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兒子的項目

字數:7656   加入書籤

A+A-


    星期天的午後,陽光透過窗欞,在93號院的正堂裏投下溫暖安靜的光斑。
    陳小滿拿著一卷泛黃的醫案手稿,靠在躺椅上細讀,安雨琪則在另一側安靜地整理著近期的一些病案記錄。
    屋內隻有書頁翻動的沙沙聲和茶杯偶爾輕碰桌麵的脆響,歲月靜好,仿佛時光都慢了下來。
    忽然,院門外傳來一陣略顯急促卻熟悉的腳步聲,接著是鑰匙轉動鎖孔的聲音。
    兩人都有些訝異地抬起頭——這個時間點,通常不會有人來。
    門被推開,一個穿著清爽白襯衫、肩挎帆布書包、身量已隱隱超過父親的青年探進頭來,臉上帶著些風塵仆仆,又有點不好意思的笑容。
    “爸,媽,我回來了。”
    竟是二兒子陳瑞華。
    安雨琪最先反應過來,又驚又喜,立刻放下手中的筆站起身“瑞華?你怎麽突然回來了?也沒提前說一聲!”
    她快步走過去,接過兒子肩上的書包,觸手沉甸甸的,裏麵顯然塞滿了書。
    陳小滿也放下書卷,坐直了身子,眼中掠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喜悅,但語氣依舊平穩“學校沒事了?”
    陳瑞華換了拖鞋走進來,撓了撓頭“嗯……項目階段性匯報剛搞完,能喘口氣。
    想著好久沒回來了,就……回來看看。”
    他說話間,眼神快速掃過父母,帶著點大學生特有的、想要獨立卻又難免依賴的別扭勁兒。
    “回來好,回來好。”安雨琪迭聲說著,已經轉身往廚房走,“餓不餓?媽給你下碗麵?還是燉了銀耳湯,給你盛一碗?”
    “媽,別忙了,我不餓。”陳瑞華忙道,但安雨琪已經聽不見了。
    陳小滿指了指旁邊的椅子“坐吧。路上擠不擠?”
    “還好,周日人不算最多。”陳瑞華依言坐下,腰背挺直,是長期住校養成的習慣。
    他的目光落在父親手邊的醫案上,“爸,您又在看古方呢?”
    “隨便翻翻,溫故知新。”陳小滿打量著小兒子。
    這孩子臉瘦了些,下巴頦更顯輪廓,但眼神清亮,精神頭還行,隻是眉宇間帶著高強度用腦後的淡淡疲憊。“學習壓力大嗎?聽你媽說,你跟的那個導師,要求很嚴。”
    “嚴是嚴,但能學到真東西。”提到學業,陳瑞華的話匣子打開了些,“就是最近在啃一個數學模型,關於神經信號傳導效率的,有點卡殼,回來換換腦子。”
    清大高材生的世界,已經離南鑼鼓巷的日常很遠了。
    陳小滿和安雨琪雖然都是高級知識分子,但麵對兒子口中那些前沿的生物學數學模型,也隻能聽懂個大概。
    然而,這並不妨礙他們感受到兒子的投入與困擾。
    “學問之道,一張一弛。”陳小滿緩緩道,“遇到瓶頸,暫時放一放,或許能有新思路,回家歇歇是對的。”
    這時,安雨琪端著一碗熱氣騰騰的銀耳湯出來了,硬塞到兒子手裏“快,趁熱喝了,潤肺安神,你看你,肯定又熬夜了,眼睛裏都有紅血絲。”
    陳瑞華接過碗,氤氳的熱氣模糊了他的鏡片,也軟化了他身上那層屬於頂尖學府的銳利外殼。
    他低頭喝了一口,清甜溫潤,是家裏永遠不變的味道。
    “嗯,好喝。”他低聲說,語氣裏透出幾分依賴。
    “晚上想吃什麽?媽給你做。”安雨琪坐在他身邊,眼神一刻也舍不得離開兒子。
    “都行,媽做的什麽都好吃。”陳瑞華笑了笑,這次的笑容顯得輕鬆了許多,“要不……包餃子吧?好久沒吃了。”
    “好!就包餃子!我這就去和麵調餡兒!”安雨琪立刻高興起來,風風火火地又要往廚房去。
    陳小滿看著妻子忙碌的背影和兒子低頭喝湯的側臉,搖了搖頭,眼底卻是一片溫融。
    這個從小就有主意、一心撲在實驗室、回家次數屈指可數的小兒子,能主動回來,能說一句“換換腦子”,能想吃一頓家裏的餃子,於他而言,已是極大的慰藉。
    學術的星辰大海固然壯闊,但家,永遠是能讓他停靠補給、獲得最簡單溫暖的地方。
    這個星期天的午後,因陳瑞華的意外歸來,而充滿了平淡卻真實的幸福感。
    陳瑞華捧著那碗溫熱的銀耳湯,小口小口地喝著,清甜軟糯的滋味從舌尖一路熨帖到胃裏,連帶著緊繃的神經似乎也鬆弛了幾分。
    堂屋裏一時安靜下來,隻聽見廚房傳來母親輕快的忙碌聲——和麵、剁餡兒,動靜裏都透著高興。
    陳小滿重又拿起那卷醫案,卻也沒再看,隻是拿在手裏,目光落在兒子身上,看似隨意地問“上次你說那個……神經信號的模型,卡在哪個環節了?”
    陳瑞華推了推眼鏡,組織了一下語言,試圖用更通俗的方式解釋“嗯……主要是關於突觸間隙遞質傳輸效率的非線性量化問題,我們建立的幾個模型預測結果都和實驗觀測數據有偏差,迭代了幾次,還沒找到最優解。”
    他說著,眉頭不自覺地又微微蹙起,顯然這個問題耗費了他極大的心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陳小滿安靜地聽著,雖然他無法完全理解那些專業術語,但他能聽懂其中的困境——理論與實踐的偏差,預期的落空,以及尋求突破的焦灼。
    這和他鑽研醫道時,遇到古籍記載與臨床療效不符,需要反複揣摩、嚐試新方時的狀態,何其相似。
    “嗯,”陳小沉吟片刻,道,“這就像用藥,書上記載某藥某方治某病,效若桴鼓。
    但真用到病人身上,有時靈,有時就不靈。
    為何?
    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
    你的模型,或許也需要考慮更多‘人、時、地’的參數,不能指望一個方子包治百病。”
    他用的是最傳統的中醫哲學觀,去類比最前沿的生物醫學問題。
    陳瑞華聞言微微一怔,隨即陷入思索。
    父親的話像一把鑰匙,輕輕觸動了他思維裏某個僵化的節點。
    模型過於理想化了?
    是否忽略了生物個體本身的複雜性和環境變量的幹擾?
    “爸,您這話……有點意思。”他喃喃道,眼神亮了起來,不再是剛才的疲憊,而是閃爍著思維的微光。
    這時,安雨琪端著一小盤剛洗好的水果出來,聽到後半句,笑道“你爸啊,看什麽都離不開他的醫理。
    不過道理是相通的,萬事萬物都講個調和,講個變通。”
    她又看向兒子“瑞華,別老想著你那模型了。
    既然回家了,就徹底放鬆放鬆。
    一會兒陪你爸下盤棋?
    或者就去屋裏睡一覺,吃飯叫你。”
    “不下棋,”陳瑞華難得地笑了笑,語氣輕鬆了些,“爸下棋太厲害,我贏不了。
    我去廚房幫您和麵吧?”
    他主動提議,像是想用這種最家常的方式,讓自己真正地從那個抽象的數字世界裏抽離出來。
    “哎呦!太陽打西邊出來了?
    我們清大的大科學家要親自和麵?”安雨琪打趣道,眼裏卻是藏不住的欣慰,“行!來吧,正好看看你手藝生疏了沒有!”
    陳瑞華果然起身,跟著母親進了廚房。
    不一會兒,廚房裏就傳出了母子倆的說話聲、笑聲,以及麵團撞擊盆底的樸實聲響。
    陳小滿聽著裏麵的動靜,嘴角微微上揚。
    他重新展開那卷醫案,卻覺得上麵的字跡仿佛也變得更加鮮活可親。
    學術的高峰需要攀登,但生活的踏實感同樣不可或缺。
    兒子能回來,能喝一碗湯,能因為一句簡單的話有所觸動,能願意走進廚房沾一手麵粉,這比任何學業上的突破都更讓他這個做父親的感到安心。
    這個星期天的下午,93號院裏的時光,因為兒子的歸來和廚房裏傳來的忙碌聲,而變得格外飽滿和溫暖。
    南鑼鼓巷外的世界日新月異,而巷子深處的這個家,永遠是為疲憊的舟船預留的、最平靜溫暖的港灣。
    廚房裏,安雨琪熟練地將醒好的麵團搓成長條,切成大小均勻的小劑子。
    陳瑞華站在一旁,挽起袖子,拿起擀麵杖,動作略顯生疏卻十分認真地開始擀皮。
    “媽,這麵和的軟硬正好。”他試著擀了兩下,發現力度不好掌握,不是粘在擀麵杖上,就是邊緣厚薄不均。
    “手上沾點幹粉,”安雨琪笑著指點,“手腕放鬆,往外推著擀,別用死力氣。
    對,就這樣……哎,好多了!”
    看著兒子漸漸找到感覺,擀出的皮子雖不如她的圓潤,卻也像模像樣,她眼裏滿是鼓勵。
    陳小滿不知何時也踱步到了廚房門口,倚著門框,看著裏麵母子倆忙碌的身影。
    妻子手法嫻熟,取皮、填餡、手指翻飛間,一個肚大邊薄的餃子便靈巧地立在了蓋簾上。
    兒子則顯得有些手忙腳亂,不是餡放多了包不住,就是捏合不緊,但他學得極認真,鼻尖甚至冒出了細小的汗珠。
    “爸,您來評評理,”陳瑞華看到父親,像是找到了救兵,舉起一個形狀有些奇特的餃子,“我媽非說我這個餡塞太多了,可餡多不是才好吃嗎?”
    安雨琪嗔怪道“餡多了容易煮破,一鍋湯就渾了!道理跟你做實驗一樣,得講個合適的‘度’!”
    陳小滿看著那“飽脹”的餃子,不禁莞爾“你媽說的是‘君臣佐使’,餡是君,麵皮是臣,得相輔相成,君太強而臣太弱,就要出亂子。
    不過嘛……”他話鋒一轉,帶著點縱容,“自家吃的,實惠點也行,小心點煮就是了。”
    陳瑞華像是得了特赦,得意地衝母親笑了笑,又埋頭繼續和他的“巨無霸”餃子奮鬥。
    安雨琪笑著搖搖頭,由他去了。
    小小的廚房裏,蒸汽漸漸氤氳上來,彌漫著麵粉的麥香、豬肉白菜餡的鮮香,以及一家人的說笑聲。
    陳瑞華緊繃的神經在這最尋常的家務勞動中徹底放鬆下來,那些複雜的公式和模型暫時被拋到了腦後,取而代之的是指尖麵皮的觸感和鼻尖熟悉的家的味道。
    餃子下鍋,沸水翻騰。安雨琪守著鍋,陳小滿幫著調蘸料——香醋、蒜泥、幾滴香油,簡單卻地道。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陳瑞華擺好了碗筷,看著父母默契配合的背影,忽然覺得,比起清大實驗室裏那些冰冷的儀器和浩瀚的數據,眼前這煙火氣才是最真實、最撫慰人心的。
    “開飯嘍!”
    熱騰騰的餃子端上桌,白白胖胖,香氣撲鼻。
    陳瑞華迫不及待地夾起一個自己包的“代表作”,吹了吹氣,一口咬下。
    “嗯!好吃!”他含糊不清地讚歎,臉上是純粹的滿足。
    “慢點吃,別燙著。”安雨琪忙著給他夾菜,“嚐嚐這個,你爸調的醋汁。”
    陳小滿看著兒子狼吞虎咽的樣子,自己也夾了一個,細細品嚐,點頭道“火候正好,餡也鮮。
    瑞華,你這和麵擀皮的功勞不小。”
    一頓簡單的家常餃子宴,吃得其樂融融。
    飯後,陳瑞華主動搶著去洗碗,安雨琪也沒攔著,隻是在一旁陪著說話。
    夜色漸深,窗外月朗星稀。
    陳瑞華沒有再提那些困擾他的學術問題,反而和父母聊起了學校裏的趣事,社團的活動,還有四九城哪裏新開了家不錯的書店。
    陳小滿和安雨琪安靜地聽著,偶爾問上一兩句。
    他們知道,兒子不需要他們解決具體的學術難題,他需要的,隻是這樣一個夜晚,一段完全放鬆的、被家的溫暖包裹的時光。
    臨睡前,陳瑞華站在自己久未居住的房間門口,對父母說“爸,媽,我明天下午再回學校。”
    “好,好,多睡會兒。”安雨琪連聲應著。
    陳小滿拍了拍兒子的肩膀“腦子清空了點沒?”
    陳瑞華笑了笑,笑容輕鬆而明亮“嗯,清空多了。
    好像……有點新想法了。”
    “那就好。”
    這一夜,93號院的燈火熄得比往常晚了一些。
    而對於陳瑞華來說,這個充滿餃子香和家常話的星期天,遠比任何閉門造車的苦思冥想都更有價值。
    家的溫暖,悄然滋養著他前行的力量。
    喜歡覺醒係統四合院裏享受生活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覺醒係統四合院裏享受生活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