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陳宅秘事終難掩 歲月塵封隱舊章
字數:4071 加入書籤
然而,因兩人同姓,無論是白玉潔的父親還是二叔,都堅決反對這段感情。
這點得到了兩位當事人證實。
白桂城曾想改回本姓,卻被養父阻攔。
怕被結拜兄弟的仇家尋上門,自此斷了兄弟的香火。
更關鍵的是,白玉潔親口說,始終把他當弟弟看待,從來沒有過男女之情。
這番說辭是白玉潔在吵架時親口說的,陳飛表示不信,王鵬則認為真假未知,有待確認。
白桂城雖然從小習武練文,奈何資質平平,文不成武不就。
養父見他難成大器,便張羅著為他娶妻,指望培養兄弟的孫子。
可白桂城死活不幹,整日癡纏白玉潔,地裏的活不好好幹,進山打獵,但凡打到點好東西,首先送去給白玉潔,推都推不掉。
最終,養父托江湖關係,給他在淮州武館謀了份教習差事。
白桂城雖然武功平平,但打熬了十餘年功底不是開玩笑的,教教孩子絕對沒問題。
白桂城離鄉後,媒婆很快上門,找到白玉潔他爹,為陳木說親。
陳木做為十裏八鄉公認的善人,曆來就是全鎮媒婆的目標客戶。
可他一直到三十一歲也始終未娶,全因放心不下陳飛。
陳飛的身世之淒慘,比陳木自己猶有過之。
兩歲時父親入山失蹤,母親半年後也不知所蹤。
有人說跟野男人跑了改嫁了,也有人說進山找她男人,一起死在了山裏。
比起至少有爺奶和二叔照顧的陳木,徹底孤苦無依的陳飛更令人揪心。
當年的陳飛可才兩歲,僅靠鄰居的話,短時間接濟幾天還成,不可能撫養他長大的。
這叫他該怎麽活下去?
時年16歲的陳木已經在鎮上尋了個客棧夥計的活兒,有了進項。
同病相憐之下,主動接過了撫養陳飛的擔子。
這一養,就是十五年!
偶爾路過的錢老廚神,嚐到了陳飛當年做的菜,覺得此子很有靈性,就收到了門下。
臨別之時,陳飛背著叔叔夠他精心收拾的包袱,重重跪倒磕頭。
“叔……我能叫你一聲爹嗎?”
“你爹是我堂哥,撫養你長大,是叔應該做的,小飛,我知道你是個孝順的,好好跟錢老學習,以後,叔指望你養老嘞!”
陳木眼角含淚,笑著告誡。
“我知道了!叔!小飛一定好好學!”陳飛擦了擦眼睛,笑著說,“我走了,以後不用叔操心了,記得給我找個嬸嬸,以後我和小堂弟一起給你養老!”
“臭小子!還給叔安排起來了,滾你的!看到你就心煩!”
陳木很順手的賞了個‘頭塌’棲霞鎮方言,拍後腦勺),笑罵著扶起了陳飛。
陳飛傻笑著摸了摸後腦勺,離開了。
李大嘴也是那一年拜師,但比陳飛晚了小半年,故此年紀雖大,卻成了師弟。
陳飛走後,陳木聽侄子的話,總算有心思給自己找老婆了。
消息一放出去,整個棲霞鎮的媒婆圈都轟動了。
陳木年紀雖大,可耐不住條件好啊!
換成現代人的說法,就是創一代,有房有錢,父母雙亡,人品極佳,容貌周正。
唯一的缺點就是歲數大了些。
31歲在大玄,很多都當上爺爺了。
不過問題不大,有錢啥都好說,五六十歲的老頭還在娶第十八房小妾,陳木這種優質男,找的可是正妻!
知不知道正妻是什麽位份啊喂?
要是哪天陳木死了,整個棲霞客棧就是正妻說了算了!
一時間,上棲霞客棧的媒婆比客人還多,鬧哄哄的。
住店客人也不惱,樂嗬嗬的看戲,有時候還起哄調侃幾句,歡樂的不行。
但小地方又能找到幾個稱心的姑娘?
加之他年紀的確偏大,做媒介紹的不是寡婦就是容貌不佳,甚至有人欺他老實,介紹過殘疾的。
兜兜轉轉,終於找到了隔了大半個棲霞鎮的白家村。
時年21歲的白玉潔,因為白桂城的糾纏,一直沒嫁出去。
在這時代,21歲是妥妥的老姑娘了。
聽說是陳木求親,白玉潔他爹立馬心動了!
沒跟任何人商量,當場拍板!
白玉潔自己也是滿意的,唯一不滿意的地方就是陳木年紀大了她十歲,接近一輪了,差點兒就差輩份了。
可想想自己的歲數,能找個薄有家資,人品又極好的夫君,絕對是她賺了。
婚事很順利。
婚後的生活也很幸福。
唯一的遺憾是,白玉潔始終沒懷上孩子。
所有人都默契的沒有提白桂城,也沒人通知他。
就算白桂城回家看望父母,所有人都瞞著他,一開始說的是白玉潔的外公身體不好,去看望盡孝了。
而白桂城告假回家的時間有限,不可能跑去兩百多裏外求證。
後來的借口變成姑婆重病,表弟大婚,表嫂終於生了兒子去祝賀,為家人祈福上山吃齋禮佛半月等等……
如此拖了三年,白桂城再傻,也不信這套鬼話了,於是自己到鎮上打聽。
最終打聽了個寂寞。
棲霞鎮說大不大,說小,也有方圓十幾裏地。
正經人誰會去問別人家媳婦的名字啊?
通常都叫白玉潔為東家夫人或者內掌櫃,更具體的叫法是陳夫人或者陳白氏,至於白玉潔這個名字,除了陳木,無人知曉,就連遠在玄京城學藝的陳飛,也隻知道自己多了個姓白的嬸嬸。
終於,白桂城想了個法子。
從淮州城帶了幾壇有名的九醞春。
沒用的冷知識:此為古井貢酒的前身。一年隻在春季釀一次的春酒,在古代極為珍貴。九醞春酒精度高,偏烈,15度到20度。另有十醞春,酒精度低,偏甜。日本清酒就是盜取……算了!公開的東西不算盜取,參考的九醞春工藝。)
兒子難得孝順,又是如此好酒。
養父和他的便宜大哥果斷喝醉!
白玉潔的去向,也就此被知曉了。
