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漕銀詭計

字數:3124   加入書籤

A+A-


    五更的梆子聲穿透成都府的晨霧,趙明燭指間的銅雀硯碎片尚帶著夜露的濕氣。碎片內壁那個\"韓\"字在曙光中泛著鐵鏽般的暗紅,筆鋒轉折處竟與韓似道平日批閱公文的字跡如出一轍。
    \"大人,周綸連夜遞了告病的折子。\"王舜臣掀開轉運司後院的青布簾,甲胄上凝著霜花,\"但下官查了永康軍的驛券記錄,他兒子周世安三日前就領了過所,說是去梓州探親。\"
    趙明燭的異色瞳掃過銀庫地麵——昨夜炸裂的瓷缸碎片已被收走,青磚縫裏卻還殘留著幾粒未燃盡的磁砂。他蹲下身,用銅雀碎片刮起些許砂粒,在掌心攤開。那些泛著藍光的顆粒突然微微震顫,像被無形之力牽引般排成北鬥七星的形狀。
    \"這不是尋常磁石。\"王舜臣低聲道,\"當年在好水川,西夏人的箭鏃上就淬著這種...\"
    話音戛然而止。院牆外突然傳來車輪碾過青石的悶響,接著是重物墜地的\"撲通\"聲。趙明燭按劍躍出月洞門,隻見轉運司側巷停著輛沒掛牌的漕船押運車,兩個穿褐色短打的力夫正往陰溝裏傾倒什麽。
    腐臭味撲麵而來。溝底的麻袋破裂處,露出半截泡脹的人手——拇指戴著陸氏茶商特有的翡翠扳指。
    已時二刻,成都府衙的殮房裏,杜伯佝僂著身子辨認屍體。老人枯瘦的手指懸在陸鴻漸青紫的麵容上方,終究沒敢觸碰:\"少爺後頸的針眼...是吐蕃人的吹箭。\"
    趙明燭掀開白布,死者緊攥的右拳裏露出半張焦黃的紙片。紙上的茶漬掩蓋了大部分字跡,唯餘\"銀鞘模\"三字和一組古怪的數字:丁未、七、廿八。
    \"景佑三年四月二十八。\"杜伯突然劇烈咳嗽起來,\"那日老爺從茶馬司回來,說周轉運使在銀模裏摻了...\"
    老仆的獨臂突然痙攣著指向窗外。趙明燭順著他視線望去,府衙照壁後閃過一角鴉青官袍——是周綸的心腹師爺鄭虔,此人正捧著卷賬冊匆匆往庫房去。
    王舜臣的弩箭比趙明燭的劍更快。箭矢穿透賬冊的刹那,鄭虔竟不逃竄,反而迎著他們展開殘卷——那是本《漕運考成記錄》,頁麵卻布滿針眼大小的孔洞。
    \"大人小心!\"杜伯的拐杖突然橫掃,將趙明燭推離原地。
    陽光透過賬冊孔洞,在地麵投下密密麻麻的光斑。那些光點詭異地組成幅地圖:嘉陵江與涪水的交匯處標著紅圈,旁邊是列銀鞘編號——正是慶曆六年賑災銀的押運批次。
    鄭虔的狂笑在庫房回蕩:\"韓公說的沒錯,你們果然認得這"璿璣賬"!\"話音未落,他咬碎了齒間蠟丸,七竅流血而亡。
    午後的涪陵碼頭比往常寂靜。趙明燭立在漕船甲板上,指尖摩挲著從鄭虔袖中搜出的銅鑰匙——匙柄刻著與銀鞘相同的鳳凰紋。
    \"這就是賬上寫的"私碼頭"了。\"王舜臣指著江灣處的蘆葦蕩。看似天然的沼澤地裏,藏著條用桐油浸泡過的木樁鋪成的暗道,每根木樁上都釘著鐵牌:\"景佑四年造,歲修。\"
    暗道的盡頭是座半浸在水中的石砌庫房。銅鑰匙插入鎖孔的瞬間,趙明燭感到掌心傳來詭異的溫熱——鎖芯裏竟填著某種遇空氣即燃的磷粉。
    火光映亮了庫內景象:十二具銀鞘模具整齊排列,每具模具旁都堆著對應的\"減重銀兩\"。最內側的架子上,陳列著自景佑以來各科試題的雕版,版角均刻著\"墨池\"篆文。
    \"難怪要選涪陵。\"王舜臣用刀尖挑起塊雕版,\"走嘉陵江水路直通利州,再轉陸運三日就到西夏境...\"
    趙明燭的視線突然被牆角鐵櫃吸引。櫃門貼著褪色的封條:\"寶元二年秦鳳路鎖廳試,廢卷。\"撬開後,裏麵是捆用遼國狼毫筆抄錄的試卷,每份卷首朱批都寫著相同的八個字:\"才堪大用,宜遣北疆\"。
    \"這不是舞弊。\"趙明燭的異色瞳在幽暗中收縮,\"是在替西夏選官。\"
    暮色降臨時,趙明燭在庫房最深處的暗格裏發現了周綸的私賬。這本用茶汁加密的冊子記載著驚人內幕:慶曆二年,秦鳳路部署司通過\"折變\"政策,將十萬兩軍餉折算為糧草,實際卻鑄成中空銀鞘運往西夏。
    \"每錠抽三錢,年得六千兩。\"王舜臣念著賬目,突然瞪大眼睛,\"後麵還記著各科進士的抽成...這"冰敬"、"炭敬"是什麽?\"
    趙明燭的玉筆蘸了驗銀水,在空白處塗抹。隱藏的文字漸漸浮現:\"冰敬者,夏送遼國細作之資;炭敬者,冬予西夏鷹房之禮。\"
    窗外突然傳來弩機繃弦聲。趙明燭旋身揮袖,玉筆擊落三枚淬毒的吹箭。黑暗中響起周世安的冷笑:\"趙大人可知,為何寶元年的進士最愛放利州通判?\"
    青年從陰影中走出,手中捧著尊銅雀硯台。硯池裏不是墨,而是種泛著珍珠光澤的黏液——正是銀鞘接縫處用的密封藥泥。
    \"因為利州向北的官道...\"周世安突然將硯台砸向鐵櫃,\"直通興州榷場!\"
    爆炸的衝擊波掀翻了整排銀模。趙明燭在熱浪中瞥見周世安袖中滑出的文書——那是蓋著轉運司大印的\"茶引\",背麵卻用礬水寫著行西夏文。
    當王舜臣的弩箭穿透周世安肩膀時,年輕人竟狂笑著撕碎茶引吞入腹中。他倒地抽搐的軀體上,漸漸浮現出與銀鞘密文相同的靛藍色紋路。
    \"墨池...水深...\"垂死者喉間湧出的血沫裏,混著磁砂的碎光。
    趙明燭拾起半張未燃盡的茶引殘片。透過驗銀水浸潤的紙張,他看見行小字:\"慶曆六年三月,依例遣丁未科七名至賀蘭山。\"
    夜風卷著火星掠過江麵。在漕船殘骸的劈啪聲中,趙明燭忽然明白那組數字的含義——丁未是景佑三年的幹支,七是銀鞘模具的編號,廿八則是...
    他猛地展開從陸鴻漸手中取得的殘紙,對著月光翻轉。茶漬遮掩處,隱約現出半闕《浪淘沙》詞譜——正是當年範仲淹巡察川蜀時,題在轉運司照壁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