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甄嬛傳——華妃之女青嵐8)
字數:4331 加入書籤
“小主子很乖巧,應當是個懂事聽話的孩子。”
紫衣落在了華妃的肚子上,還有八個月主子便能從娘娘的肚子裏出來了。
現如今,她要做的事情便是好好保護華妃娘娘。
掃除所有想要暗害華妃的人。
“嗯。不管是阿哥還是公主,他都是本宮最愛的孩子。”
在華妃的心裏,這個孩子就是上天恩賜的。
她不信平白無故就做了那等子的夢境。
她們走到了翊坤宮門前,便見到了曹嬪與溫宜。
“見過華妃娘娘,娘娘吉祥!”
“見過華娘娘,娘娘吉祥!”
溫宜也跟著行禮,因為沒了華妃的照拂,這些日子她過得並不好。
“嗯。皇上病重!曹嬪不在殿中好好照料孩子,怎麽就跑到了本宮這裏。”
華妃雖說臉色蒼白,但那儀態和氣度依舊壓得曹嬪與溫宜喘不過氣來。
“娘娘,溫宜許久未見您了,有些想您。”
這些日子,華妃不見她,即使她是嬪位又如何?
依舊被下人瞧不起,隻因她無寵又無錢。
“想本宮?笑話!”
華妃淡淡的看了眼曹嬪,許是沒了自己的照拂,她似乎瘦了些?
“快些回宮吧!好好護好溫宜!”
華妃抬腳往翊坤宮走去,那個意思就是不想理曹嬪。
“娘娘!”
曹嬪正準備去抓華妃的腳,便被紫衣擋住了。
她抬頭看著陌生的宮女,心往下沉下去。
陌生的宮女,她是華妃娘娘身邊的智囊,連她什麽時候多了個宮女都不知。
難道,她被華妃拋棄了?
想到了這裏,曹嬪忍不住遍體生寒。
“曹嬪娘娘,華妃娘娘身體不舒服,便不招待您了。”
紫衣轉身進去,目光都不落在曹嬪的身上。
曹嬪跌坐在地上,她抬頭看向了逐漸關緊的翊坤宮,心裏的不甘和不平之意再次冒了出來。
憑什麽,她都成了嬪位了,還住在啟祥宮後殿?
為什麽所有人都無視自己?
是的,曹嬪今日為什麽來找華妃,不過就是想搬去主殿住。
如果不去主殿,她這個嬪位來得名不正言不順。
她抱住了溫宜,低聲道:“溫宜,額娘會給你掙好前程的,你莫要害怕。”
“額娘,溫宜不怕!”
溫宜靠在額娘的懷中,心裏隻覺得暖暖的。
這時,剪秋帶著太醫來到了翊坤宮前,她看到了曹嬪與溫宜兩人,連忙行禮。
曹嬪擦掉了淚水,佯裝堅強的說:“剪秋姑姑不用多禮!”
“曹嬪娘娘,您這是怎麽了?怎麽好好的在翊坤宮門口哭?若是受了什麽委屈,也可去找皇後娘娘。”
剪秋知道曹嬪是華妃的人,但不妨礙她隨意拉攏她。
雖說不知曹嬪為什麽會被華妃拋棄,但廢掉的棋子也是有用的。
“是!”
曹嬪站了起來,將溫宜抱在懷中,直接轉身離去。
剪秋看著她離去的背影,唇角微勾,想到了什麽好主意。
她看向了緊閉的翊坤宮大門,輕聲道:“去敲門!”
“是!”
青嵐立在剪秋的身邊,歪頭看著剪秋,道:“她想收買曹嬪,反刺華妃。”
【這不是很正常嗎?這偌大的後宮中有幾個人不想弄死華妃?本來在劇情中曹嬪就背叛了華妃。】
曹嬪也就是曹琴默,為了溫宜背叛了華妃,將華妃的罪證吐露了出來。
最終丟了性命,溫宜也失去了庇佑。
“所以,我就要讓她說不出來。”
“剪秋帶了太醫來,想來是給華妃把脈的。”
“皇後可真能腦洞大開。”
青嵐已能想到華妃懷有身孕的事情傳出去有多少人摔杯。
【腦洞大開又如何?她猜對了!女人的第六感,那是相當可以!】
珠珠是佩服皇後的,甄嬛要是沒主角光環,絕對玩不過皇後。
“嗯。不過,是應當讓人驚訝驚訝!大胖橘失去了生育能力,僅剩的皇嗣就變得尤為重要。”
青嵐為什麽會給大胖橘絕育,那都是給自己爭取活下來的機會。
她可不想紫衣就光是防著別人動手了。
【嗯。】
珠珠知道嵐嵐的意思,沒辦法誰叫這個世界過來,居然從胚胎當起走。
剪秋帶著太醫和奴才走進了翊坤宮,她行禮道:“參見華妃娘娘,娘娘吉祥!”
“原來是你啊!起來吧!你這帶著太醫來本宮這裏,這是來看是不是裝病?”
華妃坐在榻上,輕瞥了眼剪秋。
別說剪秋這個狗奴才,就是皇後,她也不放在眼中。
剪秋臉色不變,依舊掛著淺笑,道:“娘娘說笑了。皇後娘娘隻是擔憂您的身體,所以特地讓奴婢帶著太醫來看望娘娘。”
剪秋給了太醫一個眼神,便見那個太醫跪在地上,說:“臣給華妃娘娘請安!娘娘吉祥!”
“不就是請脈嗎?那就來吧!”
華妃伸出了手,輕蔑的看了眼那個太醫,長得倒是憨厚得很。
隻可惜啊!這都是皇後的狗腿子。
太醫連忙上前去請脈,他的眼眸中露出了驚訝之色,他趴在地上說:“恭喜娘娘,賀喜娘娘。脈象滑利而衝和,乃典型的喜脈象。依照脈象來看,應有兩月有餘。”
“可當真?”
剪秋驚呼出聲,雙眼中盡是驚詫之色。
華妃聞著歡宜香怎麽可能懷孕?
“嗯。多謝剪秋姑姑請太醫來看望本宮,不然,本宮還不知自己懷孕的事情。頌芝,你去養心殿告訴皇上,就說本宮懷孕了,讓他好好養病。”
華妃的語氣中並無欣喜之意,反應比較平靜。
她又看向了剪秋,笑著說:“本宮懷孕的事情,還勞煩剪秋姑姑回去跟皇後說說。想必皇後會很高興。”
“是!皇後娘娘知道此事必定會極為高興。”
剪秋不愧是景仁宮的掌事姑姑,臉上的神色都不曾變過。
喜歡綜穿之配角不按照劇情走請大家收藏:()綜穿之配角不按照劇情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