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互相理解

字數:3757   加入書籤

A+A-


    “行,不管他叫秀娟還是別的什麽娟,隻要能幫咱們逮住魚,就給他記一功。他今天是不是休息?”劉長青點頭問道。
    “是啊,今天他休息,明天上班。”
    “行,等他明天上班,帶他來見我,我跟他商量商量,再交代他些事。”
    “是,科長。”
    “好了,肉類這個最大的問題有法解決了。接下來你倆還是要外鬆內緊,深入排查咱們轄區的各類問題,保持高壓態勢,絕不能鬆懈。”
    “是,科長。”
    “行了,正事說完,大家別這麽緊繃著了。”劉長青又恢複了那副類似座山雕的輕鬆詼諧模樣。
    就在這時,李洪昌推開門走進來:“喲,科長,你們聊啥呢,這麽熱鬧?”
    “洪昌來了,快坐。這不剛聊了些科裏的事兒。菜做好了吧?”
    “做好了,科長。您看要不要再去請一下李主任?”
    “不用,跟李主任都這麽熟了,不用這麽客氣。我打個電話就行。這老小子,以往有好吃的總是頭一個到,今天咋回事?”說著,劉長青拿起電話撥了過去。
    很快電話接通:“喂,老哥,你咋啦?今天咋磨磨蹭蹭的,菜都備好了,就等你呢。”
    “哈哈哈,兄弟,我這邊有點事耽擱了,馬上就到,幾分鍾的事兒。”
    “行,那就等你了,李哥。”劉長青掛斷電話,笑著對屋裏三人說:“行了,這老小子肯定又忙啥別的去了,一會兒就到。走,咱們先去餐廳等著。”
    “好。”眾人應道。隨後劉長青率先從辦公桌後走出,朝餐廳走去。所謂的小食堂餐廳,實際上就是一間保衛科戰士的宿舍,裏麵僅放置了一張八仙桌。平常這張八仙桌,供值班人員在裏麵打牌娛樂時用。
    剛走出辦公區域,王學明就對劉長青說道:“科長,要不我還是去門口迎一下李主任吧。不然李主任來了,肯定先去您辦公室,他還不知道咱們小餐廳在哪呢。”
    劉長青聽後,腳步一頓,轉過身點頭說道:“行,那學明你辛苦一趟,去迎一下李主任,我們先去餐廳等你們。”
    “好嘞,科長。”
    隨後,劉長青帶著於誌高和劉洪昌,一邊說說笑笑,一邊朝餐廳走去。王學明則轉身去迎接李懷德。
    走進小餐廳坐下後,劉洪昌就問:“科長,咱先上菜不?”
    “行啊,洪昌,你做了幾個菜?”
    “科長,我一共準備了十道菜,四涼四熱,還有兩個湯。”
    “行,那就先上涼菜。”
    “好嘞,科長。”
    不一會兒,花生米、豆腐皮、涼拌牛肉、涼拌蹄筋就陸續端了上來。劉洪昌跟在端菜的戰士後麵走進來,幫忙把盤子擺好後,對劉長青說:“科長,酒呢?咱是喝科裏的酒,還是……”說著,他還瞄了一眼桌上放的那兩壇於誌高帶來的酒。
    於誌高趕忙說道:“喝這兩壇,科長,咱溫一下吧,喝涼酒傷胃。”
    劉長青吩咐道:“行,洪昌,你去溫酒。”
    “好嘞,科長,您坐,我這就去。”說完,劉洪昌拿著兩壇酒出去溫酒了。
    就在這時,王學明領著李懷德到了。
    “哈哈哈,老弟,讓你久等了。”
    “老哥,說啥久等,我這是關心你。往常一叫你吃飯,你跑得比誰都快,以前請客吃飯你總是第一個到,這次咋來晚了?”
    “哈哈,老弟,別看我這後勤主任官不大,管的事可不少。這不,你也知道這年頭情況特殊,今天一下午,你走之後我都在協調物資。”
    “誰不知道咱李哥是軋鋼廠的能人?廠裏上上下下都清楚著呢!有您在,咱們軋鋼廠的後勤什麽時候吃過緊?都說咱軋鋼廠每年生產指標完成得那麽出色,我看呐,這一大半的功勞都得落在您這個後勤主任身上。
    要是沒有您的後勤保障,咱們工人哪有力氣幹活?您再瞧瞧別的廠,工人都放假了。為啥放假?還不是因為弄不來東西嗎?咱廠為啥工人一點也沒餓著,還不全指著您這個後勤主任嗎?”劉長青拍著馬屁說道。
    李懷德聽了哈哈大笑,過來拍了拍劉長青的肩膀說道:“老弟還是你懂哥,哥現在是豬八戒照鏡子——裏外不是人。
    廠裏不理解哥,覺得這些物資是上麵分配給咱們的,就覺得我這個後勤主任每天坐在辦公室裏,派人出去、派車出去拉一趟就完事了。
    其實呢,他們哪知道我跑了多少腿,費了多少口舌,求了多少爺爺,告了多少奶奶,才把物資順利弄來。
    確實,上麵是分配給咱們物資了,但是分配的時間有早晚,數量有多有少,誰能說得準?
    東西的質量也有好有壞,分給你好的還是壞的,還不就人家一句話的事兒?你這些人情要是不維護好,人家憑啥給你好東西?”
    劉長青邀請李懷德坐下,滿臉感慨地說道:“李哥,要不怎麽說要互相理解。
    就拿我來說,雖說現在不用像以前那樣,親自到一線跟著兄弟們抓小偷出任務了,但坐在辦公室裏,操心的事兒一點沒少。
    兄弟們的吃喝用度,還有他們的身體狀況,每一樣都得時刻放在心上。
    唉,既然坐到了這個位置,就得擔起這份責任。
    這人呐,總是覺得‘這山望著那山高’,覺得別人的工作輕鬆,可實際上,其中的艱辛隻有自己清楚。咱廠這麽多部門,咱倆負責的這兩塊,可算是最不容易的。
    你每天得在外邊跑關係、拉人情,我每天一睜眼,就得琢磨著一二百號人的吃喝問題。”
    李懷德點頭,深有感觸地說:“兄弟,你說得太對了。說到底,還是有些人覺得咱年輕,辦事不牢靠,他們仗著自己資曆老,就高高在上,不理解咱們的難處。”
    其實李懷德說的確實是實情。不管在哪個年代,上麵的政策即便再好,到了下麵執行的時候往往就會變味。就拿物資發放來說,打個比方,假設軋鋼廠有5000名工人,按照每人每月30斤糧食來算,一個月就是15萬斤糧食。
    規定這批糧食要在每月六號之前發放,然而,一號發放也是六號之前,六號當天發放同樣也是六號之前,這中間可就差了足足五天時間。
    要是軋鋼廠自身沒有存糧,人家稍微卡你一下,卡個五天,廠裏工人就可能麵臨挨餓的困境。
    要知道,不管什麽年代,一旦出現餓死人的情況,那可就是惡性事件,到時候軋鋼廠從上到下,大大小小的領導都得承擔責任。
    所以說,李懷德這人確實很有能力,能把後勤物資這一塊處理得相對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