的,不是一個僅僅賺錢的診所,而是一個能夠傳承下去的中醫藥品牌和百年基業。
    巨大的資金投入和“陳先生”的名望,使得新醫館的建設速度快、質量高。
    不到半年時間,一座氣勢恢宏、既傳統又現代的新【陳氏中醫館】在原址旁拔地而起,成為了整條街甚至整個區域的新地標。
    開業那天,鑼鼓喧天,鞭炮齊鳴。
    前來祝賀的人絡繹不絕,除了老患者、街坊鄰裏,還有衛生係統的領導、文化界的名流、商界的朋友,場麵盛大卻不喧鬧,充滿了讚譽和期待。
    新醫館寬敞明亮,候診區舒適雅致,再也看不到往日擁擠不堪的景象。
    增加了坐診大夫和夥計,引入了更科學的分診和預約製度,效率大大提升。
    藥房更是氣派,一整麵牆的百子櫃由高級木料打造,藥材儲備充足且管理嚴格。
    陳小滿坐在自己寬大明亮、書香與藥香交融的新辦公室裏,看著窗外井然有序的新醫館,心中感慨萬千。
    從軋鋼廠辭職時的破釜沉舟,到初開業時的冷清堅守,再到如今的聲名顯赫、基業初成,這一切仿佛夢幻,卻又步步紮實。
    七百三十萬的財富,給了他足夠的底氣和自由度,讓他可以不去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專注於打造他理想中的中醫藥殿堂,追求更高層次的社會價值和曆史傳承。
    他並沒有因為財富的劇增而改變生活方式,依舊保持著簡樸和專注。
    對他而言,錢是實現理想、保障家人、享受生活的工具,而非生活的目的本身。
    新的【陳氏中醫館】,不僅意味著規模的擴大,更象征著陳小滿的事業和社會地位邁上了一個全新的、更高的台階。
    他“陳先生”的聲望,也隨之達到了一個新的頂峰。
    新落成的【陳氏中醫館】氣派非凡,三進的院落既保證了功能分區,又保留了傳統建築的靜謐與雅致。
    青磚墁地,雕梁畫棟,藥香混合著淡淡的檀香,彌漫在每一個角落。
    候診區寬敞明亮,擺放著官帽椅和小茶幾,不再是擁擠的長凳。
    抓藥區如同一個現代化的中藥庫房,巨大的百子櫃直抵天花板,夥計們踩著梯子精準取藥,效率極高。
    獨立的煎藥室裏,一排排現代化的煎藥機,傳統的紫砂藥壺,滿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如此規模的升級,帶來的不僅是就醫環境的改善,更是診療能力和品牌形象的巨大提升。
    慕名而來的患者更多了,其中不乏從外地千裏迢迢趕來的,甚至還有一些金發碧眼的外國友人,好奇地探尋著東方古老醫學的奧秘。
    陳小滿不得不進一步擴大大夫團隊,聘請了更多在各自領域有專長的中醫師,他自己則更多地專注於疑難重症的會診和醫館的整體管理。
    財富的增長對於陳小滿而言,早已超出了改善生活的範疇。
    那驚人的七百三十萬資產,靜靜地在他的賬戶和穩妥的投資中增值。
    他並沒有因此而揮霍無度,陳家依舊保持著一種低調而殷實的生活方式。
    最大的開銷,除了醫館的持續投入,便是用於子女教育和家庭保障。
    大兒子陳中華在清華園如魚得水。
    自動化係課程艱深,但他樂在其中,假期回家時,與父親談論的不再是家長裏短,而是模糊控製、信號係統這些陳小滿不甚明了卻倍感欣慰的話題。
    陳小滿每次都會給足兒子生活費,並額外給他一筆“資料費”和“活動經費”,叮囑他“讀書是首要,但也不要苦著自己,該花的錢要花,多和同學交流,開闊眼界。”
    他深知,對兒子最好的投資,就是支持他在頂尖學府裏毫無後顧之憂地汲取知識。
    小兒子陳瑞華對中醫的興趣日益濃厚。
    放學後和假期,他大半時間都泡在醫館裏。
    他不再滿足於辨認藥材,開始纏著坐堂的老大夫們問問題,甚至嚐試著給父親打下手,學習號脈的基本指法。
    陳小滿看出小兒子的天賦和熱忱,便為他製定了係統的學習計劃,從《湯頭歌訣》、《藥性賦》啟蒙,再到《黃帝內經》、《傷寒論》的研讀,親自督促,耐心講解。
    他還花重金從民間請來一位正骨推拿技藝精湛的老先生,專門指導瑞華學習手法。
    在陳小滿看來,這筆投資比任何房產、股票都更有價值。
    對於妻子安雨琪,陳小滿更是體貼入微。
    他深知妻子為這個家付出良多,如今條件好了,他鼓勵妻子發展自己的愛好,不必終日困於家務。
    安雨琪漸漸重拾起年輕時的興趣,有時去聽聽戲,有時和幾位交好的夫人一起逛逛畫展,生活愈發從容雅致。
    陳小滿還悄悄為她購置了一份數額不小的養老保險和幾樣珍貴的首飾,確保無論未來如何,她都能生活無憂。
    偶爾,陳小滿也會帶著家人進行短途旅行,去承德避暑,去北戴河看海。
    他們穿著得體,舉止優雅,入住當地最好的賓館,品嚐特色美食。
    在這些旅程中,陳家儼然是一副家境優渥、教養良好的模樣,與十幾年前那個需要小心翼翼、精打細算的四合院家庭已是天壤之別。
    95號院的老鄰居們,如今看待陳小滿一家,早已不是簡單的羨慕,而是帶著一種仰望的距離感。
    傻柱有時喝多了,還是會扯著嗓子說“瞅見沒?人家陳小滿那才叫日子!”
    但語氣裏早已沒了當年的酸澀,隻剩下認命般的感慨。
    秦淮茹教育孩子時,也會把“看看人家陳先生家的孩子”掛在嘴邊。
    陳小滿有時會回去看望父母,也會客氣地跟老街坊們打招呼,遞上好的香煙,但彼此都明白,他們已經生活在截然不同的世界了。
    他的世界廣闊而充滿機遇,而95號院,則更多地停留在過去的記憶裏。
    坐在新醫館那間寬敞、滿是書卷氣的辦公室裏,陳小滿時常會感到一種巨大的滿足和平靜。
    他憑借自身的醫術、遠見和時代的機遇,不僅積累了驚人的財富,更重要的是,他為家人構建了一個安全、富足、充滿希望的未來堡壘,並贏得了社會的廣泛尊重。
    他的《社會精英係統》依舊在默默著輔助,更多的是關於人才培養、品牌管理和未來醫療趨勢的分析。
    但他知道,係統隻是錦上添花,真正支撐起這一切的,是他自己的選擇和努力。
    七百三十萬,在這個時代是一個奇跡般的數字。
    但對陳小滿而言,它更意味著自由、保障和選擇權,意味著他可以更從容地踐行“享受生活”的真諦——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優渥,更是精神上的富足、家庭的美滿和對社會價值的最大實現。
    他的故事,成為了南鑼鼓巷乃至更廣範圍內的一個傳奇,一個關於時代、機遇與個人奮鬥的鮮活注腳。
    喜歡覺醒係統四合院裏享受生活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覺醒係統四合院裏享受生活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